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篇:【 西門.紅樓 】

   「紅樓」位於台北市西門町圓環的成都路上,為一座紅磚砌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紅樓」原來名稱為「市場八角堂」,設計者為日據時期總督府營繕課近藤十郎,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 日據時期的西元1896年,日本人先在西門町設立木造的簡易市場,繼而在1908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其連結的十字形的建築,當時稱為「新起街市場」,也就是後來的西門市場,它曾是全台灣第一座示範性的公營市場,裡面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台灣土產 等,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貨,市場交易非常熱絡,是老一輩台北人深刻的記憶之事。1963年因應台灣電影日漸普及,紅樓改設為紅樓戲院,開始播放國產電影,並成為西門町早期電影街的起始點之一。到了1970年代初期, 西門町大型的電影院數量急遽增加,在空間座位與聲光設備無法與新電影院相比的紅樓戲院,終於逐漸衰微而遭人遺忘。

    1990年,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幸未被波及,但也因此引起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該公產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1997年內政部將紅樓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同時,台北市政府也收回紅樓戲院承租權並擬將其 改設為「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週遭西門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西門紅樓仍持續閒置。五年後台北市政府以「官辦民營」方式,將西門紅樓委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該基金會在投入大筆資金整修後, 重新以「紅樓劇場」為名啟用,一樓以國片發展史料展覽為主,並經營咖啡廳及精品店,而最主要的營業項目是二樓寬闊的劇場,整個零阻礙的八角型演出場地,支撐建築結構的傘狀大鋼樑原貌重現,每每讓第一次踏進紅樓劇場的民眾讚嘆不已,而酒紅色的內部裝飾,更透露著強烈的特殊風格,現在不定期上演相聲、戲曲、舞台劇、舞蹈、音樂會等藝文活動 ,是台北市一處兼具懷舊與藝術演出的場所。


西門町曾是台北市最繁華的地方,但在東區新興商業區競爭下,逐漸失去商業的光彩與活力,應驗了「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的老話。


「紅樓」最獨特地方,就是其外觀為每立面八公尺,因此日治時期被稱為「八角堂」,是全台灣第一座示範性的公營市場。


「紅樓」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過往,卻在七十年代以後逐漸衰微而遭人遺忘,現在已被施加創意,賦予嶄新的使用功能。


「紅樓」的八個立面有各有一扇「老虎窗」,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


「紅樓」外觀並沒有巴洛克華麗的裝飾,而以連續簡單重複的平光簷線,加上赭紅原始無華的式樣,而成為「紅樓」特殊的格調。


一棟在台北已經不多見的百年建築,讓人彷彿又回到民國初年那個熱鬧又充滿文化的時代。


「紅樓」建築的赭紅設計與實用理念都顯現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其外觀特徵都是表面飾以紅磚,且鮮少華麗的飾帶裝飾。


「紅樓」歷經繁華沒落,於1997年被公告為三級古蹟,雖然經過多次整修,依然保有原來的面貌。


在繁華熱鬧的西門町旁,矗立著這棟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築,對新一代的年輕人,有著懷舊與飲水思源的深層意義。


紅樓的再生,是希望增加國人對於傳統文物之了解,並期待能為在地的文化創意產業,找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風味的生機。


百年以後的今天,縱使人事全非,但紅樓仍揹著歷史的刻劃,提供人們一個文化休閒的新視野。


上個世紀,紅樓帶動了西門的繁榮,也隨著西門的暗淡而沒落,如今為了展現台北傳奇的夢想,紅樓重新誕生。


與紅樓有關的老照片、電影放映機也運用裝置藝術概念重新包裝,以生活、 趣味的展覽方式散佈在整個場域裡。


紅樓劇場希望讓所有來參觀的民眾,都可以透過這些展覽,捕捉到紅樓過去的歷史記憶。


新生的紅樓並非只是一個內部設計風格的追求,而是要在空間設計和軟體經營內容的理念及細節中,讓文化藝術變成休閒中心。


走進紅樓,恍如置身時光隧道中,重新體驗新舊文化的交流與衝擊,紅樓的重生,為逐漸恢復生機的西門,加點了一盞明燈。


這裡有高科技燈光效果,也有流行藝術的演出,從各式商業活動到私人慶祝典禮,紅樓是古代和現代結合的最佳地點。


「西門紅樓」二樓的演藝廳,採用八角形樑柱系統,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


紅樓劇場在增設現代通風設備與照明系統時,也竭盡所能的維護原本的一磚一瓦,因而現在這個建築的原始架構仍然是醒目完整。


新生的紅樓營造出的是一個空間與文化的聯想,它不只是一處娛樂場所,還融入與實踐了對文化資產的保護與社區生活的關懷。


「紙風車咖啡座」除了是煩囂的大都會中一個休憩身心的沉靜角落,也可以在這裡找尋到「台灣電影故事」的蹤影。


吧台邊排列著曾轟動金馬影展的懷舊電影海報,有幾部電影是你曾看過而已經淡忘的?這些也許能勾醒您年少時的情感記憶。


這裡蒐集了相當多台灣早期電影的史料,紀錄台灣電影發展的歷程,琳瑯滿目的電影海報,帶人走進國片時光隧道。


咖啡館內木質牆面陳列了一系列完整的台灣電影導演、片名及年代等相關資料,沿著吧台逛一回,將有意想不到的驚奇。


我國電影文化資產要能有長遠計畫性之保存及推廣,成立一個永久性國家級典藏及推廣機構,實為必要。


本台電影放映機為早期台灣電影院普遍採用之機型,把這架電影放映機擺在紅樓大廳,還有誰能比它更稱職,更堅持的呢?


「多寶格」展覽區全是紅樓的記憶,各種舊寶貝、舊照片的展示,讓紅樓與西門商圈的記憶,跨越時間鴻溝與今人對話。


藉由泛黃的古老照片,遙想不同的精彩過往,讓更多文化創意得以被激發,一起為傳統與發展尋找新出路,再現紅樓的絕代風華。


到目前為止「紅樓」已有了九十九年的歷史,紅樓從未流失過它那厚重的文藝氣息。


「紅樓」從原始的市場演變到現在的藝文活動展演及推廣,將古蹟、週邊環境、休閒娛樂功能結合,讓歷史空間有著多重的意義。

更多資訊:《西門.紅樓》

Nikon D70 2007/10/10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