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篇:【 鍾理和文學紀念館 】
「鍾理和」出身美濃尖山,從小愛好文學,及長無師自通從事文學創作,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坎坷,終生執著於文學的漫長路程中,作品充分映照他一生豐富的經歷,同時表露農民心聲,展現鄉野情趣的濃厚感情,被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鍾理和紀念館」除收藏鍾理和個人手搞及作品外,台灣地區作家的手搞也在收藏之列,是一處充滿文學氣息與人文歷史的地方。「鍾理和紀念館」是文學界林海音、鍾肇政、葉石濤、鄭清文、李喬、張良澤等6人,有感於從日據時代以來台灣本土作家,許多前輩已經凋零,遺憾的是他們的作品、手稿,後人不知珍惜保存,或無保存之處,隨著時間次第湮沒,實在是台灣文學史上莫大損失,於1979年6月具名發出籌建「鍾理和紀念館」啟事,獲得社會熱烈響應,由鍾理和家屬無條件提供鍾理和晚年生活、寫作的故居美濃鎮尖山山麓土地,動員社會力量,由民間合力建成,是台灣由民間合力興建的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紀念館,益加值得珍惜紀念。
「鍾理和紀念館」以台灣坊間民宅為設計主調,凸顯鍾理和先生平易近人的風格,一樓展示有關鍾理和的所有文學資料,包括手稿、日記、雜記、生活用品及研究鍾理和文學的相關文件資料。二樓展示台灣許多作家的著作、照片、手稿等,並設有小型會議室、休息室,由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管理,期能「台灣現代文學史料館」的目標永續經營,世代流傳。高雄縣政府於1997年在紀念館兩側興建台灣文學步道園區,豎立鍾理和紀念雕像,催生全國第一座台灣文學步道園區,同時推選30多位台灣作家作品,將他們的名字和名言以文學碑石鋪陳步道設立於紀念館外,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文學的氣息也更為濃郁。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已申請行政院文建會「地方文化館政策」補助,整合紀念館、文學步道園區,於2003年開始進行「鍾理和紀念館暨文學園區規劃」,朝向文學社區化、加強社會文學教育的方向邁進。
「鍾理和紀念館」以台灣坊間民宅為設計主調,凸顯鍾理和先生平易近人的風格,一樓展示有關鍾理和的所有文學資料,包括手稿、日記、雜記、生活用品及研究鍾理和文學的相關文件資料。二樓展示台灣許多作家的著作、照片、手稿等,並設有小型會議室、休息室,由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管理,期能「台灣現代文學史料館」的目標永續經營,世代流傳。高雄縣政府於1997年在紀念館兩側興建台灣文學步道園區,豎立鍾理和紀念雕像,催生全國第一座台灣文學步道園區,同時推選30多位台灣作家作品,將他們的名字和名言以文學碑石鋪陳步道設立於紀念館外,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文學的氣息也更為濃郁。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已申請行政院文建會「地方文化館政策」補助,整合紀念館、文學步道園區,於2003年開始進行「鍾理和紀念館暨文學園區規劃」,朝向文學社區化、加強社會文學教育的方向邁進。
台灣現代文學之父「鐘理和」,這裡是他心愛的家鄉,也是定居寫作的淨土。
由台灣作家鐘肇政、林海音等多人發起籌建的「鍾理和文學紀念館」,成立於1983年,為台灣第一家民辦的平民文學家紀念館。
「鍾理和文學紀念館」的土地是由鍾理和家人無條件提供,位於鍾先生晚年生活、寫作的美濃尖山山麓。
「鐘理和」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坎坷,一生執著於文學的漫長路程中,被稱之為〈 倒在血泊的筆耕者 〉。
紀念館以台灣坊間民宅為設計主調,一樓展示有關鍾理和的所有文學資料,包括手稿、日記、雜記、生活用品及研究鍾理和文學的相關文件資料。
「鐘理和」這位台灣現代文學之父,一生執著於文學這條漫長的路,安靜的畫像,守望著他腳下的美濃土地。
紀念館一樓陳列了鍾理和的文稿及有關資料,鍾理和生前使用的書桌、書架、眼鏡、印章,還有他坐在木瓜樹蔭底下寫稿用的木板。
這裡展示鍾理和的藏書、剪報,與朋友的往訪書信,原稿、日記、雜技、照片等,以及有關鍾理和的研究及相關資料。
八十年代由李行執導的台灣鄉土電影《原鄉人》,電影由秦漢、林鳳嬌擔綱演出,故事主人翁就是台灣現代文學之父的美濃作家「鐘理和」。
「鐘理和」十九歲時愛上比他年長數歲的同姓女子「鍾台妹」女士,因不容於家族而出走中國東北,其堅忍不拔的性格,與豐沛的情感,寫成〈 笠山農場 〉、〈 奔逃 〉等不朽之作流世。
「鍾理和文學紀念館」除收藏鍾理和個人手稿及作品外,台灣地區作家的手稿也在收藏之列,是一處充滿文學氣息與人文歷史的地方。
戰前戰後八九十年來,台灣文學及台灣文學作家長期受盡不公平的壓制和忽視,但是台灣作家仍然不顧一切,勇敢卻寂寞的在文學園地裡耕耘創作。
「台灣小說」的本土意識十分強烈,在表現台灣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同時,台灣的風光景物、人情風俗,漁村街市、及迎神廟會等風俗,亦可盡收眼底。
鐘理和文學紀念館是台灣由民間合力所建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紀念館,希望能朝「台灣現代文學史料館」的目標永續經營、世代流傳。
二樓陳列台灣地區作家手稿、著作以及相關的史料和作家身影,目前收藏有一兩百家珍貴原稿,還有數十幅台灣名畫家畫作。
美濃那依山傍水國畫般的田園風光,客家生活的純樸寧靜很受鍾理和喜愛,這是鍾理和晚年生活、寫作的故居。
紀念館周圍蜿蜒的石板路,是全國第一座「台灣文學步道」,同時推選三十多位台灣作家作品,將他們的名字和名言以文學碑石鋪陳步道。
位於庭園的大型鍾理和石雕像,是名雕塑家「何恆雄」教授的作品,神韻安詳、栩栩如生。
文學步道位於鍾理和紀念館的幽美庭園裡,是鍾理和當年生活、思考散步的地方,步道兩旁排列的奇石鐫刻著三十多位台灣作家的名字和名言。
「鍾理和」的作品常流露出對美濃的情感,除了文學創作,作家浪漫的愛情故事也為後世所流傳。
「王昶雄」淡水人,著有小說《 奔流 》、散文《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詩〈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亦被譜成著名閩南語歌曲。
「楊雲萍」士林人,出版有詩集《 山河 》,及台灣白話文小說多篇。
「鍾理和」文學屬於整個台灣,文學步道也屬於全台灣,期待後人順著這條步道行走時,可以找到啟開心靈之窗的提示。
「巫永福」埔里人,於福爾摩沙時代開始小說及詩創作,曾創辦《 巫永福評論獎 》,著有《 巫永福全集 》。
台灣文學步道花木扶疏而又綠意迎人,在鐘理和紀念館的文學步道上,在歷史的時光的隧道裡,傾聽著文學與心靈所譜成的詠嘆。
「楊守愚」彰化市人,其作品深刻反應了日據殖民時期台灣人的淒楚與掙扎。
「王詩琅」台北萬華人,乃台灣新文學成熟期的重要旗手,作品富有批判及抗議精神,著有〈 王詩琅全集 〉。
「郁永河」浙江人,康熙年間奉命來台採硫磺五十多萬斤運往福州,著有《 台灣竹枝詞三十六首 》及《 裨海記遊 》等。
「龍瑛宗」新竹北埔人,以《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一舉成明名,其小說以描寫心理挫折及具有濃厚的人道主義獨幟一格。
「葉石濤」台南人,為建構台灣文學理論之先驅者,著有《 葫蘆巷春夢 》、《 台灣文學史綱 》等。
「陳千武」南投名間人,曾參與創辦《 笠詩刊 》,首任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著有《 密林詩抄 》、文藝評論等多種。
「呂赫若」豐原人,以《 財子壽 》獲得台灣文學獎,有台灣第一才子美譽,日治時期用小說呈現台灣人的抵抗精神。
「吳新榮」台南將軍人,日本醫科畢業,留日時創辦《 里門會誌 》,著有《 震瀛採訪錄 》、《 此時此地 》等。
庭園上「楊國君」的雕塑作品,所有文明進步的地方,莫不重視本身文化上的成就,特別是地方上出現的偉大藝術家和文學家。
文學步道的設立是一個創舉,訪客緩步於山林綠意中,同時與這些台灣文學前輩做短暫的會心交流,尋找啟開心靈之窗的靈感,格外具有意義。
引用參考資訊:《 高雄市旅遊網 》
Nikon D70 2005/11/09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