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篇:【 明孝陵 】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被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明孝陵」規模宏偉,佈局獨特,開啟了新一代的帝陵形制,斗轉星移,六百多年來,明孝陵歷經戰火和風雨侵蝕,雖然其原有木構建築已不存在,但目前均完好地保持了其原先的空間格局,整個園區規模宏大,内涵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體現。
徜徉在「明孝陵」園區,人們不由得讚嘆其神道石刻莊嚴肅穆,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代表了當時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地面建築氣勢雄偉,體現出明、清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整體佈局張馳有度,顯示出當時文化和藝術的最高境界,陵園四周樹木葱鬱,松濤陣陣,令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
徜徉在「明孝陵」園區,人們不由得讚嘆其神道石刻莊嚴肅穆,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代表了當時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地面建築氣勢雄偉,體現出明、清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整體佈局張馳有度,顯示出當時文化和藝術的最高境界,陵園四周樹木葱鬱,松濤陣陣,令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
「明孝陵」八百公尺長的神道石刻,頗為壯觀,前半段兩側立石獸六種十二對,石獸盡端立石望柱一對。
石人、石獸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型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明孝陵」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牆周長22.5公里,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陵前還專設『孝陵衛』,派萬名士兵守衛。
「明孝陵」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文武方門」正對梅花山,的確堪稱是風水寶地。
經「文武方門」的朱紅大門後,為建於清康熙年間的「碑殿」。
「碑殿」是1699年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謁陵,見牆垣多傾廢,下旨交於江蘇巡撫重建。
清康熙帝親筆御書「治隆唐宋」四個金字。
當年陵園内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毁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
歷經戰火和風雨侵蝕,雖然其原有木構建築已不存在,但是所有歷史遺存均完好地保持了其原先的空間格局。
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復建,比原來的規模要小得多,目前内部展出朱元璋畫像及其一生事跡。
「明孝陵」地面建築氣勢雄偉,體現出明清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
「享殿」原名孝陵殿,在原來的位置上尚可見到六十四根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像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
「內紅門」,經過此門便是由陽間走入陰間,因此又稱「陰陽門」。
「內紅門」後是一片縱深一百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中間有通道,兩邊林木茂盛。
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故名。
「方城」,是明孝陵最後的一重建築。
「方城」寬七十五公尺、高十六公尺、進深三十一公尺的城堡式建築,全部是用巨型的條石堆砌而成的。
「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台階可步入,計五十四级。
過方城隧道後為「寶頂」,是一個直徑約四百公尺的圓形土丘,上植松柏,下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墓穴。
「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参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園佔地長達二十二點五公里,圍牆內殿巍峨,樓閣壯麗。
「明樓」為明孝陵首創的建築形制,建造在方城頂部,為明孝陵最高建築,清咸豐毀於戰火,現僅存磚牆四壁。
方城頂上極目遠眺,四周樹木葱鬱,松濤陣陣,不禁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
巨型的條石上刻有負責監造的文字仍清晰可辨。
「明孝陵」周圍築有高牆,條石基座,磚砌牆身,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Nikon D70 2005/05/27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