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篇:【 金字碑古道 】
「金字碑古道」為昔日淡蘭古道之一段, 沿途完整保存至今之「金字碑」碑石,位於古道三貂嶺段海拔約四百公尺的山壁上,有著一百四十餘年的歷史,刻工細膩嚴整,是古道最具意義與價值的景觀,為清朝在北台灣開山撫番的重要史證。「淡蘭古道」最初本係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的山徑,後因墾民東移拓荒而漸成道路。清嘉慶二年,當時台灣知府「楊延理」加以擴大修築,路線自基隆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再經過雙溪、草嶺進入宜蘭,這是當時台北往返宜蘭間的陸上通路,至嘉慶十五年後淡蘭古道遂成為 進入宜蘭之「官道」,為台北與宜蘭之間,商旅食貨往返必經之孔道。
清同治六年冬天,台灣總兵「劉明燈」沿淡蘭古道巡至三貂嶺時,深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與山道雄偉磅礡之風景,乃於路旁的高聳岩壁上題詩闡述心懷:「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述說他帶領軍隊來此,眼界大開,並自惕作育軍才報效國家。此碑高二百四十公分,寬一百四十三公分,邊框飾以蓮花條紋,碑額並有雙龍托珠圖案,碑字與碑龕以金箔黏貼,故被稱為「金字碑」,與草嶺古道上的「雄鎮蠻煙」、「虎」字碑,同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清同治六年冬天,台灣總兵「劉明燈」沿淡蘭古道巡至三貂嶺時,深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與山道雄偉磅礡之風景,乃於路旁的高聳岩壁上題詩闡述心懷:「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述說他帶領軍隊來此,眼界大開,並自惕作育軍才報效國家。此碑高二百四十公分,寬一百四十三公分,邊框飾以蓮花條紋,碑額並有雙龍托珠圖案,碑字與碑龕以金箔黏貼,故被稱為「金字碑」,與草嶺古道上的「雄鎮蠻煙」、「虎」字碑,同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金字碑古道」位於北縣侯峒方的登山口,這是清朝時期開闢的淡蘭古道間的一段, 沿途完整保存一塊至今之「金字碑」碑石。
如果由侯硐端走起,越嶺過三貂嶺山北稜至102號公路止,一路陡坡向上,高度落差約四百公尺。
往昔「淡蘭古道」由淡水至宜蘭全長 八十餘公里,但至今大都已湮滅消失,僅餘少部份路段成為休閒登山步道。
步道處動植物景觀豐富,沿路可見竹林、筆筒樹、與山茶等植物,是假日知性之旅的好去處。
秋冬之際,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區的陰溼山壁上常可見「馬蘭」 淡紫色筒狀花,而且一開就是成片繁花景致,非常漂亮。
由於接近東北海岸與易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此地潮濕多雨,形成動、植物生態系豐富的層面。
「金字碑古道」為淡蘭古道現今僅存三段中之一段,最初本係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的山徑,後因墾民東移拓荒而漸成道路。
「金字碑」位於海拔約四百公尺的古道石階旁,來到此地,不禁令人產生思古幽情的歷史情懷。
「金字碑」身四周雕有蔓草連紋,碑頂浮現雙龍抱珠的徽章, 由於山壁潮濕長滿青苔,碑底雖已稍有腐朽,但仍典雅可觀。
這是淡蘭古道中最具意義與價值的景觀,完整保存至今之碑石,為清朝在北台灣開山撫番的重要史證。
「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道」同屬淡蘭古道之一,但知名度卻無草嶺古道有名及熱鬧,遊客稀少、多了一份蕭瑟與蒼涼感。
「紅邊黃小灰蝶」是小灰蝶科中最豔麗的一種,雄雌蝶的翅膀腹面皆為黃色,外緣有鮮豔的紅色斑紋。
接近山頂處可見壯闊的山景,走訪古道除了可以發思古幽情,也讓我們體會到先人對於交通設施亦不遺餘力。
古道鞍部的「探幽亭」,正好為雙溪和瑞芳的交界處,山頂風景優美、空氣清新,鄉公所為便利遊客,興建涼亭一座。
涼亭前廣場有一塊警告先人勿隨意砍樹的「奉憲示禁碑」,立於清咸豐年間,亦為古蹟之一。
只要有古道,沿途一定會建有小型土地公廟,位於探幽亭旁的土地公廟亦有古老歷史,前為旗杆台遺跡。
天氣清朗時,由「探幽亭」可看到東北角的深澳漁港及基隆嶼,壯闊的景致,深吸一口氣,令人心曠神怡。
「基隆嶼」矗立於基隆東北方外海,是北台灣最鮮明的島嶼地標,為一美麗的火山島。
由「探幽亭」往東,可看到東北角的山巒起伏的風光,「金字碑古道 」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生態等你來探索。
「金字碑」古道位於台北縣102縣道端的登山口 ,古道由瑞芳侯硐國小起至三貂嶺大崙接102公路為止,古道全長約五公里。
更多資訊:《新北市旅遊網》
Nikon D70 2004/12/1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