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篇:【 靈岩山 】

    「靈岩山」位於蘇州城西南的木瀆鎮旁,地處太湖之濱,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因山上有許多狀似靈芝的岩石,故稱「靈岩山」,是聞名遐爾的江南名山和佛教勝地,有「靈岩秀絕冠江南」的美譽。相傳靈岩山原是春秋戰國吳王「館娃宮」的舊址,吳越兩國交戰,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和大夫范蠡被押為人質,范蠡使出美人計,向吳王夫差獻上美女西施,夫差為西施在靈岩山上建造「館娃宮」,銅鉤玉欄、奢侈無比。公元前四百七十三年,臥薪嘗膽後的越王勾踐從水路攻進吳國,把富麗堂皇的「館娃宮」放火付之一炬。相傳東晉司空陸玩曾居此山,因聞佛法,舍宅為寺,是為靈岩道場之開端,南朝梁天監二年,此處改建為寺院,到唐代才改稱「靈岩山寺」,寺建於山巔,山門朝南,俯臨太湖,湖光山色,靈岩塔高聳入雲,蔚為壯觀。

    「靈岩山寺」開創後,歷代高僧輩出,靈岩淨土道場名聞中外,寺內名勝古跡很多,位於大殿東側的靈岩塔建於梁代天監二年,磚木結構樓閣式,雖歷經滄桑,仍挺拔聳立,是靈岩山的標誌,明朝詩人王鏊曾在山頂題字刻石「吳中勝跡」。「靈岩山寺」規模宏大,是江南最著名的佛教淨土道場之一,目前寺內有僧人一百餘人,他們專心念佛,堅持「不募緣,不做會,不傳法,不收徒,不講經,不傳戒,不應酬經懺。」靈岩山寺聳立在青山綠樹之間,前面是高大的山門,從觀音亭上去,可看到雄偉的大雄寶殿,裡面供奉的釋迦牟尼佛高達五十尺,為中國寺廟中最高大的佛像,旁邊並立有十餘位尊者,法相莊嚴,讓人心生敬意,整座寶殿琉璃紅瓦、飛檐寶鈴,在此聆聽暮鼓晨鐘,梵音繚繞,心境也能沈靜下來。


「靈岩山」海拔220公尺,因山上有許多狀似靈芝的岩石,故稱「靈岩山」。


靈岩山以已由蘇州市政府闢建為「靈岩山風景區」。


由山腳登上山頂的靈岩寺,約二十分鐘即可登頂。


不想爬山的人可坐這種人力椅轎,單趟收費人民幣四十元。


兩個抬一個,看它們抬得汗流浹背,這種苦力錢不太好賺,最後那位轎夫還是個歐巴桑,真是利害!


來這裡賣糖葫蘆的鄉下人,不知一天要賣多少支才能求得溫飽?


純樸的個性,對我的拍照,投與了好奇的眼神。


登山途中有多處石刻佛雕。


經過一段茂密的竹林後,半山腰有一間香火頂盛的「觀音洞」。


「觀音洞」


傳說在以前,觀音大士曾親臨現身於石壁之間,無數善男信女都有幸看到了盛況。


「靈岩山」是一個岩山,山上到處可見這樣的石刻。


建在館娃宮遺址上的靈岩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存殿宇多數是清末民初的建築。


「靈岩寺」建在山頂,巍峨壯觀,寺門前松柏参天,門額中國佛教會長趙樸初題寫。


前院中有池名「硯池」,池上架有「界清橋」,據說大雨過後,橋東之水清,橋西之水濁。


寺院中軸線上有彌勒樓閣、大雄寶殿、念佛堂三進殿堂,東西兩側貫以長廊。


「靈岩寺」在唐、宋、元、明、清為禪宗道場,高僧倍出,清咸豐十年寺毀於兵火。


大雄寶殿高二十五公尺,寬二十公尺,氣勢雄偉莊嚴,正中供奉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的釋迦牟尼佛巨像。


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曾在此地内築有行宮。


虔誠的信途徒,焚香膜拜,祈求平安。


1937年印光法師避居靈岩山寺,專心念佛,創建淨土宗道場,寺内僧人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應酬經懺佛事。



「多寶佛塔」又稱靈岩塔,高三十四公尺,七級八面樓閣式,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築。


「多寶佛塔」歷代屢遭火災毁損,重修後的寶塔恢復了宋塔原貌,拾級登臨,可眺望太湖風光,觀賞蘇州風貌。


這是和尚吃飯的地方,吃飯時間一到,敲板通知。


由淨土道場的齋堂設備,可以看出這裡的出家人生活相當刻苦。


「靈岩寺」的素麵遠近馳名,通常上山的民眾,都會來上一碗。


每逢假日,這裡的素麵幾乎供不應求,因為生意太好,已經改為外包,聽說以前和尚親自煮的比較好吃。


人民幣八元一碗的「雙菇面」,是吃慣大魚大肉的很好調劑,雖然是素麵,仍然叫人回味。


歷經千年滄桑的「靈岩山寺」,至今仍然不斷傳遞著過往的歷史雲煙。


鍾靈毓秀的「靈岩山寺」,已經成為姑蘇古城一處著名的佛教勝地。

Nikon D70  2005/09/23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