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篇:【 烏山頂泥火山地景自然保留區 】
台灣沒有活火山,但卻有活「泥火山 」,泥火山的形成,是因為泥漿與天然氣同時噴出地面後堆積而成,外型為錐狀小丘,丘的尖端常有凹穴,並間斷的噴出氣體和泥漿,一般泥火山高度在十公尺以下 ,直徑在 一公尺以內,泥漿灰黑,流出的速度隨黏稠度而定,溫度並沒有高溫的情形,高雄縣是全省泥火山分布最密的地方,根據地質學家的調查,它們的排列是受制於地面下古亭坑層泥岩裡的斷層構造,其噴出的泥漿,也大都來自於古亭坑層的泥岩,泥火山地區的地表,附近多泥流堆積,在高度集中的降雨沖蝕後, 形成了許多惡地小地形。
台灣共有十七個泥火山區,台南縣與高雄縣的泥火山呈兩個帶狀分布,燕巢鄉的「烏山頂.泥火山」,就是一個標準的噴泥丘狀泥火山,原來仍在活動的有兩個,相隔約十五公尺,但目前僅剩一個還在持續噴發,噴發時呈圓球狀逐漸鼓起然後撐破,好像在吹泡泡,泥漿順泥口而下好像黑色河流 ,紋理非常細緻,由於本區臨近雞冠山和惡地形,所以成為一個風景區,另外還有九個左右的泥火山區分布在附近 ,但常期的漠視和亂墾、亂建,有些地方已受嚴重破壞,本不具生產價值的惡地形,其實有很好的觀光資源,應該好好重視和珍惜。
台灣共有十七個泥火山區,台南縣與高雄縣的泥火山呈兩個帶狀分布,燕巢鄉的「烏山頂.泥火山」,就是一個標準的噴泥丘狀泥火山,原來仍在活動的有兩個,相隔約十五公尺,但目前僅剩一個還在持續噴發,噴發時呈圓球狀逐漸鼓起然後撐破,好像在吹泡泡,泥漿順泥口而下好像黑色河流 ,紋理非常細緻,由於本區臨近雞冠山和惡地形,所以成為一個風景區,另外還有九個左右的泥火山區分布在附近 ,但常期的漠視和亂墾、亂建,有些地方已受嚴重破壞,本不具生產價值的惡地形,其實有很好的觀光資源,應該好好重視和珍惜。
從高雄縣岡山與楠梓中間的橋頭到它東北方的燕巢一帶,是泥火山 經常出現的地方,也是俗稱的「月世界」惡地型。
泥火山地區的地表,附近多泥流堆積,在高度集中的降雨沖蝕後, 形成了許多惡地小地形,這裡被當地人取名為「太陽谷」。
「烏山頂.泥火山」位於高雄縣燕巢鄉,有兩個噴泥丘形泥火山,目前僅剩一個還在持續噴發。
噴出的泥流呈舌狀體,顯示泥流的稠度高。
由於泥岩顆粒小,透水性很低,因此泥漿與氣體聚合後的壓力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衝出地面,好像火山爆發的樣子。
台灣本島出現泥火山的地區,主要是台南、高雄及台東縣境內泥岩的分布的地區,尤其以背斜構造及斷層存在的環境最普遍。
從泥火山持續噴出的泥岩漿,常呈曲流狀分布。
另一種可能找到泥火山的地區,是火山地區,這些地方常有噴氣孔的存在,只要有泥漿的供應,就能形成泥火山、泥流等地形。
背斜構造的頂端,是受到張力的地方,於是天然氣逐漸沿著裂隙外洩,也因為必須累積氣壓的原因,泥火山的噴發是間歇性的。
由於噴發泥漿的稠度不同,造成的泥火山外型也會不同,像這種稠性大的形成尖銳錐形丘,叫做「噴泥丘」。
泥火山出現的地方都有某些相同的特徵,最主要是有泥岩層的分布、天然氣的外湧,以及斷層通路等,允許氣體與岩漿的噴出。
噴泥形成平滑的傾斜邊坡,這種平滑坡很快就會被降雨和逕流,沖蝕成破碎地形。
由於本區臨近雞冠山和惡地形,所以成為一個風景區,吸引許多觀光客來此一探奇景。
根據地質學家的調查,本區的泥火山是受制於古亭坑層泥岩裡的斷層構造,其噴出的泥漿,也大都來自於古亭坑層的泥岩。
大多數的泥火山,分布在新生代末期第三紀上新世至第四紀更新世的地層分布區內。
這是因斷層活動而產生的現象,它所噴出的瓦斯氣體也是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已經成為近年來科學界所重視的的課題。
泥火山噴發時呈圓球狀逐漸鼓起然後撐破,好像在吹泡泡,泥漿順泥口而下好像黑色河流 ,紋理非常細緻。
泥火山由於背斜地層向上彎曲,造成聚集氣體的環境,外型有如一個倒扣的碗。
噴出的泥岩流過的地方,寸草不生,樹木也乾枯而死。
台灣共有十七個泥火山區,這種本不具生產價值的惡地形,其實有很好的觀光資源,應該好好重視和珍惜。
更多資訊:《高雄市旅遊網》
Nikon D70 2005/11/27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