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篇:【 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 】

    位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旁的「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是全國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公園,由於公園毗鄰故宮,市民朋友除了可以到故宮欣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外,還可到主題公園遊憩,觀賞源自於臺灣本土的原住民文化,體驗不同的文化巡禮。政府興建原住民主題公園的重要意義,就是對原住民文化的扶植與重視,也象徵政府努力營造原漢文化的認識與交流願景,並厚植多元文化,族群和諧之特色與內涵。公園之整體計樸素乾淨,以抽象手法呈現原住民風格及意象,公園參考加拿大溫哥華史坦利公園,在表演廣場前設有一座大理石製成的首門石雕,及兩座巨型原木騰柱,園區後方設八座原住民文化藝術設施,包括瞭望台、泰雅族立體紋面石雕等,這些作品均由來自全國原住民藝術家施造完成。

    台灣原住民人口雖不到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但其文化與藝術層面卻非常豐富而多樣性,因此整個公園規劃為廣場區、主步道區、天然溪流區、景觀池塘區、休憩區等五大區域,並以原住民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精神做為設計意念主軸,充分尊重基地之自然特色,將原住民傳統圖騰意念轉為空間設計語彙,其間並以公園特有的水資源設計成溪流及搭配步道連貫公園南北兩端,使壓縮的葫蘆形基地在視覺上引發遊客探險、尋幽的意願。池塘區是公園內最佳的休憩景點,利用公園原有的自然水池,以生態綠化的手法修整,並於池岸建造邵族建築造形的景觀涼亭,除了展現特殊建築風格,還能塑造水岸景觀及親水性的遊憩體驗。由於池塘沒有受到污染及人為破壞,因此許多鳥類常佇足在此,形成一幅和諧的自然美景。


公園整體設計依現有地形及不破壞原生植物的原則規劃,用抽象手法呈現原住民風格及意象,展示臺灣原住民文化縮影。


入口的廣場區展現原住民開闊的胸襟,代表歡迎民眾參觀的意象,並做為遊客聚集及原住民文化活動和藝術展演的空間。


公園以原住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精神做為設計意念主軸,將圖騰意念轉化為空間設計。


文化走廊提供小型活動以及展示空間,內部以疊石或豎立石板設計,展現傳統風味及原住民的平面藝術成品。


「原住民主題公園」原木騰柱獨特的色彩運用與造型,各族的圖騰都有其特殊意義。


入口廣場西側規劃為戲水區,為了增加趣味性,設計團隊藉由坡地的變化設置滑水梯,讓小朋友也能玩得開心。


圓形廣場做為祭祀或文化活動的場地,兩側植栽著檳榔,並放置天然岩石代替座椅,表現原住民善用自然資源的精神。


從入口廣場到公園內部的池塘區,必須穿過一條狹長的南北向步道,兩側美麗的花草植物,有一番怡然閒適的氣氛。


搗米聲只有在原住民部落慶典中才能聽到,代表的是這一年的豐收與喜悅的傳達,這也是代表十三族共有的生活技能。


池塘區是公園內最佳的休憩景點,利用公園原有自然水池,以生態綠化的手法修整,塑造水岸景觀及親水性的遊憩體驗。


紋面石雕呈現泰雅族的紋面風俗,代表青年晉升為成人的精神標竿與技能的認定,也是泰雅族人未來與祖靈相認的記號。


原住民的紋飾代表了個人的身份地位,唯有德高望重的排灣貴族婦女才可擁有手紋榮耀記號。


立在石座上的海洋文化圖騰藉由阿美族與達悟族澎湃熱情的色彩,展現群體生活情感與價值觀,並表達傳統的審美觀念。


台灣原住民的人口雖不到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但其文化與藝術層面卻非常豐富而多樣性。


池塘北側的休憩區則擷取雅美族的坡地石屋風格,並利用原始自然的坡地風貌,提供遊客原野性的休憩空間。


動物養育區展現原住民朋友與動物之間的互動關係,除了強調保育動物的觀念外,更反應了與萬物和平共存的美麗境界。


原住民是山川峻嶺的守護者,如何洞悉山中動物的生活和習性,是獵者們必備的課程。


白色素材作品代表純真與潔淨,母親的溫柔如親拂過臉上的和風,希望所有不同族群的朋友,都同樣能感受這樣的恩賜。


池岸建造邵族建築造形的景觀涼亭,除了展現特殊建築風格,也充滿了族群的熱力和生命力。


公園以原有的水資源設計成溪流,並搭配步道連貫公園兩端,形成葫蘆形的基地,在視覺上引發遊客探險、尋幽的氣氛。


由於池塘沒有受到污染及人為破壞,因此許多鳥類常佇足在此,形成一幅和諧的自然美景。


原住民在傳統藝術表現上蘊含了族群神話和生命歷程,具備藝術及文化的功能,也豐富了台灣藝術的生命力與多樣性。


原住民的文化蘊含了先人的智慧,沉寂在現實洪流之中,智慧的元素應該釋放在空氣之中,綻放出屬於山林的色彩。


人類需要更多的圓融、更加的團結,對於常年處於弱勢的原住民,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協助。


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的興建象徵多元文化交流的願景,展示族群和諧的特色與內涵,是邁向多元文化新世紀的美麗樂章。


台灣原住民承載了數千年來在這塊寶島上的歷史記憶及文化累積,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石雕像展現泰雅、賽夏、邵、鄒、布農、魯凱、排灣、卑南、阿美、賽德克、噶瑪蘭、雅美、平埔等各原住民族群特色。


「泰雅族」人口約八萬多人,散居於台灣中、北部山區,為原住民族中分布縣市最廣的民族。


「賽夏族」人口數約五千餘人,主要分佈在新竹與苗栗縣界,因地緣關係深受漢人與泰雅族的影響。


「邵族」人口數約六百人,為目前原住民族中最少數的一族,分佈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附近。


「鄒族」人口數約六千多人,一般分為北鄒的嘉義縣阿里山鄉、南鄒的高雄縣三民鄉、桃源鄉等地。


「阿美族」人口數約十七萬餘人,為人口最多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在花東縱谷以及東海岸平原一帶。


「魯凱族」人口數約一萬多人,主要分佈在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金峰鄉等地。


「排灣族」人口數約八萬多人,主要分佈在恆春半島,中央山脈東南山麓與狹長的海岸地帶。


「卑南族」人口數約一萬多人,主要集中在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包括台東市及台東縣卑南鄉等地。


「布農族」人口數約四萬餘人,為典型的高山民族及狩獵民族,傳說玉山為其發祥地。


「太魯閣族」人口數約一萬餘人,主要分佈在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噶瑪蘭族」人口數九百多人,分佈地區除了蘭陽平原外,主要是在台東縣長濱鄉、花蓮縣豐濱鄉等地。


「雅美族」人口約四千一百人,聚居在台東縣蘭嶼島上,因孤懸海中,故為保存固有文化最多之一族。


「平埔族」是台灣平原地區南島語系原住民的通稱,平埔族是台灣全島不論西部或東部的平原及台地的主人。


Nikon D70   2004/05/12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