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篇:【 陳氏鑑湖堂 】
「陳氏鑑湖堂」位於宜蘭市進士里,是宜蘭縣旺族陳氏的家廟,進士里舊稱「擺厘」,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陳家原來住在福建漳州漳浦縣,因為環境所迫,於乾隆三十二年遷居到台灣的苗栗,道光三年為避漳泉械鬥及土匪搶奪,再舉家遠徙宜蘭拓墾,初居員山鴨母寮,到了清咸豐年間,陳氏的陳宣梓、陳宣石兩堂兄弟開發珍珠滿力社及擺厘社地區,並且在此興建宅院,因鑑湖在福建祖居地以水清如鏡而聞名,為敬懷鄉里,故取名「鑑湖堂」,經過幾代族人的努力,「擺厘陳家」終成為宜蘭聞名的重要家族。鑑湖堂長久以來一直是陳姓宗族們的精神中心,古厝於1982年重建為二進四廂紅牆大厝,有八大房百餘人口同住於此,昔日稱陳老師大厝,環繞古厝的有池塘、後院,其祖產面積達三百二十餘甲。鑑湖陳氏是聚族拓墾戶成功的範例,枝大葉茂、人才輩出,園林格局完整,有祠堂、四合院、池塘、書院,蔚為人文意涵濃厚的歷史空間。
具有百年歷史的陳姓家廟「鑑湖堂」,不僅是宜蘭縣重要古蹟,也是進士社區人文樞紐,社區協會理事長張井為美化社區環境,與鑑湖堂理事長陳文隆和社區大學的荒野講師邱錦和,決定由湖泊生態研習社在鑑湖堂的池塘,營造一個具有宜蘭原生種植物的濕地生態水池。隨著水生植物而來,鑑湖堂吸引了更多的人潮,不論是生態工作者或中研院、日本學者等學術單位,還是鄰近宜蘭市的各級學校,紛紛在此研究及教學。這個由民間出錢、出地、出力、出腦筋的濕地樂園,更凝聚了社區總體共識,不只是用眼睛、用腦子、用口述,去理解、去傳講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採認養並照顧水生池的方式,用大手、小手一同為親愛台灣的實踐者。陳氏鑑湖堂古厝歷經了軍事、戰爭、歲月的刻劃,也許有那麼些許傷痕累累的往事,但此時安靜的鄉間,空氣中只有靜謐與安詳,往昔的一切只是一個歷史的見證,相信伴隨著水生生態池的發展,陳氏鑑湖堂將會繼續為此見證下去。
具有百年歷史的陳姓家廟「鑑湖堂」,不僅是宜蘭縣重要古蹟,也是進士社區人文樞紐,社區協會理事長張井為美化社區環境,與鑑湖堂理事長陳文隆和社區大學的荒野講師邱錦和,決定由湖泊生態研習社在鑑湖堂的池塘,營造一個具有宜蘭原生種植物的濕地生態水池。隨著水生植物而來,鑑湖堂吸引了更多的人潮,不論是生態工作者或中研院、日本學者等學術單位,還是鄰近宜蘭市的各級學校,紛紛在此研究及教學。這個由民間出錢、出地、出力、出腦筋的濕地樂園,更凝聚了社區總體共識,不只是用眼睛、用腦子、用口述,去理解、去傳講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採認養並照顧水生池的方式,用大手、小手一同為親愛台灣的實踐者。陳氏鑑湖堂古厝歷經了軍事、戰爭、歲月的刻劃,也許有那麼些許傷痕累累的往事,但此時安靜的鄉間,空氣中只有靜謐與安詳,往昔的一切只是一個歷史的見證,相信伴隨著水生生態池的發展,陳氏鑑湖堂將會繼續為此見證下去。
具有百年歷史的宜蘭陳姓家廟「鑑湖堂」,初到這裡的人,莫不驚訝於在都市叢林中,居然有這麼一個傳統家族聚落。
陳氏家族的堂號為「鑑湖」,原鄉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佛曇鎮大坑,當地有湖,周長三里、水清如鏡,因而命名為鑑湖。
陳氏「鑑湖堂」坐擁豐富、多元的家族聚落景觀,在幾代族人的努力下,擺厘陳家已成為宜蘭知名的重要家族之一。
「鑑湖堂」佔地約二甲半,於1982年重建為二進四廂紅牆大厝,有八大房百餘人口同住於此,昔日被稱陳老師大厝。
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陳家依然保留著淳樸的傳統家風,從家廟建築的樸素風格,可以看出其實陳氏家族是個節儉的家庭。
陳家這幾年大力提倡不必在家中供奉牌位,省去寸土寸金的都市居住空間,鼓勵族人常回鄉祭祖。
「鑑湖堂」祖先以輩份分立牌位,從創造陳姓的始祖起至來台一世祖、二世祖到八大房,均照順序分列的清清楚楚。
清道光年間,原居員山金包里的陳宣梓、陳宣石昆仲,舉族在此定居,興建宅邸、書院,成為擺厘地區最主要的漢人聚落。
擺厘陳氏人丁興旺、財富雄厚,先耕後讀、允文允武,有清一代曾中試一位武舉人、四位武秀才、兩位貢生、一位稟生。
宜蘭陳氏家族枝大葉茂、人才輩出,園林格局完整,有祠堂、四合院、池塘、書院,蔚為人文意涵濃厚的歷史空間。
陳氏宗親每年春、秋兩祭,除照古禮進行外,還曾舉辦攝影、吟詩、繪畫、民俗技藝等活動,慎終追遠、緬懷先人。
宜蘭進士里舊稱「擺厘」,本為噶瑪蘭族的聚居之地,陳氏家族輾轉來到宜蘭開發,這裡才成為擺厘地區最主要的漢人聚落。
宜蘭流傳俗語:「擺厘鑑湖陳氏做得到,勝過珍珠買一石。」可見此一家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
這裡的一磚一瓦記錄了陳家移民到宜蘭的歷程,最重要的是,陳氏族人把他們的宅邸奉獻出來,並且出錢出力維護環境清潔。
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著陳家族人的心血,蘊涵著他們在變動的時代裡,如何保留淳厚的傳統家風,又不失現代意義的歷程。
咸豐年間陳宣梓遷居擺厘之後,為教育子弟,即於宅院南側興建書院,初建為土墻茅簷,佔地一千五百坪,名為「鑑民堂」。
同治二年( 1863 ),陳掄元將士墻茅簷改建為磚牆磁瓦,並正名為「登瀛書院」,富麗堂皇,因此有「瓦學」之名。
古老的建築處處皆有可觀之處,尤其是典雅別緻的銅扣門環更是值得細細品味。
陳氏家族分文武兩科禮聘名師掌教,頓時人文鵲起,甲第蟬聯,宜蘭人的俗話說:「無陳不開科」,都是在說明書院的貢獻。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在擺厘興建機場,將用地內所有民房、廟宇強制拆除,但為表示對陳家尊重,唯獨登瀛書院倖免於難。
現在書院中供奉的三恩主中以「關帝」為主神,另外分別奉祀「南宮孚祐帝君」( 呂洞賓 ),以及「九天司命灶君」。
如今「瓦學」清靜優雅,每逢考季前,仍有很多學子在此埋首苦讀,陳家對於宜蘭的各種事務,都有很重要的貢獻。
「陳氏鑑湖堂」結合宜蘭社區大學湖泊生態研習社師生,植栽宜蘭濕地的原生種植物,營造一個富有自然生機的濕地生態水池。
「孔雀蛺蝶」夏型,上、下翅各有一個大眼紋,翅膀腹面淡褐色。
「陳氏鑑湖堂」四個水生植物池佔地約五分地,共種有一百五十多種水生植物,大都是在雙連埤因被破壞而搶救移植過來的。
陳氏族人免費提供田地,供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繁植使用,傳承陳家先賢熱心公益,造福桑梓的傳統美德。
由於水生植物的出現,現在的鑑湖堂池塘,也已成為水生昆蟲和鳥類、蜂、蝶的棲息地。
「鑑湖堂」前方水池作為移植及栽種宜蘭水生植物所在,不但可以綠美化環境,還能提供植物教學研究。
「鑑湖堂」地理鍾毓,人文、歷史豐富,加上細心管理,協助地方推展文化傳承及維護自然景觀生態,成為鄉親共同的資產。
「睡蓮」是陽性植物,喜溫暖,原產於中南美洲,現在園藝栽培品種繁多。
有了水生植物的「鑑湖堂」,集人文、歷史、傳統建築、自然生態等面相,豐富而多元,成了宜蘭地區戶外教學最合適的場地。
「日本萍蓬草」原產於日本,適合水池或大形水盆栽培,多年生挺水性水生植物。
「野慈菇」原產於美洲,為多年生草本挺水植物,多生長在水田中及水塘邊。
由園藝業者引進的「慈菇」,和野慈菇不同,其花瓣基部為紅棕色,葉型也有差異。
「陳氏鑑湖堂」前的水池原只是荷花池,經移栽多種原生種植物後,可望營造為多元化的濕地生態,兼具觀賞和教學功能。
水生植物池裡各種荷花、睡蓮隨風搖曳、姿態萬千,台灣原生水生植物和陸續增加的外來品種,相互輝映、美麗無比。
除了水生植物,園區約有十幾種蜻蜓、豆娘和許多昆蟲,吸引各類鳥兒駐足,豐富的資源是研究、觀察生態的好地方。
「鑑湖堂」推展自然生態教育不遺餘力,園區除了提供各學校研究、教學使用外,每年都會舉辦溼地守護尖兵教學活動。
陳氏家族定時清理家廟環境,進行綠美化工作,使族人的居住品質大為改善,同時也成為宜蘭市郊的一處世外桃源。
蘭陽平原自古即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來到鑑湖堂,除可一睹陳氏一族的相關文物及登瀛書院的清幽外,還能飽覽田園風光。
Nikon D70 2007/07/13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