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篇:【 中橫公路.天祥 】

    「天祥」位於中橫公路東段,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中的大型溪階遊憩園區,以前為太魯閣族〈Tupido〉部落所在,因此早期這裡稱為「塔比多」,中橫公路開闢時為紀念文天祥才改稱今名。流經「天祥」的大沙溪與塔次基里溪在此匯集成立霧溪,經河水長年的堆積侵蝕,造就了這裡多層的河階地形。天祥地區腹地廣闊,餐飲店、飯店、公車站、停車場、郵局等一應俱全,是中橫公路東段之一大轉運站。天祥因地處於立霧溪流域的河階地上,除可欣賞到曲流壺穴等地形景觀外,階地上亦可找到礫石層出露的痕跡。在地質方面,天祥以東是經高度變質作用的大理岩層,以西則是較年輕且岩層較鬆軟的綠色片岩、黑色片岩、千枚岩等。曲流、壺穴景觀也是這裡特殊的地形樣貌,河階地上礫石層出露的痕跡,不同的地質構造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天祥」遊憩區屬中海拔之闊葉林生態區,附近山岳、溪谷風景優美,植被因季節不同而變化色彩,區內步道沿線蟲鳴鳥飛、資源豐富,有太魯閣大戟及太魯閣櫟兩種稀有植物,值得細心觀察,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設置有服務站,提供遊客解說咨詢服務。區內的晶華大飯店,為國家公園中唯一的觀光型大飯店,也儼然成為觀光據點。天峰塔和祥德寺是天祥的代表景觀,過普渡吊橋便可到達,「祥德寺」是一座佛教寺院,有大雄寶殿、天峰塔、白觀音及地藏菩薩塑像等,七級寶塔最是吸引人們的目光,站在寶塔前,視野無限遼闊,山光水色盡在眼底,如再登上寶塔頂端,則可全覽天祥開闊的河階臺地四面環山、中抱幽谷、佳景天成的景緻。


中部橫貫公路天祥段,立霧溪露出之岩層為天祥層灰黑色之石英絹雲母片岩,片理十分發達。


進入天祥前的「稚暉橋」,係以吳稚暉先生命名的,吳稚暉是江蘇武進人,清末舉人,曾留學日本、英國,參加反清革命。


天祥河階自古就是山居先民的聚落,太魯閣族人稱此地為「塔比多」,指的是山棕,由此可判斷早年這裡應長有大量的山棕。


「天祥」是中橫公路的大站,設有公車、郵局、店舖,並有晶華酒店 提供高品質的住房及餐飲服務、場地開闊的宴會及會議空間。


太魯閣國家公園得天獨厚除了擁有世界級之自然景觀外,中橫公路之開通亦可謂之鬼斧神工。


「慈母橋」以傳統中國風設計,成為中橫公路眾多橋樑中相當引人注目者,利用大理石材所建成,潔白中透著莊嚴之美。


「慈母橋」下的立霧溪及岩壁,此區岩層均為層面平整之層狀大理岩向西北傾斜,有些地方在大理層面間有凹凸之槽紋或條痕。


「慈母橋」是據說曾有位少年在此被洪水沖走後,其母卻仍每日在此望兒早歸,令人感動,後人於是將此橋命名為「慈母橋」。


中橫公路立霧溪貫穿其間,險峻的峽谷峭壁與碧綠溪水,空氣瀰漫著悠閒氣息。


河灘上崩落之片岩中包括有砂岩和大理岩等,可能是沈積當時山崩之產物,亦可見片岩是比大理言較年輕之岩層。


「立霧溪」由於落差大,水深而且水急,支流不多,多集中在其上游區域,因切割出落差達一千多公尺的太魯閣峽谷而聞名。


天祥是一處難得腹地廣闊平緩的據點,屬於多層的河階地形,是塔次基里溪和大沙溪在此匯聚成為立霧溪,由河水侵蝕所形成的。


祥德寺「天峰塔」,祥德寺屬佛教臨濟宗的寺院,中橫公路開通之後,陸續增建天峰塔、白衣觀音等,成為天祥地區的勝景。


在崇山峻嶺中,位於立霧溪對岸高位的「天峰塔」是天祥的地標。


天祥地區的曲流、壺穴景觀是這裡特殊的地形樣貌,河階地上也有礫石層出露的痕跡,不同的地質構造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溪谷中景色優美,在這裡可拋開世俗的煩腦,盡情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懷抱。


天祥的地質在立霧溪以東是經高度變質作用的大理岩層,以西則是較年輕且岩層較鬆軟的綠色片岩、黑色片岩、千枚岩等。


「普渡橋」是通往祥德寺的唯一步行橋樑,原是吊橋,但因地質不穩影響吊橋安全性,遂重建為水泥橋。


過普渡橋拾階而上就可看到「祥德寺」的白衣觀音塑像 ,高二十六尺,全身雪白,面向天祥地區,從天祥階地都可清楚看到。


大雄寶殿是「祥德寺」最主要的建築,主祀釋迦牟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同祀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信徒禮佛必到此處。


由於車輛無法到達,使「祥德寺」能在遊人如織的天祥,仍能維持清靜之地。


「祥德寺」大雄寶殿外有一尊巨大莊嚴的地藏菩薩,莊嚴地立於廣場中,高三十六尺,號稱是東南亞最大的地藏王菩薩塑像。


「天峰塔」為八角形七層高塔,寶塔前視野無限遼闊,山光水色盡在眼底,是觀景的好地方。


「天峰塔」內部有兩個迴旋梯可直達高處,共又七十二階樓梯,從塔頂往下俯瞰,可全覽整個天祥河階地。


「天祥」是一個開闊的河階臺地,四面環山、中抱幽谷、佳景天成,大沙溪與塔次基里溪在此匯流成立霧溪,一路向東奔流。


Nikon D70   2004/11/18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