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篇:【 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一) 】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2005年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議上,審議通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十六世紀中葉,因應中外貿易的發展,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貿易,澳門由此發展成十九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也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貿易活動的興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一個融合歐、亞、非、美四洲人民的「華洋雜居」的國際城市由是誕生。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牆圍起的城市命名為「天主聖名之城」,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間,來自世界各個地區的人,帶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職業技藝,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蓋房子、建教堂、修馬路、築砲台以至闢建墳場,展開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類文化活動。在這種機遇下,澳門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當時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橋頭堡。與此同時,居住在澳門的外國人,也以各種方式,向世界各國介紹在澳門見到的一切中國文化思想與生活習俗,澳門,也因此成為外國認識中國的門戶。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碰撞與對話,證明了中國文化永不衰敗的生命力及其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難能可貴的是,澳門歷史城區到今天依然保存原有面貌和延續原有功能,不僅是澳門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澳門為中國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留存的一份珍貴遺產。


「議事亭前地」是澳門最熱鬧的地方,歷史悠久,附近是澳門最現代化的市政街市,也是澳門主要的觀光購物區。


「議事亭前地」本地居民稱為〈噴水池〉,開埠至今一直是澳門市中心,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廣場四周的建築物屬典型的歐陸建築風格,充滿異國風情,「澳門旅遊服務中心」在這裡提供來澳訪客最便捷詳盡的資訊。


1993年前地一帶鋪設黑白色碎石地面,並砌成波浪形圖案,與周圍顏色鮮艷的文物建築,互相輝映 。


「民政總署大樓」是澳門最突出的葡式建築物,於1789年建成,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


澳門幅員不大,來澳旅客只要一張地圖,按圖索驥,即可盡情暢遊澳門各個景點。


「仁慈堂」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慈善機構,於1569年由澳門天主教第一任主教賈尼路創建。


「玫瑰堂」屬於舊聖道明會院,由來自菲律賓於1587年到達澳門的西班牙修士興建,教堂供奉玫瑰聖母。


「玫瑰堂」外牆為抹上灰漿的實心磚,屬於葡萄牙十七世紀在東方流行並採用的建築風格。 


聖堂內佈滿圖案裝飾,處處雕工精細、色彩繽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圖案,予人明快之感。


祭壇上置有聖母手抱聖嬰的塑像,前方是耶穌受難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瑪聖母出遊即以此聖堂為起點。


1997年教堂進行了全面維修工程,並在鐘樓內設立了一所聖物寶庫,收藏了不少藝術品式的彌撒用品和木雕聖像的珍品。


「三街會館 」即今〈關帝廟〉,所在地原為昔日澳門之繁榮市區「榮寧坊」,且有對聯「榮居康樂境,寧享太平年」。


「三街會館」初設時只是商人議事的場所,並供關聖帝君,在華人社會中有重要地位,所有華人商賈全都集中在此經營貿易。


「三街會館」失去作用後,因館中設有關帝神殿及財帛星君殿,祀者日眾,廟宇成為主要功能。


澳門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城市,澳門的教堂建築,多以歐陸巴羅克式為主,再結合東方地區的建築特色。


「大堂」又稱〈主教座堂〉,始建於1576年,本為一幢小型木造建築,1937年改建為三合土建築,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


「主教座堂」內部最大特色是裝有藝術性的彩繪玻璃,以及正面左右雙塔式建築物,舉凡澳門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


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聖彼得,建築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莊嚴純潔,內部精麗巧飾。


「大堂」的祭壇下掩埋了一些古墓,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十六、十七世紀時的主教的骨骸或遺體,都葬在大堂內。


「大三巴牌坊」是原聖保羅教堂的前壁遺跡,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已經成為澳門的象徵,也是訪澳遊客必到之地。


「聖保羅教堂」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在1835年10月26日的第三次大火中被毀後就僅存教堂正門大牆至今。


精美絕倫的藝術雕刻,使大三巴牌坊顯得古樸典雅,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


澳門政府在昔日聖堂的地點進行了維修工程,並建成了一個小型天主教藝術博物館。


館內收藏了澳門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和禮儀飾物等展品。


教堂為矯飾主義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五層,左右共自第三層起分九格,下有六十八層階梯,顯得巍峨壯觀。


整座牌坊融合了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品。


這座墓室的位置,昔日是聖保祿教堂的主祭壇,這個花崗石墓穴遺跡墓主可能就是聖保祿學院的創辦人範禮安神父。


牆壁兩側的玻璃聖物匣裡安放的是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


「大三巴牌坊」在1990年初進行考古調查後,發現了附近的建築遺址,現與部分澳門教會文物共同對外展出。


目前所見的聖保祿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


澳門的傳統糕點遠近馳名,各處景點皆有大型餅店,遊客非常喜歡將這些「地道澳門風味」帶回家作伴手禮。


澳門著名的土產鮮烤的豬肉乾及牛肉乾,香氣四溢,不少遊客均慕名前來惠顧。


澳門最有名和最特別的糕點「葡式蛋撻」,曾經在台灣引起一陣風潮,在這裡品嚐剛出爐的道地蛋撻,別有一番風味。


座落大三巴牌坊側的「大砲台城堡」,建於1617至1626年間,用以防範海盜,是大三巴牌坊整體工程的一部份。


1622年荷蘭人企圖入侵澳門,但被葡人用城堡上的大炮擊退,大炮台雖然經歷了三百年的滄桑,但到1966年才正式向公眾開放。


原名為「聖保祿砲台」,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砲台」,從這裡可以遠眺澳門市區以至中國大陸的景色。


「大砲台」佔地約一萬平方公尺,呈不規則四方形,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


東南牆兩角設有碉堡,整座堡壘架設多達32門大炮,以防範來自各個方向之攻擊。


以前這裡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後改為氣象台,1996年澳門政府將原氣象台大樓拆去,原址改建爲「澳門博物館」。

更多資訊:《 澳門旅遊局 》

Nikon D70 2007/03/23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