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篇:【 十三行博物館 】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出海口的南岸,1957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一千八百至五百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而十三行遺址之得名,就是因為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但也有學者主張「十三行」應是原住民地名漢語音譯的結果。考古學是一門相當倚賴證據的學科,有多少證據就推論多少的事情,因此十三行遺址的發現,可以說是台灣史上的大事,它讓這塊島嶼的歷史軌跡更加清晰。十三行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至於十三行人為什麼在這裡生活了一千多年後突然消失,仍然是個謎,只是從一些證據看來,十三行人很有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

    「十三行博物館」特殊的造型,為近年來頗受注目的話題建築,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象徵山與海的建築群、及特異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以高聳大片尖銳角度的清水模牆面呈現,隱喻考古現場無法重現的情境,營造出搶救十三行遺址當時的意象。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架構成完整的理念,斜緩的屋頂象徵過去十三行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或海中凸起的鯨背,觀眾可以自館外地面直接拾階而上,享受極目四望的遼闊感及攀行於屋頂上的新奇感,塔內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刻的意涵。博物館一側面臨湛藍雄偉的台灣海峽,及淡水河口天然潟湖挖子尾自然生態保留區,另一側面臨清翠秀麗的觀音山及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西南側臨台北港,為眺望淡水八里河海的最佳地點。



「十三行博物館」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營造出搶救十三行遺址當時的意象。


「十三行博物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為北台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特殊的造型,觀眾可以自館外地面直接拾階而上,享受極目四望的遼闊感及攀行於屋頂上的新奇感。


外觀傾斜不正的設計,影射毀壞的遺跡及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象徵山型,量體簡單素淨。


主館斜緩的屋頂,象徵過去十三行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或海中凸起的鯨背,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刻的意涵。


「十三行博物館」特殊的建築造型,在開館前早已受到外界矚目。


觀眾入館前,需經歷一段緩緩向下斜伸的坡道,象徵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


由於十三行遺址在台灣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學者通常將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通稱為「十三行文化」。


1957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


相傳在清朝時,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在此經商,所以大家就將這裡稱做「十三行」。


塔內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刻的意涵。


從遺址出土的遺跡,可以證明當時的居民已有煉鐵的知識,且開始應用銀、銅器,遺址中也發現金飾、銅碗等罕見遺物。


本區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二千三百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


「第十三個線索特展」,由此觀眾可以對考古學者的推論過程及研究成果,有一全觀的理解與體會。


「十三行博物館」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館中自我探索。


考古是一門有多少證據就推論多少的學科,十三行遺址的發現可說是台灣史上的大事,它讓這塊島嶼的歷史軌跡更加清晰。


根據文獻記載,十三行地區從清雍正年間已陸續有漢人移入耕墾,經過幾次大規模的開發,村庄日漸繁榮。


十三行地區以農業為主要生業,漁獵也相當發達,充分利用了河海口及山林的豐富資源。


早年先民要渡海來台時,爲祈求海上平安,媽祖是渡海隨船主要的神祇,落地生根之後,媽祖就成了一個聚落的主神信仰。


這裡陳列著遺址出土的文物,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


這裡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做了詳細的解說,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


對出土的獸骨做鑑定,可以瞭解這一帶家畜及野生動物的種類及數量,十三行遺址還出土了大批和墓葬相關的人骨及器物。


十三行人的埋葬方式多是側身屈肢葬,且頭朝向西南方,面朝西北,並以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


十三行遺址的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大的一批標本,破碎的陶片佔最大宗,估計約超過八十萬件。


從這些復原的陶器中,經過考古家的抽絲剝繭,科學的分析與推論,透露出史前十三行文化人的生活點滴與文化內涵。


「十三行博物館」的內部構造,全部傾斜十七度,象徵遺址曾經遭受破壞。


頂樓的玻璃帷幕地板,走在上面可俯視整個館內建築,新奇獨特的設計,吸引很多人好奇佇足觀賞。


博物館前衛的建築手法,半銜在空中的樓梯,設計由此出口。


這座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的博物館,造型特殊且各設計均具有強烈含義,也因此建好之後就陸續獲得多項建築大獎。


設計特殊,僅容一人單向通行的出口通道,簡約的水泥外牆,含有濃厚的前衛建築風格。


「十三行博物館」不定期舉辦各種特展,希望民眾在遊憩淡水河岸的同時,也能跨越時光親身體驗十三行文化的歷史軌跡。


博物館建築特異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以高聳大片尖銳角度的清水模牆面呈現,隱喻考古現場無法重現的情境。


參觀完可至館頂的咖啡座小憩,喝咖啡的同時除了欣賞博物館搶眼突出的建築,也是眺望淡水八里河海風光的最佳地點。


博物館臨蔚藍的淡水河,另一側則是青鬱的觀音山,為眺望淡水八里河海的最佳地點,優美的風景絕對讓人不虛此行。


Nikon D70   2004/11/04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