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篇:【 虎丘 】
「虎丘」位於蘇州古城西北的郊外,是蘇州城的標誌性景觀,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蘇州建城早,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水陸並行,河街相鄰,古城區至今仍座落在原址上,春秋時期,這裡是吳國的都城,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楚國叛將伍子胥建城,吳王闔閭死後就葬於「虎丘」,至今蘇州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
「虎丘」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喷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山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遊之地,「虎丘」頂上世界著名的「雲岩寺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近三百年來,由於地質結構和建築原因,雲岩寺塔開始不斷傾斜,目前傾斜角約為四度,塔頂偏移約二點五公尺,是一座與意大利比薩斜塔齊名的中國斜塔。
「虎丘」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喷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山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遊之地,「虎丘」頂上世界著名的「雲岩寺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近三百年來,由於地質結構和建築原因,雲岩寺塔開始不斷傾斜,目前傾斜角約為四度,塔頂偏移約二點五公尺,是一座與意大利比薩斜塔齊名的中國斜塔。
蘇州是標準的江南水鄉古城,基本保持了宋代《平江圖》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
蘇州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
「斷樑殿」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之所以稱為「斷樑」,是因脊樑由左右兩段接合而成,是古建築的寶貴遺產。
建於元朝的「斷樑殿」是中國木作建築的巧藝,全殿不用金屬鐵釘作緊固,都是用木頭咬合而成。
「憨憨泉」相傳是梁代神僧憨憨所鑿,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泉水至今清冽甘淳,以前寺僧在此汲水,沏虎丘白雲茶以奉佳賓。
「真孃墓」,真孃確有其人,能詩善歌,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被惡人騙賣墮入妓院,老鴇强令接客,真孃遂投環自盡。
「劍池」,《吳地記》曰:「闔閭葬其下,以劍為殉,故池也以劍為其名」,是虎丘最為神秘的地方。
崖左壁有篆文「劍池」兩字,相傳為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右壁有北宋米芾所書「風壑雲泉」四字。
相傳劍池是吳王闔閭埋葬後,曾以三千把刀劍殉葬,故以劍池為名。
二仙亭「生公講台」,據《姑蘇志》載:「生公說法時,池生千葉蓮花」。
正好遇上蘇州第十二屆虎丘廟會在虎丘山風景區舉行,吸引了大批趕熱鬧的人潮。
廟會雖然熱鬧,但選在千年古蹟的地方舉行,洶湧的人潮,讓人覺得庸俗與不協調。
「白蓮池」,池中有石一方,疊於它石上,名《點頭石》,清王寶文書『點頭』二字。
虎丘山原名海涌山,傳說吳王闔閭葬後「有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另有說法是山丘之形似虎而得名。
「雲岩寺塔」是著名的中國斜塔、江南第一古塔,也是古城蘇州的象徵。
「雲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七層八面,塔高47.7公尺,塔身最大傾角為3度59分,是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岩寺塔」內斑駁的壁飾,年代久遠。
「雲岩寺塔」的磚石外牆結構及雕花璧飾。
聽說近年來每屆深秋,有成群蒼鷺,聚來虎丘,棲息在綠竹林梢,飛翔在古塔周圍,出現《萬千鷺鳥伴古塔》的壯麗景觀。
歷代名士文人的題詠和民間傳說的渲染,使這裡的亭閣水石,都成了古跡名勝,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造型古拙的石獅,顯示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
古人常在中秋之夜到虎丘上賞月聞歌,風雅不凡。
「第三泉」深二丈許,,相傳茶聖《陸羽》曾在虎丘寓居並品評此泉為天下第三,岩間築亭,為文人品茗雅集之所。
「虎丘」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山上一石一木都有美麗的傳說。
「致爽閣」位於虎丘塔西南,為虎丘山之絕頂,因四山爽氣,日夕西來而得名,前面為「雙井橋」。
「雙井橋」又稱為「雙吊桶」,舊時為山上寺僧汲水之用,亦傳春秋時期,西施曾在雙井旁梳妝打扮以其為鏡。
萬景山莊,又稱「盆景園」,位於虎丘東麓,為近年新闢景點。
「萬景山莊」園内陳列有數百種樹木、水石盆景精品,集蘇派盆景藝術之大觀。
園內眾多的水石盆景,令人目不暇己。
「萬景山莊」內亭台樓閣。
巧奪天工的盆景藝術,園內有首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中榮獲特等獎的《秦漢遺韻》,榮獲亞太地區盆景展銀牌獎的《雲蒸霞蔚》等。
「萬景山莊」佔地25畝,園内地形起伏多變,松聲塔影,景色優美,令無數盆景愛好者為之傾倒。
位於虎丘內的「陳去病」墓,「陳去病」字佩忍,光緒三十二年加入同盟會,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推翻滿清。
Nikon D70 2005/09/22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