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篇:【 孔廟文化園區 】

   「臺南孔廟」是明鄭時期鄭經採用諮議參軍陳永華的提議所建,創設的地點在當時的承天府鬼仔埔。建築物以祭祀孔子先師聖廟為主體,旁設明倫堂,以設學延師,舉賢取士,不僅成為臺灣地區創建最早的孔子廟,同時也開啟了臺灣儒學的先聲,敢又稱「全臺首學」。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分巡臺廈兵備道「周昌」及知府「蔣毓英」,鑑於明鄭草創的聖廟形制簡陋,因此各捐銀百兩,加以修建,並改稱「先師廟」,懸康熙御書「萬世師表」聖匾於正殿中,於是廟貌煥然,大別於前。康熙五十一年,分巡臺廈兵備道「陳璸」又大規模修建,內容除大成殿、崇聖祠外,在櫺星門左右,改置文昌祠、土地祠,外設禮門、義路、大成坊及牆垣。

    到了清乾隆時,孔廟又漸傾圮,於是又加以重建整修,可惜到了嘉慶與同治年間因大地震等因,廟舍逐漸破壞,日本據臺後,廟舍一再被移作其他用途,孔子廟曾被充當日軍屯駐所及公學校等,以致遭受嚴重破壞。民國六年日人採解體修護方式就大成殿、明倫堂、崇聖祠、東西大成坊、禮門、義路、文昌閣、泮池以及泮宮坊等加以重建,至於文昌祠、朱文公祠、明倫堂兩側廂房、萬仞宮牆及櫺星門則不再復建。至民國六十八年,文昌閣因傾斜嚴重無法再修,台南市政府遂加以重建,並於民國七十二年被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文獻資料: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台南孔廟」是台灣第一座孔子廟,除聖殿 、兩廡外,旁設「明倫堂」,為講學之所。


明末鄭經諮議參軍陳永華親自出掌文教,訂定科舉制度舉賢取士,開啟了台灣文教的先聲,因而博 得「全台首學」的美稱。


「下馬碑」為康熙年間奉旨設立,滿漢文對照,以示對萬世師表之尊崇。


直到清末台灣建省前,「台南孔廟」一直是台灣士子心目中的最高學府,文教地位無與倫比。


孔廟象徵著傳統文化的精神,所以什麼地方建有孔廟,即表示這個地方已深植中華文化的根基。


文廟象徵儒家仁愛精神永不磨滅,人倫大道的必須保持,而其每項建築更富有深刻的歷史意義與教育意義。


「台南孔廟」是目前台灣歷史最悠久,建築群最壯觀的孔廟,莊嚴宏偉,格局完整,列屬國家一級古蹟。


「義路」為西向通道,以石拱挑簷為該建築的特色,紅磚花窗饒有趣味。


「禮門」,依孔廟左學右廟之制,學與廟之間有牆分隔,東向作禮門,循此而入,以謁聖殿,具教化與啟示的作用。


孔廟現有平面配置為二進兩廊形式,坐北朝南,第一進為「大成門」,又稱戢門,門的兩側分立名宦祠及鄉賢祠。


孔廟第二進是獨立式殿堂帶露臺的「大成殿」,也是整座建築的主體,殿內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牌位。


最盛時期的台南孔廟包含了四條南北軸線,依循傳統文廟「左學右廟」的原則所建,每年祭孔大典皆在此廣場舉行。


大成殿前左右兩側的廂房,稱東廡、西廡,奉祀孔子七十二位弟子及歷代先儒先賢神位。


在台南人的用心經營下,孔廟不只是台南的地標,更是台南人的文化精神所在。


「大成殿」上懸掛著清代以來,歷任元首頌揚孔子的匾額,台南孔廟可說是擁有歷代御匾最齊的孔廟了,地位崇高、無可比擬。


大成殿主祀孔子神位,東西廡則祭祀其他古聖先賢。


傳統儒家精神在此表露盡致,文廟可說是文化光榮的表徵。


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孔廟內沒有神像,只供奉寫字的牌位。


大成殿的「祈願牆」,提供莘莘學子向孔夫子祈願的管道。


祝福這位同學考試都順利,不過讀書還是要靠平時努力,孔夫子的庇佑只能求心安。


大成殿左方的「明倫堂」,時常有文藝活動在這裡演出,後方是文昌閣,供奉著文昌帝君及魁星。


「明倫堂」大廳,仿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大學章句。


從漢朝開始,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訂有禮儀,台灣於孔子誕辰紀念日也都尊古禮舉辦祭典活動。


歷經歲月侵蝕,「台南孔廟」的部分古建築,或毀於戰火,或頹於天災,很多已無跡可尋。 


「台南孔廟」是聞名的古蹟,臺灣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聖誕之日必遵古禮舉行盛大祭典,以保存尊師重道的優良古風。


大成殿後面為「崇聖祠」,祀奉孔子五代祖先牌位及孔鯉等先進達賢。


目前所見的台南孔廟規模,為日治時重修後的風貌,建築物十五座,僅餘不甚完整之三軸線,勉強維持了清代左學右廟的規制。


台南孔廟由歷史軌跡舖陳出的莊重氣勢,直懾人心,而廣闊的空間、庭院裡枝繁葉 茂的老樹,更在穩重中提供另一個幽雅空間。


「泮宫」石坊,為乾隆年間重修孔廟時所築,以壯大規制,表彰孔子之學。


「泮宫」石坊因南門路之闢築,與孔廟主體建築被分成兩處,蒼勁牌坊矗立一旁,見証著時代的變遷與物換星移。


Nikon D70 2006/06/20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