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篇:【 焦山 】

    「鎮江」是江蘇省會,位於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具潛力的長江三角洲,地處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和中國最長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鎮江風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聞四方,「焦山」則是位於鎮江市區東北角長江中的一個島山,相傳因東漢著名學者焦光在此隱居而得名。「焦山」孤懸江中,山水天成,滿山青翠,古樸幽雅,山中名滿中外的碑林石刻始於北宋慶歷八年,集歷代摩崖石刻與碑林為一體,藏量及內涵豐富,有「書法之山」、「江南第一碑林」美譽,其中被譽為「大字之祖」的摩崖石刻「瘞鶴銘」,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是東晉王羲之所書,名震海內外。

    焦山上的「定慧寺」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古名「普濟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宋代嘉定年間重建時易名焦山寺,蘇東坡的方外之交佛印了元禪師曾禪修於此,到了清康熙年間,皇帝御賜「定慧寺」匾額,並加以修建,自此改名至今。乾隆下江南,也曾數度駐蹕焦山,留下不少的軼聞逸事,焦山因為寺廟樓閣等建築均藏於山林深處,因此又有「焦山山裹寺」之說。由於焦山屹立在大江之中,因此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焦山古砲台」建於鴉片戰爭期間,1842年,英軍發動了揚子江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曾遭到焦山砲台守軍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擊。


「焦山」位於鎮江市區東北的大江之中,海拔七十一公尺,為萬里浩瀚長江下游中唯獨可供游人觀光探幽的綠色島嶼。


從長江邊上與焦山對峙的象山腳下的渡口擺渡過江,不到五分鐘就可踏上綠色的小島「焦山」。


「定慧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山門兩旁懸掛有一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頗有氣魄的楹聯。


「定慧寺」旁的古銀杏樹已有八百年歷史。


清代康熙南巡來游焦山時才將寺名改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廟現仍保持明代的建築風格。


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法寶寂來山創建大雄寶殿,元代改名焦山寺,後毀於火,明宣德年間,和尚覺初心重建。


大雄寶殿內雕龍描鳳的屋頂圖案美觀,藝術高妙,三尊金碧輝煌的大佛,更顯得大殿氣宇軒昂,莊嚴肅穆。


「定慧寺」在明代為全盛時期,來此參禪的僧侶曾達數萬人,在佛教禪寺中有著顯赫地位,曾有「十方叢林」之稱。


這裡每逢秋天,豔紅的楓樹,有「焦山秋意濃,丹黃葉不同。霜楓盛春花,古剎展新容」的讚美。


焦山環境清雅幽絕,世稱詩、書、畫三絕,清朝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於雍正年間在此攻讀。


精緻古雅的庭院,蒼翠的竹木挺拔秀麗,這裡便是乾隆南巡時駐蹕的行宮。


「寶墨軒」又名「焦山碑林」,碑林內珍藏著歷代碑刻四百多塊,數量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


「御碑亭」碑文正面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遊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遊焦山作歌疊舊作韻》。


焦山古碑薈萃,石刻紛呈,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則給這座名山增添了不少雅趣,令人神往。


唐朝儀鳳二年的「魏法師碑」,被譽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形工整遒勁,為中國境內罕見的唐碑。


歷史書法家的碑刻甚多,均為名家手筆,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這些鑲嵌在四廊亭閣之中的碑刻,在書法藝術上,楷、草、隸、篆各有千秋,可謂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


焦山碑林所收集的歷代碑刻,無論從史料和書法藝術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並蜚聲海外,焦山也被譽為「書法之山」。


鑲嵌在迴廊亭閣之中的古碑,有書法、藝術、史料、歷代墓誌、石雕藝術等,均為名家手筆,豐富多彩。


焦山碑林由於藏有《瘞鶴銘》而極富盛名,是集歷代摩崖石刻與碑林為一體,藏量豐富,特色鮮明的江南著名石碑園林。


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相傳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原刻在焦山崖石上,宋朝時受雷擊而崩落在長江中。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鎮江知府陳鵬年派人從江中撈起,僅存下八十六個字,其中不全的有九個,但仍可見字形瀟灑蒼勁。


「焦山古砲台」是暗堡式,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堅固異常,抗戰時,砲台為日軍摧毀,現存遺址。


砲台建於鴉片戰爭時期,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的防務,決定籌建焦山砲台。


「文昌閣」與「萬佛塔」相映成趣。


「萬佛塔」位於焦山頂峰,塔體高四十二公尺,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古塔,塔院設前後門廳、左右碑廊、廂房,錯落有致。


牆上嵌著「莊嚴國土」四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體現了萬佛塔莊嚴的英姿。


「萬佛塔」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內設兩套樓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杆相倚。


「萬佛塔」每層迴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為長江過往船隻指引迷津。


從塔頂鳥瞰位於江邊的「定慧寺」全景。

Nikon D70  2005/10/12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