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篇:【 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台灣由於自然環境特殊,蘊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生物種類與密度舉世聞名,同時受地理上長期區隔影響,特有種比例相當高,如此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高比例之特有種,在學術研究及資源保育利用,甚至國際觀光上皆深具價值,為加強台灣特有動植物及特殊生態體系的調查研究,並推動生態教育,對現存特有生物加以保護與研究,政府於民國八十一年成立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隸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為了推動台灣本土生態教育,保育中心並設置「保育教育館」,其目的在展示台灣野生動植物及特殊生態系等珍貴自然資源,供民眾參觀,還提供生態影片欣賞、電腦多媒體、保育圖書、資料等服務,成為全民保育教育重要場所,藉寓教於樂以宣導保育觀念,並針對基層保育人員、各級學校師生辦理研習、訓練活動,以落實推動鄉土生態教育,並提昇各級政府人員生態保育觀念及執法能力。


位於南投縣集集鎮的「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保育」是指合理使用生活周圍的所有自然資源,對現今人口產生持續的利益,同時保持其潛能,以滿足後代人們的需要與期望。


「保育教育館」全館室內總面積約九百多平方米,為一棟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的建築物。


「台灣的生態系」,展出台灣海岸的紅樹林及草澤。


紅樹林分布於西部海岸,北起台北的淡水河口,南至屏東的大鵬灣,草澤於各河口,如關渡、大肚溪口、蘭陽溪口等均可發現。


台灣雖然只是蕞爾小島,環境卻複雜多變,包含了海洋、海岸、沼澤、河川、湖泊、森林、農業等各種不同的生態系。


紅樹林是指一群生長在熱帶與亞熱帶沿海潮間帶,以及河、海交會處泥濘地的植物群落。


紅樹林與草澤看似荒蕪,卻都具有豐沛的高生產力,是地球重要的生態系之一。


由相關資料顯示,已經有400種以上的維管束植物屬於稀有或瀕危植物,森林砍伐,土地開發,都是造成植物滅絕的重要因素。


台灣海峽將台灣與歐亞大陸分隔,受長期隔離的影響,演化出特有種及特有亞種,造就台灣野生動物資源的豐富與龐雜特性。


巨大的「抹香鯨」骨骼標本展示。


動物牙齒的結構、形狀與食性有極密切的關係,大致可分為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及雜食性動物。


螢火蟲在夏夜裡飛舞是許多大人小時候的記憶,但隨著都市化的發展,這種夜裏螢火舞動的景象卻日漸消失了。


螢火蟲是屬於鞘翅目的昆蟲,台灣有四十種以上,依幼蟲的生長環境,可分為陸棲型與水棲型二類。


台灣的蝴蝶約有四百種,以單位面積的種類數而言,遠超過臨近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因此有「蝴蝶王國」的美譽。


野生動物在文化、宗教、藝術、經濟、醫學、科學研究與生態上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更積極的研究與保育。


「台灣特有動物」乃是指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的動物,這類動物一旦在台灣消失,就表示其在地球上消失。


生態系中,生物與環境資源經由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彼此交互作用,而各種生物都需要依賴環境,才能夠生存。


就台灣的面積而言,鳥類特有種與特有亞種的比例相當高,充分表現島嶼鳥類相的特色。


「保育名人錄」,介紹國內外保育界有卓著供獻的專家、學者。


Nikon D70   2005/08/15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