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篇:【 永安居 】

   「永安居」位在台北縣深坑鄉北深路三段八號,是一座典型的閩式四合院建築 ,可說是現今北部民居歷史古蹟中,工構建制、考據研究與保存維護,最為完善的一幢古厝。深坑黃氏開基始祖是黃世賢,其子孫先後在深坑共建了七座古厝,成為深坑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建築群。永安居在1912年由黃守禮的四個兒子共同起建,四年完工,原先建永安居的正身、左右內護龍、左外護龍,內圍牆及入口門樓等部份,為求子孫「永久平安居住」之意,取名「永安居」。永安居的建築相當吸引人,當年的大木作師傅是唐山金城司派下的名匠,木料多福州杉,石材則採自永安居對面阿柔洋山腰的砂岩,用「木馬」運至黃宅進行細部的雕刻。永安居使用大量的磚及石材,正面的紅磚色澤與石材使用古拙樸實,益發使得這座古宅格外華麗而引人入勝。「永安居」於1992年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在2000年完成整修,由深坑黃氏永安居委員會負責日常管理維護,目前左護龍仍有黃氏後代居住。

   「永安居」建築主要特色之一是展現於主屋正面的磚飾、石雕及剪黏,除了正廳的入口上方書有「永安居」的泥塑剪黏匾額外,正廳及左右護龍正面的門板也有非常漂亮的彩繪,顯現黃氏家族耕讀傳家的意涵。屋脊上的剪黏裝飾也是永安居吸引人之處,主要以龍、鳳、花、草、鳥為主題,手法精緻優美。防禦設施更是永安居的另一大特色,深坑因為位處台北盆地邊陲地帶,自古以來治安不好而多盜賊,因此,為求安全宅第都有完善的防禦設施,竹林、圍牆、銃樓、銃眼等就是,永安居整座宅第共有大小三十三個銃眼,分置於房子的前後左右的牆身上,形成一綿密的火網。在整體空間配置方面,永安居依深坑地形而產生高低起伏的空間順序變化,背倚山坡而面向溪谷,取得前低後高、居高臨下之勢,在整體防禦上顯示其易守難攻的特性。 另外「火庫起」的屋身,護龍的鳥踏,馬櫃台的細部圖案,火型的屋脊及鵝頭堡,外加各式各樣的窗子,都是永安居值得欣賞品味的地方。


「永安居」依山勢而建,圍牆曾因馬路拓寬重建,以紅磚堆砌成活潑的亞字型花紋,深具特色與美感,是 深坑黃氏旺族的房宅。


「永安居」由聘自艋舺祖師廟的安溪匠師紅毛司所建,是黃氏族人在台生活史的縮影,更與深坑的墾拓、發展息息相關。


「永安居」為五門火庫起的三合院建築,屋身牆基為石材,上部為紅磚牆,屋頂正脊兩側為燕尾,線條表現出自然流暢之美。


「左護龍」,傳統三合院建築橫向的主屋稱「正身」,若正身的兩端邊間皆發展出對稱的垂直方向房屋時就稱為「護龍」。


「右護龍」,台灣傳統三合院結構建築,多可看出其規劃依循著儒家思想中「左尊右卑,前卑後恭」的格局。


正廳入口上方有泥塑剪黏匾額「永安居」,「永安」堂號之名緣於黃家一族來自於閩南安溪,有「永遠安居於此」之意。


正廳門聯書「紫氣鍾文山家聲遠播,雲祥聚淡水世澤長綿」,橫批為「紫氣盈門見彩雲」。


主堂正門上的「壽樑」以百年杉木而造,上有彩漆雕飾,自豪氣派的意向表露無疑,雕飾越華美,表示這家的身分地位越高。


繁複華麗的剪黏與泥塑彩繪精緻的手法,以黑、金色為基調,莊嚴典雅,處處均顯現出黃氏家族以勤耕苦讀、孝友傳家之意涵。


正廳供奉祖先牌位,牆上所題的書法與八仙桌都保存得相當好,牆壁選用的瓷磚與英女皇維多利亞同廠,其豪美程度可見一斑。


「永安居」在屋脊有燕尾裝飾,並有著粵式風格的「剪黏」裝飾,,主要以龍、鳳、花、草、鳥為主題,手法精緻優美。


屋脊別名「馬背」,在台灣傳統建築上有著重要的宣示作用,用以強調宅邸主人的身分尊貴、家中成員級別以及傳家思想等。


「永安居」左右護龍的「火」形馬背山牆,色彩華麗的彩繪與精美的剪黏工藝,已成為永安居經典的識別標誌。


永安居「水」形馬背山牆,不同的屋脊有不同的意義,其配色與周圍彩繪也各有獨特意義。


由正身、左、右護龍所圍成的中間空地稱為「埕」,前面開口處若築圍牆並設川門,圍出了一個封閉的中庭,就稱為「四合院」。


屋基上細緻之櫃檯腳石彫,係牆頭轉角下的礎石,作為牆身的收頭,形狀像櫃檯般的矮凳子,所以叫做「櫃台腳」。


牆壁的水泥雕飾質樸而不奢華,「永安居」在建體裝飾與結構上更有著反映當時環境、價值觀與傳統習俗等特色的呈現。


正廳大門的石臼雕有人物之石刻,左為「唐夫人事親哺乳」。


右為「背米養母的子路」,意在人人自幼出入其間,耳濡目染,自懂孝道。


牆上的圓洞是「銃眼」,防禦設施是永安居的另一大特色,深坑因位處台北盆地邊陲地帶,為求安全,宅第都有完善的防禦設施。


「銃眼」的造型類似漏斗,內寬而外窄,低層銃眼距地面約七、八十公分,人可跪在地板上架槍發射。


「銃眼」朝外的一面,都刻意位在磚縫、石雕圖案或磚石窗孔之中,不易察覺,站在永安居稻埕中,至少有超過二十支槍對著自己。


高層「銃眼」以制高點為主,銃樓更具威力,永安居共有三十三個銃眼,分置於房子前後左右的牆身上,形成一綿密的火網。


這種銃樓、銃眼的設計,是清代安溪縣人在深坑、新店、景美溪沿岸一帶建立聚落宅第時必備的防禦設施,非常值得欣賞和研究。


門內地上有三個凹孔,為閂門柱之用,以防土匪撞門之設施。


上面橫樑三個凹槽與地上三個凹孔對稱,垂直插入三根木頭以強固門板,防禦措施可謂銅牆鐵璧。


「板門」以厚實的木板組成,防衛性較高,板上方即為「連楹」 及門環。


窗戶上方往外突出的磚塊,在上面鑿一圓洞,稱為「兔仔耳」,可懸吊遮陽板與魚鱗板做為遮陽與防雨的用途,也是一大特色。


三合院建築周圍護龍的擴展與院落的增添,表示家族的興旺,同時也意涵主人身份地位的提升。


典型火庫起屋構,左右次間對稱之磚雕與海棠石窗花框,人類居住的房子,除了表現身份地位,也體現出該民族的文化特徵。


三合院建築在空間上縱橫漸進,中間為廳,左間為大房,右間為二房,亦稱為「三間起」,兩端各再加一房間,則稱為「五間起」。


「 正廳之右側廊道」,傳統三合院建築注重的是尊卑、親疏、長幼、主僕的倫理關係。


「廂房」為晚輩之居室,依左尊右卑、內尊外卑之秩,台灣的三合院建築悄悄訴說著傳統的倫理思想。


古厝眠床的材質與雕刻精緻度表示年紀與地位的大小,西式型態的梳妝台,顯示當時日治時期台灣有錢人家洋化的程度較高。


屋內保留的家具相當精美,雕飾華麗的洗臉台及銅製盥洗盆,顯示以前黃家的生活非常富裕。


黃氏先人起先因經營稻、藍靛與茶而漸富,至第三代黃連山率六子至深坑麻竹寮開墾,人丁漸旺,擁田數十甲,遂成為深坑首富。


古厝見證了先人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也保存了先人的智慧,更散發著孝友傳家、慎終追遠、書香門第等道德、生活的價值觀。


對於台灣的傳統民宅而言,現在不僅面臨建築實體方面的逐漸消失,連帶現存的傳統匠師同樣隨之凋零。


傳統三合院少見這種二層樓建築,這是在1931年因黃則虎取媳,再增建的一座二層樓仔,此樓居高臨下,亦具有銃樓的功用。


「永安居」是用糯米烏糖當成水泥砌起來,跟淡水牛津學堂類似,磚材由當時日人在台剛引進之機器所燒,磚上有特殊的S形印記。


台灣民居傳統之廚房,都位於三合院的右後方,也就是俗稱的「龍邊」, 因風水的禁忌,這個地方可以作灶,但不可以蓋廁所。


台灣傳統農家廚房是用土磚盤疊成長方型的灶,較有錢的人家才用磚造,現在有人煮粽、蒸粿還堅持用古早灶才有獨特的風味。


傳統的「豬舍」,在早期養豬尚屬農村副業或規模尚小時,豬隻均圈養在自家後院,但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已成絕響。


早期農家養豬多屬農村副業,係以儲蓄及取得有機肥為主要目的,多採自家下腳食品餵飼豬隻,供自家或近鄰婚喪喜慶之用。


在台灣早期的傳統農村中,每逢下雨天,田野上總看得見農民頭上帶斗笠身披簑衣扶著犁,前由水牛緩步拉著犁田的景象。

更多資訊:《新北市旅遊網》

Nikon D70 2007/09/13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