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篇:【 億載金城 】
位於台南市安平區的「二鯤身砲台」,舊稱安平大砲台,又因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題額「億載金城」,故俗稱億載金城。清同治十三年開工,至光緒二年竣工,歷時只一年又十一個月建造完成的二鯤身砲台,肇因於《 牡丹社事件 》的發生。同治十年琉球籍漁民六十九人,因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瑯橋一帶(今恆春附近),其中三人溺斃,五十四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倖免於難的十二人,經人由鳳山縣送到府城,再轉往福州經督撫從優撫恤後,遣回琉球。居心不軌的日本,妄稱琉球為它的保護國,於同治十三年三月廿二日發兵,以剿番為由進犯臺灣,清廷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負責辦理臺灣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楨勘定「安平」地勢險峻,奏請建造仿西洋式砲台一座,並延請法國人「帛爾陀」設計監造,以防守海口,阻遏日軍。
清光緒二年,全臺第一座西式砲台終於完成,沈葆楨題「億載金城」四字於大門,從此擔任起保衛臺灣的重責大任。「二鯤身砲台」的建築,是仿造西洋幾何形營壘建造而成的方形稜堡式砲台,向海一面設阿姆斯脫朗前膛大砲五尊,其餘各面安二十磅及四十磅小砲各四尊,由二百七十二名砲兵配以洋槍隊駐守。光緒二十一年臺灣割日前夕,劉永福據守安平海口,二鯤身砲台曾發二砲,擊中來侵的日艦,發揮了海岸防禦砲台應有的功能。日治時期,砲台曾遭毀損,一度荒廢於荒煙蔓草之中,後被列為府城名勝之一加以保存,光復後,經大規模整修,即是今天所呈現的風貌,現為國家一級古蹟。
清光緒二年,全臺第一座西式砲台終於完成,沈葆楨題「億載金城」四字於大門,從此擔任起保衛臺灣的重責大任。「二鯤身砲台」的建築,是仿造西洋幾何形營壘建造而成的方形稜堡式砲台,向海一面設阿姆斯脫朗前膛大砲五尊,其餘各面安二十磅及四十磅小砲各四尊,由二百七十二名砲兵配以洋槍隊駐守。光緒二十一年臺灣割日前夕,劉永福據守安平海口,二鯤身砲台曾發二砲,擊中來侵的日艦,發揮了海岸防禦砲台應有的功能。日治時期,砲台曾遭毀損,一度荒廢於荒煙蔓草之中,後被列為府城名勝之一加以保存,光復後,經大規模整修,即是今天所呈現的風貌,現為國家一級古蹟。
「億載金城」入口城門採用法蘭斯磚砌法,中央開圓拱門洞,前有護城濠溝,以前用懸吊式橋板,只要將橋板昇起,便能遲滯敵人。
橫跨砲台護城河的橋樑,本來為懸吊式木橋結構,因年久失修,於日據時期毀壞,後改為鋼筋混凝土橋,沿用至今。
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因牡丹社事件而建築的億載金城,原名「二鯤身砲台」。
正門入口是紅磚砌造的矩形城門,中央用圓拱形的隧道式城門洞連通砲台內。
砲台歷時一年又十一個月建造完成,城門上方有沈葆楨題額「億載金城」。
城堡中央留出空地,做為士兵的操練場所。
英製阿姆斯脫朗十八噸大砲,形如酒瓶,砲位與砲位間有隔堆分隔,兼作臨時儲彈室。
凸出的稜堡安放大砲,做為遠攻之用,凹入的牆面,列洋槍隊,以防止近撲。
砲台外圍掘有壕溝一道,以防敵人攀登土垣。
「二鯤身砲台」的建築,是仿造西洋幾何形營壘的作法建造而成的方形稜堡式砲台,角凸出,中央凹入。
沈葆楨聘請法籍工程師「帛爾陀‧魯富」設計的砲台,為內呈方型、四隅凸出之稜堡式砲台基本形態。
城堡除面海方向安阿姆斯脫朗大砲外,其餘各面安二十磅及四十磅小砲各四尊。
「億載金城」不僅是全台第一座現代化西式砲台,也是全台第一座配備英國阿姆斯脫朗大砲的砲台。
砲台建造的方式,是下用磚石砌基腳,上壘土垣,內側築三合土城壁,周圍設馬路一圈,供橫向聯繫。
砲台下方,四周圍建有糧倉、宿舍、伙食房及彈藥庫等設施。
清理土牆斜坡雜樹時,發現的光緒十年以前的彈藥庫殘蹟,有三合土彈藥庫基座及柱洞,後因安全顧慮而掩埋。
因修護扶壁而清理兩側基礎時,發現的「兵房及小砲用彈藥庫」遺跡。
為免基礎遺跡及三合土扶壁再受風吹雨打而損壞,只好用鋼架及安全玻璃加以保護。
雖然「二鯤身砲台」尚未建成時,清廷與日本便已議和,但在中法戰役中,砲台曾發砲轟擊法艦,法國因而不敢貿然進犯。
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日前夕,劉永福據守安平海口,二鯤身砲台曾發二砲,擊中來侵的日艦,發揮了海岸防禦砲台應有的功能。
更多資訊:《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Nikon D70 2006/06/15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