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篇:【 跑馬古道 】
「跑馬古道」位於台北縣烏來鄉與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的界線上,是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淡蘭古道」為清末蘭陽地區對外主要交通幹道,蘭陽平原地勢完整,三面群山環抱,一面臨深洋大海,因交通不便,先民拓殖較晚,開蘭之初,在吳沙的帶領下,循著草嶺古道前進宜蘭,但往來台北盆地必須由頭城經草嶺古道再繞雙溪、基隆河谷,才能抵達台北、淡水,路途甚遠,於是清光緒年間,先人逐步利用台北縣新店溪與礁溪猴洞坑溪的河谷,闢出一條較短的便道。古道的名稱,除了早期通稱的北宜山道、淡蘭便道之外,隨著各時期生活型態的不同,而有各種特別的名稱。清光緒年間,先民常利用古道搬運木材,在路上置圓木枕,上托木馬搬運,有「木馬路」之稱。二戰期間,常可見日軍官兵騎馬巡邏,居民又稱之為「陸軍路」、「跑馬路」,台九線北宜公路開通之後,又將它稱為「頂車路」。近年礁溪鄉公所將古道重新整治規劃,現在跑馬古道已被闢為休閒登山步道,沿線依山傍崖、山明水秀,途中可連結礁溪溫泉泡湯,讓民眾享受周休二日最佳旅遊新據點。
「跑馬古道」是最富綠意的健行古道,由北宜公路石牌站起步,至礁溪鄉五峰旗風景區止,全長約七公里,可從五峰旗牌樓往上攀爬,亦可從北宜公路石牌站經上新花園旁緩步下山。古道多為碎石山徑,綠蔭夾道、風光怡人,沿途除可眺望蘭陽平原風光及龜山島的景緻外,古道沿線也是觀察當地植物生態的好教室,隨著四季更迭、花開花落果實滿枝,是認識植物的絕佳地點,一路豐富羅列、讓人驚喜連連,只見天然闊葉林木及蕨類族群混生著藤本、草本植物,四時呈現的不同景觀也給動植物提供了優良的生存環境,如果夜間前來,還可觀察樹蛙、松鼠、飛鼠及螢火蟲等,走完古道,猶如完成一份生態學習單,對於喜愛觀察生態的遊客,想走的絕不止是這一趟。其他沿途的小山神廟、柳橙果園、採礦區、猴洞坑溪上游、跑馬古道勒石、竹蔭道等,也是景觀多變豐富、景色優美自然。一條不算長的古道含蓋著不同世代的變遷,真是意義深遠,用心緬懷過往讓人更加珍惜今日所擁有的。行走跑馬古道,如果放慢腳步,用心體會先民往來古道的辛勞,內心自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跑馬古道」是最富綠意的健行古道,由北宜公路石牌站起步,至礁溪鄉五峰旗風景區止,全長約七公里,可從五峰旗牌樓往上攀爬,亦可從北宜公路石牌站經上新花園旁緩步下山。古道多為碎石山徑,綠蔭夾道、風光怡人,沿途除可眺望蘭陽平原風光及龜山島的景緻外,古道沿線也是觀察當地植物生態的好教室,隨著四季更迭、花開花落果實滿枝,是認識植物的絕佳地點,一路豐富羅列、讓人驚喜連連,只見天然闊葉林木及蕨類族群混生著藤本、草本植物,四時呈現的不同景觀也給動植物提供了優良的生存環境,如果夜間前來,還可觀察樹蛙、松鼠、飛鼠及螢火蟲等,走完古道,猶如完成一份生態學習單,對於喜愛觀察生態的遊客,想走的絕不止是這一趟。其他沿途的小山神廟、柳橙果園、採礦區、猴洞坑溪上游、跑馬古道勒石、竹蔭道等,也是景觀多變豐富、景色優美自然。一條不算長的古道含蓋著不同世代的變遷,真是意義深遠,用心緬懷過往讓人更加珍惜今日所擁有的。行走跑馬古道,如果放慢腳步,用心體會先民往來古道的辛勞,內心自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北宜公路最高點,海拔538公尺的石牌站,也是台北縣和宜蘭縣交界處,右邊的「石牌縣界公園」即為跑馬古道的入口處。
「跑馬古道」北宜公路端的起點石牌站,跑馬古道的名稱,隨著各時期生活型態的不同,而有各種特別的名稱。
位於石牌站這座扶輪社捐建的觀景亭,是北宜公路最高點,海拔538公尺,在晴空萬里之際,可俯看整個蘭陽平原景觀。
為配合文化礁溪的活動,鄉公所特將跑馬古道重新整頓,並舉辦尋幽活動,此道已成為登山活動者最佳的選擇之一。
古道北口「金面大觀」大型石碑,就位於現在北宜公路最高點(大約59公里處)。
一踏入古道,便是綠蔭蔽天,蟲鳴鳥叫的自然天堂,恬靜優閒的氣份,亦能盡情享受芬多精的洗禮。
百年歷史的「跑馬古道」,經林務局羅東林管處修繕,改頭換面,已提升為國家步道。
古道兩旁開滿了「細葉雪茄花」,常綠小灌木,全年開花,枝葉繁茂叢生,葉花都極細小,適合大面積綠化美化。
「筆筒樹」是北部低海拔森林常見的植物,幼葉剛生成時呈現捲旋狀像一個問號?
「黄槐」為常綠小喬木,全年均能開花,但以4至12月爲盛期,總狀傘房花序,花冠鮮黃色,莢果扁平。
「月桃花」的果實為球形,具有多數縱稜,藍黑或藍灰色,具有白色膜質的假種皮。
「跑馬古道」可從北宜公路的石牌進入,一路下坡經由上新花園,亦可從礁溪往上行,都不太難走。
一條不算長的古道含蓋著不同世代的變遷,真是意義深遠,用心緬懷過往,讓人更加珍惜今日所擁有的。
「桂竹」是經濟作物,利用地下莖繁殖而成,春季由地下冒出嫩芽,即為桂竹筍。
遠離海的視線穿梭於林間,低海拔豐富的闊葉樹這裏看得見,隨著四季更迭、花開花落,是認識植物的絕佳地點。
「跑馬古道」除了有人文歷史及豐富生態之外,更提供民眾健行、尋根之休閒活動。
走在這條歷史的廊道上,除可緬懷先人篳路藍縷墾荒的艱辛之外,途中還可眺望阡陌縱橫的蘭陽平原。
古道位於雪山山脈北段與礁溪平地交接之邊緣地段,附近有鵲仔山及後湖子山,為觀賞蘭陽平原之置高點。
放慢腳步,走在充滿歷史記憶的懷舊古道,見證著宜蘭的物換星移。
林下石堆間不起眼的麻竹坑「山神廟」,廟不在大有神則靈的哲理提供了現代人反觀內在慾望需求的思考空間。
「大頭茶」為常綠喬木,生於中低海拔向陽坡面,十至十二月開花,蒴果含油質,能提供及將遠行的候鳥所須的能量。
「大頭茶」潔白的花瓣襯托著黃色的蕊,要認識它並不難,在台灣自生山茶科家族中堪稱碩大,無人能出其右。
「跑馬古道」寬約三公尺,以碎石子路為主,由於寬廣舒適,現已成為熱門的登山步道。
行走在古道,當步伐與先民的腳步重疊時,那因超越時空而縮短歷史距離的虛幻,使得古道的空間無限延伸。
走在跑馬古道上,除了可尋懷古之幽情外,沿途的自然景觀更值得我們去觀察。
跑馬古道上的昆蟲物種極為豐富,目前約有200餘種,其中蝶類更是值得探究。
蕨類植物也稱羊齒植物,它和苔蘚植物一樣都具有明顯的世代交替現象。
猴洞溪旁巨石上〈跑馬古道〉勒石,為周澄先生於民國八十六年舉辦「文化礁溪系列活動」時所題。
「筆筒樹」屬於大型樹蕨類植物,不開花,沒有果實與種子,以孢子繁殖,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園藝觀賞植物。
猴洞坑溪谷可以欣賞許多自然原始的生態之美,水質清澈見底。
猴洞坑溪景觀十分令人驚豔,水瀑巨石、找個舒適的大石聽水看水,別急著趕路。
猴洞坑溪水源是由金面山與鵲子山形成的山谷溪流聚集而成,由於地處密林間,早期附近台灣獼猴成群穴居,故名猴洞坑溪。
「跑馬古道」地質上屬四稜砂岩之分布區,可從路邊一些露出之岩層觀察其堅硬之粗粒砂岩及含石英之質地。
蘭陽平原不但孕育出豐沛的人文風情,地沃水好更是讓宜蘭成為台灣著名的魚米之鄉。
踩在碎石路上,銹舊流籠頭失去往日運送的功能,靜靜訴說著這產業轉移的年代,它成了歷史的證據。
沿途可以遠眺蘭陽平原風光、龜山島,如果是夜間,還可以欣賞整個礁溪市區萬家燈火的景緻。
「山蘇」是林區經常可見的植物,尤其在溼潤的森林裡,很容易發現它高踞樹枝上。
「抱樹石葦」,水龍骨科石葦屬,葉柄極短且硬,葉片肉質,著生在低海拔樹幹或岩石上。
這裡稱做「十一股」,日據時代,十一股溪的上游曾有個村落,大約住了十幾戶人家,還曾是一鄰呢。
「紅圓翅鍬形蟲」,常見於台灣低、中海拔山區。
「刺茄」是常綠草本植物,全株佈滿細刺,低海拔地區到處都有它的蹤跡,漿果球形,成熟後像小番茄,但含有神經毒素。
「筆筒樹」喜歡生長在潮濕向陽的開闊地,台灣低海拔山區常有筆筒樹林的特殊景觀。
枯倒的樹幹長出鮮黃色的菌類,並不知道名稱,但可能含有毒素。
「莠狗尾草」,鄉村孩童時常將其從稈拔下,以此射人或黏在友伴衣服上,相互捉弄嬉戲。
「跑馬古道」礁溪端入口處(南口),透過古道健走,讓身體機能吸收自然芬多精,瀑布流水消除心靈壓力,親近山林原始生態。
更多資訊:《 林務局台灣山林悠遊網 》
Nikon D70 2006/12/09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