第012篇:【 魚路古道 】
「魚路古道」古稱「金包里大路」,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是當時金包里(今台北縣金山鄉)到士林的道路,在二百多年前,金山鄉的漁民必需將漁獲挑過陽明山擎天崗、經山豬湖、山仔后到士林或大龍峒、大稻埕等地販賣後,再補給些日常用品,就循原路趕回家吃晚餐了。這條漁民們披星載月、奔波往返營生的古道,除了運送漁獲,亦有煤炭、硫礦、牲畜等貨物,在陽金公路開通後,也就逐漸被荒煙蔓草給埋沒了。物換星移、曾幾何時,探訪古道之風氣興起,「魚路古道」再度受到山友的青睞而倖存,祇是從早期的漁人、商旅為生活趕路忙,變成現在遊客逍遙遊的好去處。目前魚路古道中仍保存較完整人行步道的段落主要是由頂八煙至山仔后的路段,包括有河南勇路與日人路,中間有不少景點都相當有名,如擎天崗、山豬湖、山仔后等。不少山友習慣以擎天崗為界,將此步道分為南路與北路。南路有涓絲瀑布為主要景點,北路則有打石場遺跡、許顏橋為主要景點,沿途的人文遺跡及自然景觀變化,為古道中最精彩及保存最完整的路段。
「魚路古道」最引人入勝的,在於它背後蘊藏的豐富史跡,「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向來是形容陽明山景物的台語俗諺。金包里大路指的是河南勇路,日本人未另闢路(日人路)前,河南勇路乃是士林、金山之主要的交通幹道。所謂大路,只是沿線舖列石塊而己,其實路面狹隘,車馬難以通行,惟在當時,此等大路即相當現代公路,負有交通運輸等重要功能。河南勇路一詞的由來是在大嶺(擎天崗)附近有個「河南營」,乃是清朝時由大陸各省抽調至台灣防務之用兵,之後台語統稱這些兵員為「河南勇」。當時因需在台北府及金包里兩地移防,所經路線以大嶺、山豬湖的路線最近,而沿途路況定期維修,是以當地才有「河南勇路」之稱。造訪魚路古道,可以拉近時空的差距,想像一下古人為討生活奔走之艱辛,土地的變遷是自然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而魚路古道就是一部土地變遷史。沿著這條古道,得以重溫台灣歷史,「回到現場就是最好的環境教育」,走訪這條古道的意義也在這裡。
「魚路古道」最引人入勝的,在於它背後蘊藏的豐富史跡,「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向來是形容陽明山景物的台語俗諺。金包里大路指的是河南勇路,日本人未另闢路(日人路)前,河南勇路乃是士林、金山之主要的交通幹道。所謂大路,只是沿線舖列石塊而己,其實路面狹隘,車馬難以通行,惟在當時,此等大路即相當現代公路,負有交通運輸等重要功能。河南勇路一詞的由來是在大嶺(擎天崗)附近有個「河南營」,乃是清朝時由大陸各省抽調至台灣防務之用兵,之後台語統稱這些兵員為「河南勇」。當時因需在台北府及金包里兩地移防,所經路線以大嶺、山豬湖的路線最近,而沿途路況定期維修,是以當地才有「河南勇路」之稱。造訪魚路古道,可以拉近時空的差距,想像一下古人為討生活奔走之艱辛,土地的變遷是自然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而魚路古道就是一部土地變遷史。沿著這條古道,得以重溫台灣歷史,「回到現場就是最好的環境教育」,走訪這條古道的意義也在這裡。
「魚路古道」在陽名山菁山路的南路入口,中途以涓絲瀑布為主要景點。
以前交通不便,從金山到士林、台北除了翻山越嶺,別無其他捷徑,於是先民們便就地取材舖設出這條迂迴長遠的古道。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台北盆地的邊緣高地,是附近重要的河川發源地,清朝中葉以來,園區就開鑿了許多的水圳。
水圳的開鑿蘊含著先民開荒拓土的精神,正是我們省思水圳文化的最佳寫照。
這條漁民們披星載月、奔波往返的古道,除了運送漁獲,亦有煤炭、硫礦等貨物,在陽金公路開通後,才逐漸被遺忘。
高約二十公尺的「涓絲瀑布」,宛若薄紗傾瀉而下的水幕,使人您感到沁涼舒暢。
陽明山國家公園地質構造多屬安山岩,區內特殊的礦床、瀑布,及呈放射狀向四方奔瀉的溪流,都是重要的景觀資源。
陽明山國家公園高度多介於八百公尺到一千二百公尺之間,但地勢起伏依然劇烈,各種地形交雜,呈現豐富的景觀變化。
內心如果是快樂的,則所見的 一切,隨處是那麼美麗,我們的內心如果夠靜,一切的景像是那麼的清晰可見。
溪谷幽深長流水,瀑布隱潭鋼柔現,這豐富的自然資源毫無保留的貢獻給我們。
這種闊葉次生林的林相,是鳥類最喜歡的棲地之一,這裡常見的鳥類以繡眼畫眉、台灣藍鵲、小彎嘴畫眉為主。
物換星移、曾幾何時,探訪古道之風氣興起,「魚路古道」再度受到山友的青睞而倖存,變成現在遊客逍遙遊的好去處。
這條越嶺古道曾在歲月的侵蝕下淹沒在荒煙漫草中,是日後再被整理出來的。
走在古道上,心境自然寧靜祥和,彷彿能夠聽見身旁草木的喃喃細語,只是它並不能發出音響,而需心靈體會。
「陽明山國家公園」氣候分屬亞熱帶氣候區與暖溫帶氣候區,且季風型氣候極為明顯,因此季節性資源、景緻富有變化。
日據時代,這裡為州立牧場,並取其位於士林與金山之大分嶺上,名為「大嶺卡牧場」。
翠綠的擎天崗大草原,是北海岸至台北盆地經過此處最短的捷徑,故魚路古道亦蜿蜒其間,自古即帶來了先民的足跡。
「野牡丹」花由五枚桃紅色的大花瓣加上十枚黃色花藥的雄蕊構成,雄蕊五長五短,煞是漂亮。
「擎天崗」的類地毯草原,一眼望去連綿的草原似綠地毯般覆蓋大地,滿眼青翠,令人心曠神怡。
日據初期,台灣抗日義軍首腦簡大獅,曾率徒眾紮營於此,並於此處金包里大路入口以石塊、木頭構築城門,建立碉堡。
「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所說的正是陽明山地區的特色,前兩者是氣候,後者代表了長久以來產業活動的人文軌跡。
「魚路古道」北路以打石場、許顏橋為主要景點,沿途的人文遺跡及自然景觀變化,為古道中最精彩及保存最完整的路段。
沿途河南勇路及日人路縱橫交錯,當我們在此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緻時,當下的人文景觀,也是瞭解先民奮鬥最佳歷程。
「百二崁」是金包里大路最陡峭的地段,其舖面是中央石頭大而平滑,四周以小石頭填充以便行走。
古道沿線原屬低海拔暖溫帶或亞熱帶的闊葉森林,樹種以樟、楠類為主,惟三百年來的先民移墾已改變了原始的風貌。
擁有兩種花型的狹瓣八仙,是這裡常見的落葉數種,四季變換著色彩風貌。
有古道必有土地公廟,造訪魚路古道,可以拉近時空的差距,想像一下古人為討生活奔走之艱辛。
魚路古道「憨丙厝地」,此厝地為早期的店仔地,專賣草鞋、糕餅、飯粥及簡易器具等服務過往旅人。
蕨類是一群不會開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顯著的植物類群,台灣目前有六百多種。
古道附近常可見到石厝、茅屋聚落及各種採硫、藍染、植茶、採礦、牧牛、造林、耕作等的產業遺跡。
「山豬豐厝地」的主人小名叫「豐」,又善獵山豬,而有山豬豐的外號,這裡印證的是早期一般農民簡單而刻苦的生活。
先民們開疆拓土與大自然奮鬥的歷程,隨著時間縱軸推移,在這條古道留下無數痕跡。
「許顏橋」是因上磺溪溪水湍急,人涉溪而過險象環生,一位居住於石門的茶農許清顏先生便自行出資搭設了這座石橋。
因年代久遠石橋早被沖毀,為方便遊客行走,故於原地重建石橋,並沿用「許顏橋」舊名。
「許顏橋」下水源豐湃、清涼有勁,炎炎夏日在此休息,但覺涼風習習,有說不出的清涼與舒適。
從前由行走在古道的人,無論是擔魚或趕路,通常在此歇息喝水,此地水質甘美,清涼解渴。
「魚路古道」古老石板橋,可以看出年代已經久遠、造型古樸幽雅。
「攀木蜥蜴」為目前台產攀蜥中體型最大者,擁有很好的環境保護色,主食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這條古道除了體現早期農、漁業社會的生活風貌之外,也是從事生態旅遊、自然觀察的理想步道。
翠綠如地毯的植被,不同的環境裡,不同植物正詮釋著各種生命意義。
蜿蜒悠悠的古道經過一處地理絕佳的位置,遠山翠綠、視野寬廣,秋天白色芒花如銀波萬頃,也是賞芒絕佳去處。
古徑步道沿途風景優美、瀑布小橋清新可人,為都市客編織出綺麗的遊憩樂園。
磺溪旁的「打石場」,是昔年建造許顏橋石,取用石材之所在。
此打石場歷史之久已近百年,石材是由當地的安山岩岩塊敲製而成,除供疊砌橋墩以外,也用來舖設石階步道。
早年此地曾探採白土礦,採白土礦的工人二人一組,一人清土,一人挖土,而這灶是當時工作的礦工煮飯的灶。
土地的變遷是自然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而魚路古道就是一部土地變遷史。
拜訪這條古道,得以重溫台灣歷史,「回到現場就是最好的環境教育」,走訪這條古道的意義也在這裡。
「台灣藍鵲」俗稱長尾山娘或長尾陣,經常六隻或更多,成小群穿梭、滑翔於樹林間,並發出鴉科鳥類慣有的沙啞叫聲。
「台灣藍鵲」是陽明山區最常見的鳥種,領域性強,以植物果實為主食,也吃兩棲類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
「魚路古道」在陽金公路頂八煙站的出口處,回到現場就是最好的環境教育,走訪這條古道的意義也在這裡。
Canon A70 2003/09/20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