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篇:【 2004年台北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 】
為積極保護鳥類棲地,提高民眾鳥類保育觀念,並加強國人國際保育觀。自1999年起,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一連六年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關渡自然公園舉辦「台北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今年將邁入第六屆。本次大會適逢國際鳥盟亞洲年會首次於臺灣召開,更有助於突顯活動的國際性與鳥類保育工作之重要性,更呈現台北鳥會對鳥類生態教育推廣的用心。
鳥類棲地保育計畫《 IBA》(Important Bird Area, 重要鳥類棲地),是國際鳥盟自1989年開始推動的國際行保育行動,亞洲地區的 《IBA》起自於1996年,而台灣因擁有14種特有種而被國際鳥盟界定為「特有種野鳥棲地《EBA》(Endemic Bird Area)」,(EBA-149 ),且於1998年完成53個「重要鳥類棲息地-IBA」劃設。關渡自然公園(TW003) 即是重要的《IBA》成果,這次大會主題,台北鳥會特別選定『IBA亞洲保育的力量』,期能將《IBA》的重要性,及保育的觀念介紹給國人,並且深入探索亞洲各國與臺灣的《IBA》地點與內涵,最終用『台北IBA行動』結合各界,共同打造生態台北城,並踏出國界的行動。
鳥類棲地保育計畫《 IBA》(Important Bird Area, 重要鳥類棲地),是國際鳥盟自1989年開始推動的國際行保育行動,亞洲地區的 《IBA》起自於1996年,而台灣因擁有14種特有種而被國際鳥盟界定為「特有種野鳥棲地《EBA》(Endemic Bird Area)」,(EBA-149 ),且於1998年完成53個「重要鳥類棲息地-IBA」劃設。關渡自然公園(TW003) 即是重要的《IBA》成果,這次大會主題,台北鳥會特別選定『IBA亞洲保育的力量』,期能將《IBA》的重要性,及保育的觀念介紹給國人,並且深入探索亞洲各國與臺灣的《IBA》地點與內涵,最終用『台北IBA行動』結合各界,共同打造生態台北城,並踏出國界的行動。
今年主題:來自亞洲各地的工作伙伴,共同展示《IBA》的保育力量及成果。
「重要野鳥棲地」IBA 是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ational)提出的概念,主要思考是因鳥類是為環境生態的最好指標。
時間未到,關渡自然公園門口已擠滿等待入園的遊客。
一年一度國際盛事,與你相約關渡自然公園。
大批等候入園的民眾。
今年博覽會的重點之一:「亞洲濕地經營管理研討會」。
大會開幕式
今年是以鳥類棲地保育計畫IBA為大會整體設計之主軸,推動守護北台灣IBA計畫。
台北鳥會「曾國藩」理事長致詞。
現場有來自十二個亞洲鳥盟會員的鳥會及八個國內鳥會的攤位,向民眾介紹賞鳥資訊 。
豐富您的戶外活動規劃,現場販售相關書籍、裝備、用品、紀念品。
自然生態無國界,以世界觀與國際交流而進步和提昇。
鳥類彩繪是最受歡迎的攤位。
在身上畫上一隻漂亮的鳥兒,讓您的心與關渡的鳥兒共舞。
趣味彩繪為你紋身,讓畫在身上漂亮的鳥兒與關渡的鳥兒相互爭奇鬥艷。
邀請到國內外自然藝術家現場創作,與民眾面對面互動。
讓真善美的童稚在內心萌芽,關愛環境與自然就這樣生根了。
活動現場資深解說義工以小組的方式,帶領導覽解說特展的精彩內容。
舉辦博覽會,展現我們「亞洲最大規模」之國際賞鳥推廣的活動教育內涵與保育實力。
今年的賞鳥博覽會是以「溼地保育」為重要主題。
在導覽解說員的帶領下,分站認識國內的鳥類及濕地環境。
利用容易取得的素材,作為創作藝術的基礎。
大自然給我們最大的生活意義就是創意。
利用各樣的生態遊戲,用深入淺出的體驗方式,來觸發環境保護的行動思考。
依據闖關卡上的線索找到答案,就可以參加摸彩活動哦。
在關渡自然中心內提供了視覺欣賞與動手作的機會。
親子DIY時間-這是最受大朋友、小朋友青睞的自然動手作教室。
木片的拼貼創意,讓真善美的童稚在內心萌芽,關愛環境與自然就這樣生根了。
「關渡自然公園」鳥類資源豐富,全球瀕危鳥種有東方白鸛、黑面琵鷺、唐白鷺、小白額雁、鴻雁等。
小水鴨每年9月至翌年3月在整條淡水河流域度冬,最大數量停留在兩個河流交會較寬闊的河域區。
生態教育,從小做起。
年紀再大,仍然關心。
不論大小,一起努力。
生態保育,人人有責。
「關渡自然公園」將候鳥季轉化為國際賞鳥博覽會,為落實自然公園存在意義而努力。
臺灣在目前界定了53個符合國際鳥盟規定標準的臺灣IBA點,關渡正是臺灣IBA保育工作活躍的基點。
台灣因擁有14種特有種而被國際鳥盟界定為「特有種野鳥棲地-EBA (Endemic Bird Area)」。
「關渡候鳥季」是關渡濕地的盛宴,也是台北生態城最美的一刻。
臺灣的IBA仍需要更多的實際復育行動、更多的法源保護、更多的人有心的投入付出。
這裡聚集了關愛自然的朋友,它使台北鳥會成長,它教育我們探索自然的奧秘,更尊重自然的運行法則。
更多資訊:《關渡自然公園》
Nikon D70 2004/11/06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