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篇:【 921地震教育園區 】
1999年的9月21日清晨1時47分,台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七.三的強烈地震。造成二千三百多人死亡及八千多人受傷,財物損失估計約新臺幣三千億元,為臺灣百年來最大的地震災難,為提醒政府及民眾反省重視防震及救災措施,於是有了這個地震園區。教育部為彰顯「紀念及教育」之設置目的,正式定名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並決定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負責籌建及營運管理。園區的規劃基於現址博物館的理念,包含了斷層保存館、影像館、毀壞教室保存與利用、防震建築展示及防災教育等部分。即將開幕的斷層保存館以介紹車籠埔斷層為核心,造型新穎突出,象徵以針線修補九二一地震的傷口。斷層館內有和地震相關的地球科學展示,希望觀眾能夠對地震發生的原因有更多的了解。影像館是光復國中體育館的再利用,以震災紀念和人文關懷為主要內容,更新後的內容將減輕原先悲傷的氣氛,強調台灣走出震災的陰霾,重新出發。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藉由光復國中運動場車籠埔斷層、毀壞教室等地震遺址的保存,並透過自然科學、防災、人文三個面向的展示和教育活動,希望觀眾在踏進教育園區時,能從認識地震的自然現象開始,進而瞭解地震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加強地震防災的觀念,並且記取這個教訓。在九二一地震的五週年,地震教育園區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成為隸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個展館,首先推出的是「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影像館」。九二一地震的驚心動魄,或許已經在大家心中漸漸沈澱,但大地的驚歎,豈能忘記?這座因地震而誕生的教育園區,讓我們一起再認識這個伴隨在我們生活中的嚴酷環境因子 :「地震」,及紀念永遠難忘的1999/9/21/1:47。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藉由光復國中運動場車籠埔斷層、毀壞教室等地震遺址的保存,並透過自然科學、防災、人文三個面向的展示和教育活動,希望觀眾在踏進教育園區時,能從認識地震的自然現象開始,進而瞭解地震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加強地震防災的觀念,並且記取這個教訓。在九二一地震的五週年,地震教育園區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成為隸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個展館,首先推出的是「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影像館」。九二一地震的驚心動魄,或許已經在大家心中漸漸沈澱,但大地的驚歎,豈能忘記?這座因地震而誕生的教育園區,讓我們一起再認識這個伴隨在我們生活中的嚴酷環境因子 :「地震」,及紀念永遠難忘的1999/9/21/1:47。
以車籠埔斷層經過的霧峰鄉光復國中操場隆起斷層現址為核心,透過現地保存的方式,籌建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地震教育園區是以保存地震災害現場之紀念意涵,並提醒民眾重視防災及救災措施,同時提供地震科學的社會教育功能。
教育園區的建設與經營,讓自然災害地景及毀壞建築,轉換為人文與科學及休閒與教育的重要資源,及永久追思的園地。
地震教育園區的主要目標之一:「普及地球科學及地震知識」。
建築前衛先進的「車籠埔斷層保存館」。
透過真實地貌及互動式展示,認識地震科學知識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地震教育園區的主要目標之二:「保存地震共同記憶」。
造型簡潔突出的「車籠埔斷層保存館」
地震教育園區的主要目標之三:「喚起國人注重防震救災的意識」。
我們對「車籠埔斷層」愈清楚,愈知道怎樣跟它相處。
從小就要灌輸正確的防震知識
從認識地震的自然現象開始,進而瞭解地震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地震教育園區的主要目標之四:「協助推廣我國地震研究成果」。
加強地震防災觀念,並且記取921地震的教訓。
光復國中教室毀損嚴重,外操場受到擠壓而隆起。﹝翻拍自現場展示照片﹞
透過館內互動式展示,自己可以製造震波,親眼看到震波。
建築師邱文傑先生以原斷層地型,規劃具縫合意涵的斷層保存館及其觀察軸線。
車籠埔斷層在光復國中操場造成2.5公尺的錯動,屬逆斷層形式。
保存館外貌設計理念,象徵以針線修補921地震的傷口。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榮獲2004台灣建築獎
「危機意識重塑經神的向度」現場藝術雕塑
倒塌一半的光復國中校門
光復國中倒塌的教室
倒塌的校門
倒塌的教室
倒塌的教室
倒塌的教室
「集集支線鐵路」彎曲的鐵軌,移到這裡展示。
「921地震教育影像館」是光復國中體育館的再利用,以震災紀念和人文關懷為主要內容。
「影像館」集結了921地震到災後重建的種種圖像及影音資料
此次地震,讓台灣人了解地震的威力,並開始深思防震的重要性,開始檢討建築物或其他地方的防震措施。
永難忘懷的傷痕時刻:「 1999/09/21/1:47」,921地震的驚心動魄,大家或許已逐漸遺忘,但大地的驚嘆,豈能忘記?
館內影像資料,真實的呈現921地震在人們心中所留下的記憶。
在台灣,我們註定必須和地震、斷層一起生活,921不是台灣第一次大地震,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更新後的影像館,內容減輕原先的悲傷氣氛,強調台灣走出震災的陰霾‧重新出發。
資料來源:《 921地震教育園區 》
Nikon D70 2004/10/17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