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篇:【 東錢湖.小普陀 】

   「東錢湖」位於寧波市東南近郊,座落於連綿不絕的青山群抱之中,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水域面積為杭州西湖的四倍,享有「西湖風光、太湖氣魄」的美譽。元代詩人袁士元的詩句:「盡說西湖足勝遊,誰信東湖更清幽;一百五十客舟過,七十二溪春水流。」道出了東錢湖美的所在。東錢湖是上古時期形成的天然潟湖,經歷代修建,更具風采,唐天寶年間鄮縣縣令陸南金率眾修築壩堤,到了宋天禧元年,王安石當縣令後,又訂建湖界,置界石,重加疏浚,使湖上有堤,環湖皆山,成為綜合利用的水域,並為許多官宦學子鍾意的休閒隱居之處。沿湖有七十二溪,加上南北外湖,形成山外有山、湖外有湖、山重水複、風景佳麗的自然景觀。東錢湖旖旎的風光,身臨其境,令人心曠神怡,這裡不但地靈人傑,又有悠久的歷史、絢麗的文化,是個人文薈萃之地。

   「小普陀」又名「霞嶼」,為煙波浩淼的東錢湖心的一座孤島,也是東錢湖旅遊渡假區的主要景點之一。上世紀七十年代,為整治東錢湖建湖心塘時,無意間發現了湮沒在島上數百年之久的南宋遺蹟,這是鑿成於南宋中葉的一個佛教石窟,石窟上的「補陀洞天」四字為南宋宰相史浩所題。據志載,霞嶼寺初建於宋朝,始建者在此鑿山為觀音洞,又在洞旁建寺,名「霞嶼寺」,因洞在島上,進香者需以舟渡湖,又洞仿普陀山觀音道場供奉觀世音,故有「小普陀」之稱。「補陀」與「普陀」、「布達拉」均為古梵語的音譯,都是「美麗的小白花」的意思,是佛教觀世音菩薩道場的代名詞。經過多年重建,「霞嶼寺」現在已成為東錢湖最著名的廟宇,島上以佛教文化為內容的具有多功能的公園也已建成,分宗教活動、綠地、旅遊服務、水景觀賞區等,成了東錢湖的佛教聖地及旅遊熱點。


「東錢湖」山水相融,遠峰疊翠,自唐天寶三年起,環湖代有興築,也為歷代官學士子鍾意的休閒隱居之處。


「東錢湖」為湖光山色與人文淵源交相輝映之地,清嘉慶年間陶公山縣學忻恕將東錢湖風光歸納為十景,遂傳播後世。


「東錢湖」也是寧波重要的水利工程,環湖有七堰九塘,由於湖水調節氣溫,既宜於農業耕作,也利於航行和消暑避寒。


乘舟泛湖有另一番情趣,眼前碧波萬頃、湖光瀲灩、青山逶迤,可謂湖外有山、山外有湖,湖光山色、變換無窮。


東錢湖湖心景區是由「湖心堤」和「小普陀」組成,湖心堤又名「錢堤」,初建於1976年,它把東錢湖分為南湖和北湖。


寧波有句俗話:「田要東鄉,兒要親生」,東鄉的田,年年高產,靠的就是東錢湖水,寧波市區大部分食用水也賴此湖供給。


立於湖中的漢白玉觀世音像,與臨於湖上的水榭亭閣、青山綠水相映襯。


清人忻恕有詩曰:「湖心一架翠回環,煙對睛霞鎖小山;石洞空浮煙水裡,梵宮應在有無間。」


這是鑿成於南宋中葉的一個佛教石窟,在整治東錢湖時,無意間發現了湮沒在島上數百年之久的歷史遺蹟。


正門牌匾「霞嶼禪寺」四個大字,楹聯是:「東錢湖光,水月流星環佛地,補陀山色,松青柳翠蔽禪天。」


「霞嶼寺」初建於宋朝,至清代寺廢,由於「補陀洞天」石窟的重新發現,而成為古蹟。


「霞嶼寺」内有天王殿、觀音寶殿、伽藍殿、西方船、厢房等建築,由於所處環境幽雅,已成為東錢湖上一顆璀璨名珠。


「觀音寶殿」氣度宏偉、飛檐翹壁,殿內正中為一尊面向南方的千手觀音,栩栩如生。


這艘名為「西方船」的建築,為近年新建,二層鋼筋混凝土製成,東西走向,登臨其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元代袁士元詩:「白鳥影邊霞嶼寺,翠微深處月波樓;天然景物誰能狀,千古詩人永不休。」


李堂有《遊補陀洞天》絕句:「相公囊括宋山河,鑿石穿雲作補陀;若見崖山還好境,慈元宮殿碧嵯峨。」


「東錢湖」是一個山水交融的湖泊景區,四時景色變幻、時時別具風姿,盛夏時節,青山如黛、涼風習習,是絕佳的避暑勝地。


袁士元詩:「倚林立湖曲,夕陽明遠嶼。隔水見招堤,遊興浩難阻。輕舟蕩清波,魚吹浪花吐。四望山意佳,推篷吟復佇。」


島上有一尊《沈光文》塑像,其為寧波人,明末官至太僕少卿,後投筆從戎、參加抗清,欲移家泉州時,船遇大風飄入台灣。


「沈光文」到台灣後,開館啟蒙,其詩文對後人編撰台灣誌提供了詳盡資料,被史學家推為「台灣文獻始祖」。

Nikon D70 2006/07/30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