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篇:【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
「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高樓環抱中的多倫路是上海虹口區的一條小街,全長不過五百多公尺,卻蜿延蛇行,曲徑道幽,有著別處難覓的濃厚文化歷史氣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些巨匠如魯迅、丁玲、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名人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上海藝術劇社也在此間創建,這裡可說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據點。
現在的「多倫路」文化名人故居大多保存完好,故居和洋樓的周圍還有著上海地區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群,如今的多倫路經過改造重建後,又展現出當年的神采,短短的一條多倫路上,除了原有的老式里弄建築文化名人的故居外,還有許多懷舊的建築遺跡,在這條浪漫的小街上,文學著作、歷史風雲、建築藝術三者水乳交融,沉澱成今日上海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再加上區內擁有一百多幢英、法、日、荷式洋房,構成了如今洋溢著溫馨與浪漫氣息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現在的「多倫路」文化名人故居大多保存完好,故居和洋樓的周圍還有著上海地區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群,如今的多倫路經過改造重建後,又展現出當年的神采,短短的一條多倫路上,除了原有的老式里弄建築文化名人的故居外,還有許多懷舊的建築遺跡,在這條浪漫的小街上,文學著作、歷史風雲、建築藝術三者水乳交融,沉澱成今日上海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再加上區內擁有一百多幢英、法、日、荷式洋房,構成了如今洋溢著溫馨與浪漫氣息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走進這高四公尺、寬三點八公尺的上海石庫門建築風格的牌坊,就走入了多倫路名人一條街。
穿過這個牌坊,將帶領我們去認識許多耳聞已久的名人,帶著我們去見識滿載歲月的建築。
「孔祥熙寓所」無論是立面內部裝潢,或是整體或局部都極明顯地凸現出伊斯蘭建築風格特徵,外觀典雅、氣勢恢宏。
有蘇州河以北最佳餐廳美譽的「山根會館」。
位於上海虹口區的靜謐小街多倫路,歷史上是一個中國文化名人集聚的區域。
多倫路210號的白崇禧寓所,人稱「白公館」。
「白公館」為法國新古典主意建築樣式,氣勢壯觀。
多倫路這條文化名人街,引人注目的褐紅色石格小路,從一個側面集中展示了近現代上海的印記和文化縮影。
在這裡,有泛黃卷邊的古舊書籍,有大紅大綠的年歷卡,有花花綠綠的舊海報。
在這裡,路邊尋常百姓家的坐椅都是古董。
這裡所謂「文化名人」,是指二、三○年代,在上海十分活躍的左派文人,像魯迅、茅盾、郭沫若、丁玲、夏衍等文藝作家。
在這條引人遐想的浪漫小街上,文學著作、歷史風雲、建築藝術三者水乳交融,沉澱成今日上海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
台灣人看到這張舊海報,作何感想?要解放什麼?
多倫路的文化名人的故居大多保存完好,故居和洋樓的周圍還有著上海地區保存最完整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群。
在多倫路上還開了一批家藏博物館,如南京鐘、筷子、奇石等,文化氣息瀰漫街巷,是領略上海三十年代風情的又一勝地。
靜謐小街多倫路,歷史上是一個中國文化名人集聚的區域。
流連於多倫路的人們,不僅在意那些凝聚著歷史的建築,往往也鍾情於那些別出心裁的收藏小館。
鬧中取靜的多倫路堪稱中國現代文學的重鎮,透過一幢幢有著深厚文化積蘊的歷史建築,人們會自然體會到這裡深刻的文化意涵。
逛累了可以到這家「老電影咖啡館」喝杯咖啡,欣賞一部老電影,緬懷一下阮玲玉,胡蝶等一代巨星的風采。
懷舊的「阮玲玉、胡蝶」海報。
「夕拾鐘樓」高18.15公尺,樓名取自魯迅名著「朝花夕拾」。
多倫路93號,曾為十君子之一「王造時」寓所,建於1920年,現在是一家風情咖啡館。
著名詩人「沈尹默」先生,拿著雨傘,夾著報紙,眼神中閃著詩人的神采,注視著來來往往尋找新文化的遊人。
多倫路聚集過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沈尹默等三十餘位中國近代文化名人,他們曾在這裡棲息過,並震撼了一個時代。
多倫路59號,1928年由美國北長老會與中國信徒捐建的「鴻德堂」。
外觀建築採用中國式的基督教堂,實屬罕見,目前已被上海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右方的紅磚房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舊址。
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是發起人之一。
在令人懷舊的多倫路上,卻也矗立著現代風格的大型美術館,不管是現代或古典,只要是「美的」,皆能融合。
上海虹口區街上,賣水蜜桃的攤販及逛街情侶。
Nikon D70 2005/07/29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