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篇:【 德記.東興洋行 】

    台南「安平」是台灣史上開發最早的港口,歷經荷蘭、明鄭、清代,皆為臺灣府城的門戶。清咸豐八年,天津條約增開大陸沿海口岸,在臺灣則為安平、淡水、雞籠、打狗四口岸。同治三年安平開埠、外商雲集、洋行林立,其中以英商「德記」、「怡記」、「和記」,美商「唻記」,德商「東興」等,合稱安平五洋行,盛名遠播。日據時期,安平港日漸淤淺,洋行貿易銳減,殘存德記、怡記,終至絕跡。日人曾設鹽業會社於「德記洋行」舊址,臺灣光復後,改設為台南鹽場辦公廳舍,後由台南市政府收回整修,並由奇美企業捐資闢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闡揚先民來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

    德商「東興洋行」的設立,主要業務為樟腦、糖、鴉片的銷售及海運的經營,其中尤以樟腦為輸往德國最重要的商品,貨到德國後,再轉運至漢堡及倫敦等地,也有部分轉運至美國,台灣樟腦的大部分,是在德國精製和消費的。日本據臺後,改設台南廳安平支廳廳舍於東興洋行舊址,後再改為台南警察署安平派出所。臺灣光復後,曾為製鹽總廠宿舍,後由台南市政府收回整修,現規劃設立「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展示安平貿易史略與其相關產業。


清同治三年(1864年),安平設海關,正式開港,洋商隨即紛紛在此設立洋行,一時之間,外商雲集、洋行林立。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六年,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


英商「德記洋行」,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台南市政府收回整修後,由奇美企業捐資闢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闡揚先民來台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


安平開港以後,德記洋行率先搶灘,它白色的建築外觀優雅又有氣質。


洋樓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


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三層,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


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


宣統三年(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


民國六十八年,臺南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現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抵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德記洋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屋頂為桁架系統,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另外拱圈也是台灣西洋建築上的重要元素。


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此外,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同治三年開埠至光緒十九年的三十年間,是安平地區洋行商務貿易的全盛時期, 德商「東興洋行」也是當時安平五大洋行之一。


洋行是鴉片戰爭以前,清廷特許在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行號,也是近代外國商人在中國設立的企業機構。


建築體坐東面西,設有基座,以石所砌,留有通風孔,建築計分七開間,中央五開間為磚造拱圈,甚為優美。


拱廊欄杆飾以綠釉花瓶,古典雅致。


最外兩間粉以白牆,開長窗,外覆百 葉以利遮陽,拱廊形式是西方人到台灣後,因應氣候特徵所採取之建築回應手法。


台南市政府收回整修後,現規劃設立「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展示安平貿易史略與其相關產業。


室內空間,中央為走廊,兩側為房間,其中並設有壁爐,在台灣較少見。


日本據臺後,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收回專賣,只開放砂糖一項,使得洋行貿易量銳減、無法維持,東興洋行遂宣告關閉。


「東興洋行」為單層樓建築,紅磚砌築的牆身,正面有五個半圓形拱門牆柱,並圍有綠釉瓶欄。


日人曾將臺南廳安平支廳廳舍設於「東興洋行」內,後調整行政區時,安平支廳被裁撤,原址改為臺南警察署安平派出所。


洋樓地板甚高,可防潮溼,正面有階梯九級,樓板下石砌臺基,並留有四個半圓拱洞,可使當年到門口的海水得以進退。


「東興洋行」建築之外貌特徵,可視為以本土建材來營建西方空間的一個好例子。


Nikon D70 2006/06/18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