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篇:【 菁桐古道.車站 】
「菁桐古道」是清朝時期先民翻山越嶺、跋涉山林,來往台北縣平溪、汐止兩地行走的古道,如以汐平公路的最高點磐石嶺作分界,古道汐止段出口在東山路仁愛橋左側,平溪段則從磐石嶺下山由二坑出口至菁桐老街,這次走的平溪段全長約二點七公里。日據時代平溪是礦業重鎮,雖開闢了平溪線鐵路,但以運煤為主,菁桐古道仍是通往汐止的要道,為實施保甲政策,曾將狹隘路面拓寬為六尺寬的保甲路,以利馬匹通行入山治理,直至民國六十年代公路陸續開闢,古道才慢慢隱沒在山林之中。平溪段的菁桐古道沿途穹蒼鬱林,地形變化多端、迂迴盤旋,層層山巒、青山翠谷,植物資源豐富,原生林帶綠蔭濃密,四季的花草風情,鳥叫聲不絕於耳,頗富熱帶雨林的味道。古道沿途所見的礦坑口,是過往採煤歲月的痕跡,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而溪水淙淙、冰涼見底,生態非常豐富,此處人為破壞少,再加上有乾淨的溪流,在春末夏初時,更是觀賞螢火蟲的好地方。
位於平溪鐵路終點的「菁桐車站」,建於1929年,是台鐵平溪線的最後一站,也是第一站。車站為黑瓦木構件的米黃色日式建築,無論外觀或內部陳設目前都還保持著原有的風貌,站內的木製長椅及老剪票口的柵門、售票櫃是珍貴的歷史遺蹟,另外還有當時的保險櫃,以及為防止火車相撞所使用的轉轍器和古老的電話筒等,現在也還在使用,都是極富保存價值的文物,在文建會舉辦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中,菁桐站亦榜上有名。平溪線可說是專為採煤礦而闢建,菁桐又是其中最大的礦場,在礦業最發達時期,菁桐火車站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停止採礦後,現在的菁桐已經繁華落盡,卻仍保留著許多日據時代的傳統建築風貌,寧靜的山城小鎮,散發出濃濃的日本風,來此一遊,足以令人回味往昔時光。
位於平溪鐵路終點的「菁桐車站」,建於1929年,是台鐵平溪線的最後一站,也是第一站。車站為黑瓦木構件的米黃色日式建築,無論外觀或內部陳設目前都還保持著原有的風貌,站內的木製長椅及老剪票口的柵門、售票櫃是珍貴的歷史遺蹟,另外還有當時的保險櫃,以及為防止火車相撞所使用的轉轍器和古老的電話筒等,現在也還在使用,都是極富保存價值的文物,在文建會舉辦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中,菁桐站亦榜上有名。平溪線可說是專為採煤礦而闢建,菁桐又是其中最大的礦場,在礦業最發達時期,菁桐火車站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停止採礦後,現在的菁桐已經繁華落盡,卻仍保留著許多日據時代的傳統建築風貌,寧靜的山城小鎮,散發出濃濃的日本風,來此一遊,足以令人回味往昔時光。
「磐石嶺」是台北縣汐平公路的最高點,也是汐止市與平溪鄉的分界,轉彎處有一座福德小廟。
「菁桐古道」平溪段由此開始,山徑盤旋而下,至菁桐小鎮二點七公里,步行時間約一個半小時。
古道入口還有英文路標,可見這是一條連老外也鍾愛的登山步道。
「菁桐古道」平溪段景觀原始而蠻荒、山野鬱林、極具挑戰性,更可享受森林芬多精。
「肉板峠」一說是「肉崩嶺]」,昔日平溪居民至汐止購物,夏天一早離開汐止經過這裡時,魚肉多已腐敗,故稱「肉崩嶺」。
「峠 」這個字是日本才有的漢字,其發音為「とうげ」(Tou-Ge),解釋是「山頂、山巔、山坡之最高點」。
「雙扇蕨」別稱「破傘蕨」,為多年生蕨類,春夏之間,嫩葉鮮綠,頗具觀賞價值。
古道沿途有很多分叉路線,通往不同的山頭,但都有熱心的登山團體標示清楚的路標,沒有迷路之虞。
古道沿途穹蒼鬱林,地形變化多端、迂迴盤旋,偶有落石擋道。
先人為了墾荒,必需翻山越嶺、跋涉山林,因此古道除了可作為旅遊、建身外,更可體會先民生活的滄桑。
「魔神仔洞」只是山友標示地點的戲稱,其實這些山洞都是當年礦坑的遺跡。
古道接近菁桐小鎮的地方已經鋪有石階,雖然花了錢,但並不為山友歡迎。
「水鴨腳海棠」雌雄異花,在濕潤的樹林下常可見到它粉紅色的花,增添了夏季無限的情趣。
可能礙於經費,古道缺乏後續的管理維護,當初鋪設的石階已經快要被雜草淹沒。
古道沿途植物資源豐富,四季的花草風情,鳥叫聲不絕於耳,頗富熱帶雨林的味道。
這裡溪水淙淙、清澈見底,生態非常豐富,因為有乾淨的溪流,在春末夏初時,是觀賞螢火蟲的好地方。
平溪是天燈的故鄉,因此在平溪一帶爬山,最大的特點是時常看到天燈殘骸。
路旁發現一隻白鼻心,竟然只剩頭部,看來有點殘忍,是怎麼一回事?
相傳菁桐是在乾隆年間由泉州人李大菁率先開墾的地區,另一個說法是從前此地多為野生菁桐樹,因而得名。
「菁桐」在礦業發達的年代,曾聚集了來往人潮,創造出當地最熱鬧的街道,現在則已經轉型為熱門的懷舊旅遊景點。
「菁桐坑」位於菁桐車站的正上方,遺留不少採礦遺跡,這是當年的「洗選煤場」,曾被評選為全台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採礦事務所」建於1931年,目前只剩斷垣殘壁,當年煤礦採集全盛時期,這裡曾經有上萬名員工。
「石底大斜坑」挖鑿費時三年 ,將台陽公司石底煤礦一到五坑的煤炭集中由此搬運出坑,改變了原有的坑外搬運系統。
當年的辦公廳舍隨著煤礦的停產而靜止了,留給人們的是一種歷盡滄桑的美感和無限想像的空間。
「菁桐車站」是台鐵平溪線的最後一站,也是第一站,雖然已經繁華落盡,卻完整保留了日治時期建築的木造車站。
建於1931年的菁桐車站,月台面對台灣最長的降煤櫃,曾是運煤量最多的火車站。
「菁桐車站」當初是專為採煤而建,全盛時期車站人員曾多達十二人,但目前僅剩一人,且已轉型成服務旅遊為主要任務。
「菁桐站」是台灣鐵路僅剩四座日式木造老火車站之一,右側較低的屋頂延伸到正面,做為入口簷廊,是其特色。
極富古意的車站,目前還使用著日據時代的機具,也繼續出售硬卡車票,有著濃濃的懷舊風味。
年代久遠的轉轍器和磅秤等,現在都還在使用,是極富保存價值的文物。
文建會設立的「菁桐礦業生活館」,位於菁桐車站的一旁,由過去舊有鐵路員工宿舍整修而成。
「菁桐礦業生活館」是以礦業文物為主題的常態展,另外還設有自然資源文化產業傳承解說的藝文展示空間。
平溪鄉原是一個繁華的礦業聚落,隨著煤礦收坑停採而沉寂,遺留下不少採礦遺跡。
「菁桐礦業生活館」附設的戶外咖啡屋,在這裡喝上一杯,可以享受幽閒的心境。
拜休閒旅遊風潮之賜,現在的菁桐老街顯露出一股濃濃的懷舊味道,也為當地人帶來無限商機。
平溪支線轉型以觀光攬客之後,聲名大噪,沿線的幾個小站也因此打出名號,因應觀光產業而生的商業活動也蓬勃發展。
流行的懷舊風早已吹到了鐵路,藉由對鐵路運輸過往美好歷史的回憶,鐵路商品早已蔚為一股風潮。
現在的商人腦筋動得快,這種祈福竹筒每個賣三十元,車站旁掛得滿坑滿谷,簡直是賺翻了。
以前年輕人祈願頂多是學業進步、身體健康,現在不一樣了,賺錢第一,而且還要花不完!
菁桐站的地標,似乎在詠嘆著這個小鎮的礦業興衰,以及她過往的風華絕代。
Nikon D70 2007/04/25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