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篇:【 皮影戲館 】

    皮影戲在台灣稱為「皮猴」,於清朝嘉慶年間由潮州藝人傳入台灣,在當時的廟會節慶中,戲臺上精緻的皮偶結合了光影及曲折的劇情,再配合嬌嬈唱腔與喧天鑼鼓,往往演成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世界。兩百多年前,台灣的皮影戲從高雄岡山發源,兩百年後的今天,皮影戲幾經興衰更迭,已走入黃昏,只剩少數戲團及一座展覽館見證著這項傳統技藝在台灣的發展史。

    這座台灣唯一的「皮影戲館」位於高雄市岡山區文化中心內,主題館展示了台灣皮影戲的歷史沿革及發展,也典藏許多昔時演出道具,包括一系列精雕細琢、層疊瑰麗的影偶,以及各式傳統樂器、皮影道具等,在皮偶製作展示區,遊客可自己動手用雕刻刀試雕牛皮,也有光影布幕可讓人實地操玩,一座牛車擬實戲臺,則生動的營造出皮影戲的演出現場實景,專題館則介紹台灣現存五個皮影劇團的歷史、演出生涯與傳承現況,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館方有定期的皮影戲演出,以饗宴喜好皮影戲的民眾,並讓皮影戲的藝術文化得以在高雄縣落實紮根,不僅保存了傳統文化,同時也將皮影戲的演出帶入生活之中。


「皮影戲館」位於岡山鎮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內,展示了台灣皮影戲的歷史沿革及發展,西遊記是皮影戲最典型的劇目之一。


台灣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有皮影戲的流傳,俗稱「皮猴戲」或「皮戲」。


「皮影戲」是一種獨特戲劇藝術的呈現,皮偶細膩雕工與精緻的造型,要等那燈光亮起,才開始撩撥起台下觀眾的無限想像空間。


中國的皮影戲起源於何時,因為沒有一定的文獻資料,無法確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最遲在北宋時,中國影戲已極成熟。


古早時代的皮影戲台就在牛車上,踏遍各地鄉間村落。


在鄉間沒有電燈的時代,光源使用的油燈,就是台上那兩個油盤。


演出時主演者操作皮偶、唱曲與道白,助演者則在兩旁配合劇情變換道具、佈景及燈光,並協助操作配角的動作。( 翻拍自現場圖片 )


皮影戲包含美術、雕刻、唱腔、音樂、戲曲表演,是集藝術於一身的戲劇。


皮影戲是利用燈光、皮偶、影窗呈現出若隱若現,神秘獨特的影子動作表演。


台灣皮影戲的戲偶製作通常都以牛皮為主,大都由藝師自行雕刻而成,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


皮影戲有各種樂器伴奏,偶而也會吆喝幾聲來幫腔助陣,皮影戲表演時的傳統曲調有許多種類,所以樂器也隨之有不同的搭配。


平面的藝術造型,郤有著與真人扮演截然不同的觀賞趣味,在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皮影戲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


「西遊記」是皮影戲最典型的劇目之一,孫悟空的騰雲駕霧,最適合皮影演出。


皮偶的造型大多是平面單眼側影,大小通常約在八寸至一尺間。


老爺書的劇本是以每一劇本的劇情唱曲代替口白,並未能適用於一般演出的劇本,而不常唱,致使大部分的樂曲流失。


皮影戲的劇場可分為前場和後場,前場是主演和助演人員表演的地方,後場則是伴奏所在的地方。 


皮影戲的演師通常必須具備多項才能,例如繪畫、雕刻、寫劇本、唱工、各種角色的口白、以及配樂技巧等。


皮影戲團的人員大都是在四至七人之間,一人主演兼口白,其餘的為助演、演奏樂器、幫腔以及變換燈光等。


展覽館提供光影布幕實地操玩,讓參觀者親自體驗皮影戲的操作表演,感受身臨其境的樂趣。


對兒童而言,這小小影窗是童稚心靈的大戲場,皮影戲恰巧可以滿足童稚對表演藝術中假人物、真性情的好奇心思和娛樂世界。


在皮偶製作展示區,館方還提供素材,遊客可自己動手用雕刻刀試雕牛皮。


皮偶通常依照生、旦、淨、末、丑、雜等角色而有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角色,其操縱的方法也不同。


「兩手托起千秋將,孤燈照出萬古人」的皮影戲,留下萬紫千紅予真人造形、衍其事幻做大千世界於粉墨戲場。


台灣皮影戲保存了很多元、明南戲的影子,於中國戲曲史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目前僅剩四團,瀕臨失傳的危機。 


如何讓皮影戲的藝術文化得以繼續傳承下去,是必須用心思考的問題,館方主辦的中小學師生皮偶製作比賽提供了一劑良方。


琳瑯滿目的作品,展現出學生的創意與技巧,不朽的藝術將繼續扎根繁延。


如果讓學生們從藝術課程的創作中去理解、去實現,或許還能產生保存傳統文化和藝術創新的意外效果吧。


皮影戲應用在教學上,從彫刻皮偶到成形演出的階段,豐富了教學的內容,也為傳統藝術文化開拓新的契機。


館方有定期的皮影戲演出,以饗宴喜好皮影戲的民眾,不僅保存了傳統文化,同時也將皮影戲的演出帶入生活之中。


台灣的皮影戲雖然由大陸傳入,經過百多年來的發展,由於生活環境與習慣的不同,因此逐漸形成了台灣皮偶的一些特徵,甚而有其創新與改變。

參考引用資訊:《 高雄市皮影戲館 》

Nikon D70  2005/11/29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