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篇:【 寧波.招寶山 】

   「招寶山」位於距寧波市十五公里的鎮海區,在流經寧波的甬江出海口處,也是鎮海關隘、甬江咽喉、海防要塞,素有「浙東玉門關」之稱,是寧波市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宗教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遊覽區。招寶山古稱「侯濤山」,又名「鰲柱山」,侯濤即由「波濤洶湧、驚浪拍天」得名;鰲柱因山巔建有「插天鰲柱塔」,後因其地處海口,商舶所經,改稱為「招寶山」,寓「招財進寶」之意。「招寶山」固六邑之咽喉、全浙之關鍵,而為商船出入之要道也,因其地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曾是東南沿海抗倭、抗英、抗法和抗日的主戰場之一,為了抗擊外來的侵略和騷擾,多少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在這裡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招寶山」面臨東海,古時原矗立海中,今與陸連,山勢險要,山海風光、壯觀瑰麗,具有獨特風光,擁有中國重點文物「鎮海口海防遺址」,作為鎮海的名勝古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因此又有「海天雄鎮」之稱,尤其是登上鰲柱塔頂,遠望甬江出海口,江海之間,水天一色,東海諸島若隱若現,往下俯視,鎮海市區高樓建築星羅棋佈,甬江沿岸碼頭及來往貨輪盡收眼底。更為重要的是「招寶山」雄據中國東南海濱,自明清以來,留下許多抗擊外侮的可歌可泣史篇和豐富而又珍貴的海防遺蹟,這些不畏強權、抵禦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於觀光攬勝之中,同時憑吊歷史、感懷古今。


「第一山碑」位於招寶山中峰古道起點,為廬陵蕭天蔭所書。


「月城」為清光緒九年(1883年)浙江提督歐陽利所建,以當威遠城前衝。


清道光年間遺留下來的古炮。


「觀音閣」位於招寶山西北坡半山腰,古名「夕照庵」,相傳建於明代,後幾經興廢,1985年重修。


佛殿三楹,供千手觀音,閣背山西向,松竹掩映,後為「鰲柱塔」。


「觀音閣」為木結構建築,外觀則是典型的樓閣式,雕飾古樸。


「觀音閣」正殿供奉著一尊銅雕千手觀世音菩薩神像,法相慈祥。


位於山頂的「威遠城」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為抵禦倭寇所建,它在近代抵抗外國侵略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城門前的精雕石獅,形態生動威武、氣勢非凡。


「威遠城」進道左側,豎立著九塊碑刻,其中明代四塊,清代五塊。


明代的「擎天鰲柱」碑和「撐半壁天」碑。


「招寶山」雄據中國東南海濱,明清以來,留下許多抗擊外侮的可歌可泣史篇和豐富而又珍貴的海防遺蹟。


「吳公紀功碑亭」記載光緒年間,駐鎮守備吳傑親自操砲擊沉法艦,立下戰功的事跡。


「摩崖石刻」內容為梵文音譯「唵嘛呢叭咪哞」六字,係佛教密宗語,即喇嘛教六字真言,年代已無法考証。


「棋子坪」相傳為仙人奕棋處,棋子坪碑立於清乾隆六十年夏月。


工人整山時發現了棋子坪碑及原基址,即於原址新建奕棋亭,木結構雙檐六戧,朱椽黛瓦,亭內置石桌棋台及鼓凳。


「鰲柱塔」聳立於山腰,為倣宋建築,七層八角,青銅塔剎頂,登塔俯望,四周風光,盡收眼底。


「招寶山大橋」為單塔雙索混凝土斜張橋,通航孔跨徑258公尺,高32公尺,五千噸級的輪船可全天候通過。


「鰲柱塔」是鎮海口的制高點,登塔遠眺,領略海天風光,甬江出海口別具一番景色,沿江北岸煤炭碼頭吊塔林立。


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寧波經濟發展神速,遠處鎮海市區高樓建築星羅棋佈,寬闊的高速公路穿越而過。


位於招寶山麓的「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


紀念館分序廳、抗倭廳、抗英廳、抗法廳、抗日廳、現代海防廳,全面詳實地反映了鎮海口「四抗」史實。


明朝中葉以來,位於甬江口的「鎮海」,先後經歷了抗擊倭寇和抗英、抗法、抗日四次聞名中外的反侵略戰爭。


抗倭時期,名將「戚繼光」鎮守鎮海,鏖戰甬江南北,威揚史冊。


鴉片戰爭時,民族英雄「林則徐」親自督戰、血戰英軍,英雄事跡、可歌可泣。

Nikon D70 2006/08/10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