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篇:【 顧炎武故居.紀念館 】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文學家及愛國學者,後世稱為「亭林」先生,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警句為世世代代所傳頌。顧炎武出生於中國江蘇省昆山縣東南方一個叫「千燈」的江南小鎮,家庭是一個官僚地主,祖先世代明朝為官,顧炎武從十歲起,就跟隨祖父讀書並受嚴格的儒家教育,特別是他的嗣母王氏和他講過很多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深深熏陶了他幼小的心靈,在青少年歲月裡他廣泛接觸當時的名士大儒,講學論道以天下為己任,年輕時候的他就認識到科場應試無足輕重,因此用心研學實用之學,他常嘆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對當時文人以浮名茍得為務之風,做了無情的批判。
西元1645年,清兵在入關後的第二年南渡長江,大肆屠殺江南百姓,在「史可法」揚州殉難以後,江南半壁戰局更每況愈下,顧炎武參加昆山、嘉定一帶人民的抗清戰爭,兩個同胞兄弟在捍衛昆山城的戰鬥中英勇就義,他的嗣母王氏在家鄉淪陷後絕食十天以身殉國,臨終留下遺言給顧炎武:「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這也成為顧炎武一生的信條,永遠都不會屈服清朝的統治,後流亡北方達二十多年終不仕清。作為一個江南文人,顧炎武的民族氣節一直激勵著很多志士仁人,他的學問更是開了清朝樸學的先河,強調實用主義,對於後世樸學,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他還撰寫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巨著,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康熙二十一年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
西元1645年,清兵在入關後的第二年南渡長江,大肆屠殺江南百姓,在「史可法」揚州殉難以後,江南半壁戰局更每況愈下,顧炎武參加昆山、嘉定一帶人民的抗清戰爭,兩個同胞兄弟在捍衛昆山城的戰鬥中英勇就義,他的嗣母王氏在家鄉淪陷後絕食十天以身殉國,臨終留下遺言給顧炎武:「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這也成為顧炎武一生的信條,永遠都不會屈服清朝的統治,後流亡北方達二十多年終不仕清。作為一個江南文人,顧炎武的民族氣節一直激勵著很多志士仁人,他的學問更是開了清朝樸學的先河,強調實用主義,對於後世樸學,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他還撰寫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巨著,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康熙二十一年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
「顧炎武」出生於江蘇昆山東南的一個叫「千燈」的江南小鎮。
「顧炎武」家庭是一個官僚地主,祖先世代明朝為官,到了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然中落。
「顧炎武」故居是千燈古鎮最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千燈鎮民最引以為傲的地方。
此廳堂係「顧炎武」祖父太學生「顧紹芳」舊居原址。
「顧炎武」小時候家道已逐漸中落,但祖輩乃江南望族,故居仍為深宅大院。
文革期間顧宅曾遭嚴重破壞,後來千燈政府花了人民幣一百五十萬修護。
故居後書房展出了「顧炎武」一生著作及其生平事蹟。
新修建的的「顧炎武」墓位於顧園內,缺少了一份古意。
位於「顧炎武」故居後的的「顧園」,為了配合觀光旅遊,千燈政府還在陸續整建。
全新的「顧園」,是仿古的建築,在大陸這種同性質的花園實在太多、太浮濫。
雖然對這種新建的仿古花園,已提不起興趣,但也不得不佩服大陸工人在這種仿古建築的功力。
在蘇州昆山市亭林園,有顧炎武紀念館,塑像挺拔、軒昂,還有他的那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是古代七十二偉人之一,為了紀念這位有才華、有膽識之人,昆山市政府專門建造了這座佔地三千平方米的紀念館。
「顧炎武」絕對是大雅之士,作為一個江南文人,其民族氣節一直以來激勵很多志士仁人。
整個紀念館古樹參天蔽日,環境靜謐優美,迴廊牆中嵌有刻碑十二塊,記述顧炎武先生一生事略。
「顧炎武」所思所論,以天下蒼生為念,給後人以親切的感覺,不能不肅然而起敬。
「顧炎武」的學問更是開了清朝樸學的先河,強調實用主義,對於後世樸學,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
「顧炎武」在明朝衰亡、理學頹廢之時,提出「經學即理學」的學術綱領,對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經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顧炎武」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志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
面對清人的誘降,「顧炎武」毫不退縮的選擇不合作,這就是他一生標榜「行以有恥,博學於文」的真實寫照。
「顧炎武」的印章
「顧炎武」一生的著作極多,尤其《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巨著,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影響。
「顧炎武」超凡脫俗的風骨,秉著「體國經野之心,濟世安民之識」,高見卓識流徜於文字之間,熠熠有人文光彩。
「顧炎武」一生的信條,永遠都不會屈服清朝的統治,作為一個江南文人,顧炎武的民族氣節一直激勵著很多志士仁人。
「顧炎武」在經史百家、天文地理、國家典制等都有研究,提倡「引古籌今、經世致用」,主張富國利民,强調理論為現實服務。
Nikon D70 2005/12/2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