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篇:【 寒山寺.戒幢律寺 】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的楓橋鎮,創建於梁代天監年間,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寺」,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唐朝詩人「張繼」當年搭船途經此處時,因滿懷旅愁,觸景生情寫了下《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從此,詩韻鐘聲千載流傳,讓蘇州寒山古剎名揚中外。「寒山寺」曾多次燬於戰火,明清時期幾經興廢,現存寺宇多為清光緒、宣統年間所重建。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寒山寺和蘇州園林一樣,都是姑蘇古城的象徵,蘇州人的驕傲,寒山寺每年都有超過百萬的遊客到此參觀,更是日本觀光客最喜歡的朝聖景點,絕大多數都是為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而來,近年新建的五級四面樓閣式仿唐「普明寶塔」,雖已成為楓橋景區的標誌性建築,但卻少了一份古味,每天熙來攘往的遊客,也使寒山寺完全失去佛寺原有的肅穆和寧靜。

    「戒幢律寺」又稱西園寺,座落於蘇州城西閶門外,西鄰寒山寺,北倚虎丘風景區,寺內古木幽深,綠茵曲水,鳥語花香,比之寒山寺清靜許多。「西園寺」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明嘉靖末年才改名「戒幢律寺」,該名反映出寺院以戒為本、以律為宗的立寺原則,成為律宗道場,法會盛極一時,被列為江南名剎。「戒幢律寺」在民國期間曾有軍隊進駐而受到破壞,1953年至1955年先重點整修放生池園亭和主要殿宇,1958年後繼續逐年修葺,基本恢復晚清原貌,文革動亂其間寺前廣場被佔作建材倉庫,1982年起對殿宇、園亭、佛像進行全面維修,並恢復寺前廣場,修復牌坊、河埠等。「戒幢律寺」除了是江南名剎,也是為數不多的律宗佛寺之一,另外寺內藏書數量之多、品種之富、版本之全,可稱冠絕東南、載譽全國,以放生池為中心的寺園亦別具一格。


楓橋古鎮沿河灣形成兩條市街: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隨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寺成鎮,具有獨特的水鄉風韻。


「寒山寺」照牆像一道屏障聳立在山門之前,朝西臨河而立,上置脊檐,飾有遊龍,氣勢非凡。


「江村橋」在寒山寺前,與楓橋南北相對,現存花崗石單孔石橋係清康熙四十五年重建,同治六年重修。


八十年代以來,随着旅遊事業的發展,蘇州政府對古鎮進行了規劃建設和環境整治,新建了楓橋景區。


穿過楓橋古鎮的石板路小巷,抬眼即可見碧瓦黃牆的寒山寺坐落在綠樹叢中,院內青松翠柏,曲徑通幽。


寒山寺照牆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鐵劃銀鈎,筆力雄峻,款署:東湖《陶濬宣》書。


「寒山寺」山門,當年的佛寺早已在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飛煙滅,現存寺院建築,多為清末重建。


寺廟前院,香煙繚繞,正面為大雄寶殿,兩側配殿對峙,遊客熙來攘往。


「大雄寶殿」是寒山寺正殿,雄峙台基之上,露台中央設有爐台寶鼎,終日香煙繚繞,使寺院平添寧靜安謐的氣氛。


大雄寶殿正中設須彌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 坐像,慈眉善目,神態安詳。


「大雄寶殿」內的對聯:「古剎千年,長留半夜鐘聲,響徹世間驚客夢;姑蘇一攬,剩有幾株楓樹,飽經霜雪護寒山。」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建寺伊始鑄有一口大鐘,明代也鑄過一口大鐘,後來均不知所踪。


「寒山寺」的碑廊裡嵌立著宋明以來歷代名人唐寅、文徵明、康有為、羅聘等的詩詞碑刻多塊。


這裡最著名,也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碑。


日本人對寒山寺情有獨鍾,每年除夕夜,都有許多日本人專程到寒山寺聽新年鐘聲。


近年新建的五級四面樓閣式仿唐「普明寶塔」,雖已成為楓橋景區的標誌性建築。


到蘇州寒山寺「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已成為許多海外人士新年祈福的首選。


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延請著名書法家俞樾手書了這塊《楓橋夜泊》石碑。


「寒山寺」除夕的鐘聲共計108響,有除舊迎新之意,源于一年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每5天為一候),合計108。


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题詩作畫吟咏。


這座仿唐樓閣式寶塔,採用先進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精致,造型優美,但少了古味。


「法堂」是塔院的主殿,是名師高僧宣經論法的場所,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高居於院北台基之上。


法堂前闢有露台,下面碧池環繞,露台正中立九龍五鳳青銅寶鼎。


近年在寺內庭園新立的著名書法家俞樾手書的《楓橋夜泊》石碑。


如今寒山寺不單單是一座古寺,寒山寺的鐘聲也不僅僅具有一般佛學意義上的功用,是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氛份。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讓人們魂牽夢瑩。


遊客若付人民幣五元,即可在此鐘樓敲鐘三下。


「戒幢律寺」座落於蘇州城西閶門外,西鄰寒山寺,北倚虎丘風景區,寺內古木幽深,綠茵曲水,鳥語花香,比之寒山寺清靜許多。


「戒幢律寺」又稱「西園寺」,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明嘉靖末年才改名「戒幢律寺」,該名反映出寺院以戒為本、以律為宗的立寺原則。


文革期間,為使寺院免遭厄運,住持明開法師不顧個人安危,親率僧眾日夜巡邏保護寺院,使西園寺成為蘇州唯一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


現在的「戒幢律寺」是「黃牆青瓦滾龍脊,紅柱彩繪佛裝金」,修葺後的整個寺院、殿堂、僧舍已重現昔日風采,巍巍壯觀。


「戒幢律寺」除了是江南名剎,也是為數不多的律宗佛寺之一,另外寺內藏書數量之多、品種之富、版本之全,可稱冠絕東南、載譽全國。


「戒幢律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法會極盛,與杭州靈隱、淨慈兩寺鼎峙,成為江南名剎之一。


大雄寶殿內供奉三世佛,佛前站立二位天神,一為毗沙門天王,一是韋馱菩薩。


寺園內的廣仁放生園池,以廣約三千平方米的明淨水池為中心,池中央立重檐六角亭,額題「月照潭心」,俗稱湖心亭,以曲橋通達東西兩岸。

Nikon D70   2005/09/22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