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篇:【 樟湖貝殼化石區 】
雲林縣古坑鄉的東方山區有一處「樟湖風景區」,面積十六平方公里,四面群山環繞,有多處的清泉飛瀑及溪澗流水,青山綠水的原始天然風貌,是生態旅遊的好去處。風景區內最值得一提的是河川上寶貴的貝類化石,散佈於清水溪的支流內湖溪的河床上,全部面積約五千平方公尺,到處可看到密密麻麻的貝殼化石,堪稱國內極為特殊的化石奇觀。這些貝類化石大多為斧足類,有海扇蛤、錦星善蛤、錐螺、黃玉螺等,其中以扇貝化石最多,此外一些單體珊瑚和少許海膽化石也可在此見到,它們大部份保存完整,估計約存在於三百五十至五百萬年間,是大自然難得的珍貴資產,由化石可以推論含化石地層的地質時代,當時的自然環境、氣候和溫度,尤其已經形成密集化石層的地區更有學術研究價值,是屬於珍貴的自然文化資產。
化石會說話,由這些海生貝殼化石,可證明樟湖地區幾百年前,可能是砂質至泥質的海底,也可能是淺海的溫水區,其形成的過程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推擠的結果,發生地層褶皺和斷層活動之後,蒼海變桑田,原來是海底變成陸地,埋在海底的海生動物化石,因河川發育,才呈現大片露頭的化石奇觀。這處化石區在發現之初,貝類化石層大約有三十公分厚,由於現場環境並不利於化石的保存,這片裸露於河床上的化石區,雨季河水暴漲時,就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河水沖涮,而在河水量小時,又有人為的踩踏,甚至許多外型完整的貝殼化石,都已被自私的遊客挖走,經過長期的破壞,這個化石層已愈來愈薄,雖然化石區對於台灣地層演變具有相當大的見證意義,不過,直到現在這裡仍然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因此需要遊客自發性的來共同保護與珍惜。
化石會說話,由這些海生貝殼化石,可證明樟湖地區幾百年前,可能是砂質至泥質的海底,也可能是淺海的溫水區,其形成的過程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推擠的結果,發生地層褶皺和斷層活動之後,蒼海變桑田,原來是海底變成陸地,埋在海底的海生動物化石,因河川發育,才呈現大片露頭的化石奇觀。這處化石區在發現之初,貝類化石層大約有三十公分厚,由於現場環境並不利於化石的保存,這片裸露於河床上的化石區,雨季河水暴漲時,就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河水沖涮,而在河水量小時,又有人為的踩踏,甚至許多外型完整的貝殼化石,都已被自私的遊客挖走,經過長期的破壞,這個化石層已愈來愈薄,雖然化石區對於台灣地層演變具有相當大的見證意義,不過,直到現在這裡仍然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因此需要遊客自發性的來共同保護與珍惜。
景區河床上的「樟湖吊橋」,昔日曾遭地震與颱風摧毀,目前已重建完成,再度接通清水溪兩岸。
前往化石區要注意自身安全,雨季時需嚴防溪水暴漲,此區表面地層極不穩定,大雨或地震之後也常會有大石從山崖滑落。
走過吊橋可欣賞對岸的地久、長青瀑布等美景,水流終年不斷,飛瀑映翠綠更增添樟湖魅力。
「樟湖風景區」曾經因樟樹繁聚有如一座翠綠湖泊而得名,區中群山環抱,清水溪畫過其間形成著名清水溪谷風景區。
樟湖地區部份岩層內,所保留的不僅僅是幾個化石而已,而是保存了數個「化石密集層」,它們是雲林縣最大的資產之一。
由草嶺地區出土的海生軟體動物貝類化石旁,常可發現炭化植物化石並存的情形,推測數百萬年前的草嶺可能是一淺海的潟湖。
位在風景區吊橋下的樟湖貝殼化石區,是海扇貝類化石的密集區,它們大多保存完整,化石遺跡清晰可見。
樟湖地區的化石,是以海扇貝類為主,也有一些海膽、單體珊瑚和有孔蟲及一些生痕化石。
本區所產化石,都位於河床上化石密集層上方,溪谷邊坡出露的灰色頁岩裡,因此保存不易,很容易被洪水沖毀。
化石就是動物曾在這裡存活的證據,根據地質學者的研究,遠古時代此區所在的深度大約是海面下幾公尺到幾十公尺。
雲林的山脈浮出海平面,推測距今約在一千萬年至五百萬年前後,因此可推斷一千萬年前這個地方還在海底。
扇貝、海膽、珊瑚這些化石的出現,說的是當時此處是淺海的環境,因為這些都是在淺海水域生活的生物。
化石是計測地球歷史的時間表,由研究化石,可明瞭含化石地層的地質年代。
樟湖風景區的化石,因受到幾次颱風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化石層被沖蝕更加明顯,要找到完整的化石標本已不容易了。
化石可告訴我們古生命的多樣與奇異,藉化石本身的地球化學性質,瞭解古代環境的溫度或鹽度。
由化石可以推論含化石地層的地質時代,尤其已經形成密集化石層的地區更加珍貴,是屬於珍貴的自然文化資產。
「樟湖貝殼化石區」推斷其年代,大約距今七百萬至八百萬年前,其岩層為桂竹林層,為砂岩和頁岩所組成。
化石可做為探索古代環境的指標,化石還可做為生物演化的證據。
化石是少數生物軀體受冰雪、沙漠或泥沙等物掩蓋,還得預防重力擠壓,高溫破壞,流水的侵蝕,才得以存留下來。
一個生物要在自然界中形成化石,並得以保存良好,其機率是低於十三萬分之一,因此必須保護與珍惜。
此處河床為貝殼化石層面,化石密集大片的露出,需要保護與珍惜,否則極易因河水沖蝕及人為破壞而消失。
化石可告訴我們古生命的多樣與奇異,藉化石本身的地球化學性質,瞭解古代生物及環境的變遷。
化石可做為探索古代環境的指標,化石也可做為生物演化的證據,化石更可做為經濟開發的工具。
由化石中,可以証明是由何種下等的次第生物,演化為高等的生物,中間演化過程的時間。
由化石中就可以明白地球過去的狀況,在山上採集到海生貝類化石,就可想而知當時該地在海底,而且曾經發生地殼變動。
化石區除了可充分做為全人類之自然文化遺產,提供地景欣賞、教育功能外,於科學研究上,化石可做為地層對比的證據。
樟湖風景區的化石,因受到幾次颱風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化石層被沖蝕更加明顯,要找到完整的化石標本已不容易了。
生物進化的過程,是人類一直想探索的謎題,現在我們只能從化石之中,去瞭解當時生命的歷史片段和太古環境的種種。
曾被稱為海扇蛤類化石群,因肉食性的黃玉螺生長其間,並捕食海扇貝類,由黃玉螺化石的存在可見其生態關係。
每一塊化石,都蘊藏著地球無窮的奧秘,想知道地球上生物的生活史和地質環境如何,必須從化石去尋找答案。
更多資訊:《雲林縣古坑鄉公所》
Nikon D70 2007/03/17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