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篇:【 安平古堡 】
「安平古堡」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82號,以前有臺灣城、王城、赤崁城、安平城等名稱,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堡稱為「紅毛城」,台灣光復後,稱為「安平古堡」,名稱沿用至今。 十七世紀末葉,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都被明廷打退,一六二三年,荷蘭提督雷爾生率兵在安平港口建築「竹岩」,後來因明廷攻澎湖,荷蘭軍情吃緊,而撤守軍、拆竹岩。一六二四年,又轉佔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初期用砂土及木頭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後來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一六三三年元月一日完成,成為荷蘭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同治十年因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的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台,因需用大量城磚,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跡,便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至此古堡已無原貌可尋。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後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的斷垣殘壁,訴說著三百餘年的歷史滄桑。(文獻資料: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同治十年因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的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台,因需用大量城磚,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跡,便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至此古堡已無原貌可尋。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後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的斷垣殘壁,訴說著三百餘年的歷史滄桑。(文獻資料: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安平古堡」為荷蘭人在1624年所建,當時稱為「熱蘭遮城」,是台灣歷史最早的一座城堡。
荷蘭人最早命名為「奧倫尼亞城」,後來更名為「熱蘭遮城」,當時這座城堡是荷蘭統治台灣及在遠東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改台灣為「平安鎮」,赤崁為承天府,熱蘭遮城為鄭氏居所,從此開始「台灣城」名出現。
今日「安平古堡」所保存的豐富史料和所代表的文化意義,是非常值得一遊的勝地。
「緬槴」又名「雞蛋花」,五瓣小花冠散發出濃郁的花香,緬槴入冬會落葉,光禿的外形也被稱為「鹿角樹」。
日據時期為了建造海關宿舍,「臺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並蓋起拱券式的洋樓建築,這便是現在看到的「安平古堡」。
最早古堡是用糖水調灰土疊磚而成,做為荷蘭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荷蘭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安平港」為府城門戶,台灣城自荷蘭、明鄭以至清代,皆有軍事上的價值與地位。
清廷於此設置「軍裝局」,以為儲備軍火、兵器之所,今尚存大砲數尊與軍裝局石碑,可供緬懷昔日駐兵防衛的情景。
目前古堡西洋建築為日據時代所建,現做為「史蹟陳列館」。
史蹟館展示自荷據時期之台灣,至鄭成功光復台灣期間之史蹟,本室展出鄭荷媾和條約荷文照像本及中譯本。
本室詳細介紹有安平史略、荷蘭人經營台灣、鄭成功光復台灣、鄭成功傳、熱蘭遮城復建模型等。
本室介紹明代船圖及兵勇戴用盔甲、兵器,清代台灣的制錢、界碑、碑記、以及沈葆楨在台事蹟等。
四角之稜堡為砲臺,各有大砲五門,為城堡中主要之防禦力量。
古堡建有新式瞭望台,視野極佳,安平港及海岸景觀盡入眼底。
「安平海防砲」,清康熙二十三年設協鎮台灣水師轄中左右三營,此砲係嘉慶十九年協鎮台灣水師所鑄。
在古堡的右側的台基之下,殘存有一段厚厚的半圓形稜堡基座,儘管飽經風霜,依然堅實渾厚。
荷蘭人所建的「熱蘭遮城」現在尚存部份遺跡,層層疊疊的磚砌清晰可見,半圓形城壁與古井尚存,聊備追憶。
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後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才改名為「安平古堡」。
「安平史蹟公園」,台南市西區國際獅子會為維護古蹟、美化環境所闢建。
「安平古堡」是國家一級古蹟和觀光勝地,目前殘存七十多公尺長的外城南牆殘壁依然屹立。
「熱蘭遮城」古城牆僅存之遺跡,高三丈有餘,係以糯米、糖漿、蚵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構造堅固、巍然卓立。
老榕攀爬、紅磚斑駁,是三百餘年來僅存的歷史遺跡,訴說著曾經過往的滄桑。
牆上古榕盤據,不但古意盎然,且壯麗脫俗,堪稱台南最值得觀光之景點。
高高的城垣爬滿了古榕蒼勁的根脈,斑駁中仍見剛毅,不僅是外人侵台的史實,更是先民捍衛台灣的鐵證。
更多資訊:《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Nikon D70 2006/06/17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