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篇:【 江南水鄉.楓涇古鎮 】

   「楓涇」位於上海市金山區,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上海浙江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最重要的西南門戶,古鎮周圍水網遍佈,鎮內河道縱橫,具有典型的江南風貌,有大小河道二十多條,古橋五十多座,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巷」之稱,其中「致和橋」歷史最長久,建於元代,古樸蒼勁,橋身石縫長出了青藤,兩頭橋礅下都築有石級水碼頭,從橋樑上望去,兩岸綠樹翠叢、老屋河埠,處處小橋流水人家,穿梭遊走在古巷幽弄,一幢幢木樓花窗的古厝,掛著紅燈籠的風雨遊廊,貼水枕河的民居,散發出水鄉情韻,質樸生動。

   「楓涇古鎮」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有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國畫大師「程十髮」,漫畫家「丁聰」,圍棋名家「顧水如」等,同時也是蜚聲國際的金山農民畫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體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厚、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是最具盛名的中國民間繪畫之鄉,農民畫、丁聰的漫畫、程十髮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三畫一棋」,集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特色,楓涇與朱家角一樣,已同為上海最負盛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進入「楓涇古鎮」前的石牌樓坊,楓涇位於上海市金山區,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


登上楓涇最高的泰平橋上俯視水鄉風光,右岸廊棚逶迤地沿河長長地鋪展而去。


河水由天目山而來,通往黄浦江,清代中後期這裡交通便利,商業繁榮,舟船停泊,一度是重要的商業市集。


這裡不僅保留了完好的歷史建築,還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水鄉生活情趣和江南水鄉的古鎮風貌。


遊江南水鄉要用心靈去體會,水鄉中充满了寧静安祥的氣氛,每個人都喜歡安静祥和的生活,特别是住在城市裡的人。


南大街的單孔石拱橋「致和橋」,建於元代,是楓涇歷史最悠久的石橋,整座橋樑結構牢固,造型簡單、古樸蒼勁。


「致和橋」用花崗石、武康石建成,橋身石縫長滿了翠叢青藤,更顯得古典雅致,七百多年來仍然保存得很完整。


沿河左岸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色廊棚,廊檐下懸掛著一盏盏大紅燈籠,情境更為古典幽雅。


「泰平橋」是古鎮上最高的橋,楓涇在清朝時共有五十二座石橋,現在還保留比較完整的有十餘座。


走進水鄉,就好像回到了夢中的故鄉,純樸的民間風情,令人神往,令人 流連。


老屋河埠,前有虹橋平卧,後有石橋横跨,處處小橋流水人家。


河對面那座造型古典、飛檐翘角的古戲台,自清朝以來,每逢佳節熱鬧非凡。


雨中的水鄉,另有一番不同的韻味,水岸廊棚,可遮風避雨,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撑傘。


風雨長廊下的人家都因應觀光而開起餐廳,客人在此喝茶、聊天、吃飯,不怕雨淋,一幅休閒寫意的生活場景。


煙雨濛濛,更襯托出江南水鄉的另一種詩情,没有城市的喧囂、嘈雜的車流和緊張忙碌的行人,這裡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寧静和安逸。


街上的老房子門面都不大,外圍熱鬧,里弄幽深,含蓄典雅。


「施王廟」坐落在北大街上,俗稱施王堂,建於明萬曆七年,是楓涇重要的道教勝地。


家家房子都依河而建,石級河埠、組成一道旖旎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


江南小鎮没有汽車的干擾,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在小河中慢慢划動的小船,這也是一些人謀生的手段。


民宅沿河而建,蜿蜒連綿,乘小船遊水巷,可充分體驗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情趣。


富庶的自然條件,使古鎮上的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文化活動,因此擁有濃厚的文化積澱,這是江南古鎮的共同特點。


位於北大街幽靜巷子裡的「丁聰漫畫陳列館」,文化氣息很濃厚。


中國著名漫畫家「丁聰」,抗日戰爭時期於香港及西南大後方,從事畫報編辑、藝專教員和抗日宣傳畫等工作。


漫畫家「丁聰」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就在上海用畫筆以漫畫形式對舊社會的腐敗及世界強權進行辛辣、諷刺的批判。


歷經千年而古風猶存的江南水鄉小鎮,其古樸的風貌和數百年來演繹的故事的確令人神往。


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國畫大師「程十髮」先生的祖居座落在楓涇鎮和平街,書法家「劉旦宅」為其題名的「程十髮祖居」。


古鎮內河道如織、石橋縱橫、高牆深巷、水閣飛檐,到處呈現典型的水鄉景致。


楓涇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幽靜,處處綠波蕩漾,江南水鄉的楓涇不單外美,而且內秀,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古鎮大街小巷,溪流縱橫,綿延不斷,催人發思古之悠情,古建築重重疊疊,小船兒悠悠,儼然是一派古風猶存的情調。


楓涇是馳名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發源地,當地農民畫家成功地把灶壁畫、民間印染、繡花、木雕等運用到繪畫中去。


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當地農民畫家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厚的作品。


把江南農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習俗和的勞動場景作為繪畫題材,創作出一幅幅散發泥土芬芳的農民畫。


「楓圍人民公社舊址」座落在古鎮和平街,是目前上海地區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


利用現存完好的人民公社舊址,進行修繕、整理、佈置,再現文革時期的公社辦公原貌,展示那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年代。


紅色的宣傳標語,令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宣傳氣氛,也記載著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按當時原貌恢復了公社辦公室、貧下中農協會、知青辦公室、婦聯、武装部、公安以及會議室等。


會議室最醒目的是那大幅字畫,舊椅子、舊杯子、老式熱水瓶,這裡是公社幹部「早請示、中對照、晚匯報」的地方。


人民公社時代的生產力低落,造成商品供應匱乏,開門七件事,樣樣都要票。


只能購買一滴和三滴油的票券,油只能用筷子沾一下滴在鹽湯裡食用,小時候課本說大陸人民吃草根、啃樹皮,看樣子不假。


一厘米的布和一兩棉花能做什麼?把國家治理成這樣子,歷史功過後代子孫會給予正確的評價。

Nikon D70  2006/04/25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