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篇:【 潛口民宅 】
「潛口民宅」位於黃山市徽州區潛口村,是一處薈萃了明、清兩代徽州最具經典的民間徽派建築群,為集中保護古建築,將分散在黃山市歙縣和徽州區的鄭村、許村、潛口、西溪南等地的十餘處較典型而又很難就地保存的徽派建築拆遷復原,移建於此,民居、祠堂、牌坊堪稱徽州古建三絕,這裏積聚了象徵族權的祠堂、達官貴人的府第、普通人家的民宅,這十餘座明代古建築是石牌坊、善化亭、樂善堂、曹門廳、方觀田宅、司諫第、吳建華宅、方文泰宅、蘇雪痕宅等,形成了今天獨具風格的山莊,因此這裡又有「徽派民宅博物館」之稱。
整個「潛口民宅」十餘座建築保持原單體建築式樣,按當地傳統村落形成布局,順地勢高低自然築成,總體輪廓與地形、地貌、山水自然相和諧,古樸典雅、別具一格,這些古建築經專家學者多次考察鑒定,一致認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及建築技術、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的珍貴實例,在拆遷復原過程中,嚴格遵守文物建築的修繕規定,堅持原拆原建,修舊如舊,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保持原建築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結構,建築群以山莊的形式,再現了徽州的明代歷史文化風貌,走進潛口民宅,就像走進五百年前的徽州。
整個「潛口民宅」十餘座建築保持原單體建築式樣,按當地傳統村落形成布局,順地勢高低自然築成,總體輪廓與地形、地貌、山水自然相和諧,古樸典雅、別具一格,這些古建築經專家學者多次考察鑒定,一致認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及建築技術、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的珍貴實例,在拆遷復原過程中,嚴格遵守文物建築的修繕規定,堅持原拆原建,修舊如舊,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保持原建築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結構,建築群以山莊的形式,再現了徽州的明代歷史文化風貌,走進潛口民宅,就像走進五百年前的徽州。
由杭州往黃山的沿途,這時候正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
座落在黃山群峰腳下的徽派民居村落
由遊覽車上拍到的油菜花田
在黃山第一峰,潛口紫霞峰麓,一座明、清古村落「潛口民宅」掩映在青山綠水、花林樹影間。
「潛口民宅」是一組民間徽派建築群,以山莊的形式,再現了徽州明清兩代的歷史文化風貌。
方氏宗祠「石牌坊」,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這座牌坊雕刻極其精美,是典型的徽派石雕,雕工非常細膩。
這一隻齜牙咧嘴的鬼,手裏拿著一支筆,腳上踏著量穀物的方斗圖案,鬼與斗合成「魁」,寓意魁星高照、金榜題名。
迂迴登山,即有一亭名曰「善化亭」,建於明代嘉靖三十年,善化乃取舊時「善化賢良釋化愚」之意。
亭為方形,四柱居空,飛簷翹角,造型美觀,亭頂梁橫木上刻有對聯:「陰德無根方寸地中種出,陽春有腳九重天上行來」。
此亭還有一對聯:「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從容步出;急不來的心事,想一想,暫且丟開」,寓意十分深刻。
「樂善堂」建於明代中葉,顯示了明代建築風格,此堂是供族中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娛樂和議事的場所。
「樂善堂」天井兩側都有廊室,正堂二十根大柱巍然挺立,橫梁雕刻精細,整個建築氣勢不凡。
「曹門廳」為明嘉靖年間的廳堂建築,原屬潛口街上的汪氏支祠,大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目前僅剩門廳和兩廊部分。
「曹門廳」氣宇軒昂,高高的門檻、氣派的儀門、抱鼓石折射出家族的顯赫。
此廳簷罩高懸,門庭九開間,獻柱八根,整齊劃一,莊嚴肅穆,建築宏偉,為一般祠堂所不及。
處處是盎然綠意、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盡情感受著徽州古村落「人與自然」的和諧。
「司諫第」建於明弘治八年,為明廳式的文化型建築,原是明永樂初進士、諫官、吏部給事中汪善的孫輩,為祭祖所建的家祠。
第內設天井,四周繞以石柱,中架單孔石拱小橋,直通正廳。
「方觀田宅」是一座明代徽州普通農民住宅,小磚瓦、馬頭牆,青磚鋪地,建於明代中期。
雕刻精美的花格窗,是典型的徽派木雕傑作。
自承重木構到內部裝修,細部裝飾等方面都體現了典型明構建築特點。
這些建築是極為珍貴的,同時也是研究宋元以後建築演化的珍貴實物。
典型的徽派建築外觀線條簡單,整面高大白色粉牆,而且很少開窗,最主要是為了防止盜匪侵入宅院。
嚴格遵守文物建築的修繕規定,原拆原建,修舊如舊,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保持原建築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結構。
「粉牆黛瓦馬頭牆,雕樑畫棟花格窗,樓板地板隔牆板,天井院落和迴廊」,這四句是對徽派建築最典型的形容。
這裡可以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感悟先民生活、領略建築奇葩。
精美的雕刻,宛如流雲飛卷,雕工蒼勁有力,顯示出明代營建風尚,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及技術、設計和藝術的珍貴實例。
精巧的鏤空門窗,中央用鏤空方格,整個比例及雕刻之佳令人讚賞。
「潛口民宅」再現了徽州的明代歷史文化風貌,走進潛口民宅,就像走進五百年前的徽州。
Nikon D70 2006/03/3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