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篇:【 總統府 】

   「總統府」座落在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22號,正大門面對凱達格蘭大道,原為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所興建的最高權力機關─「總督府」。當年日本興建總督府時,係以公開競圖的方式,但限定參加資格只能為日本帝國領土內的建築家,共有七家參加競逐,最終由長野宇平治的作品脫穎而出,但或許是因為主事者對他的設計不太滿意,因此又請了原獲選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大幅修改,並於1912年開工,工匠均由日本請來,費時七年完成。整棟建築物的主體平面呈「凸」字形,為五層樓建築物,正面寬約一百四十公尺、側面寬約八十五公尺,立面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特色之建築語彙,包括柱列、山牆、圓拱窗、牛眼窗、托架、羅馬柱、腹柱等。中央塔高約六十公尺,達十一層樓高,關係比例呈現接近金字塔形,中央高塔及主體均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貼紅色面磚及用灰泥搭配的精緻簡潔雕飾,充分塑造出典雅莊嚴的氣勢,在整體造型上可說是日治時期受英格蘭磚造建築影響最深的建築,而日人所選擇的地方是在台北盆地的核心,且總督府面對東方,有刻意面向太陽、象徵旭日東昇的意涵。

    日據時期「總督府」這座全台最高建築物一直是日本統治台灣的明顯地標,也因此在二戰期間,成為美軍轟炸的主要目標之一。雖然日本軍方曾將總督府百般偽裝及防範,還是在1945年戰爭末期遭到美軍轟炸命中而嚴重受損,一直到台灣光復後,才於民國三十七年底修復完成。總統府雖經整修,建築外貌仍保持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的莊嚴和霸氣,立面的中央尖塔、角塔、衛塔等大片紅磚砌築基座,與柱式主出入口搭配成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總統府」這座從日本殖民時期所建造的地標性建築物,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在台灣這塊土地生根,而成為政治權力的圖騰,雖然在光復後歷經國府時期,它仍然是威權的象徵,民眾跟本無法越雷池一步,一直到政治解嚴以後,台灣正式進入民主時代,百姓一躍而成為總統的「頭家」,總統府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褪下神秘的面紗。現在的總統府在每天上班時間上午時段皆開放參觀,每年也選定四天假日全面擴大辦理讓民眾進入參訪。在今天百姓民主意識已經深化的臺灣,民選的總統是全民的公僕,「總統府」不過是總統辦公的地方, 除了是國定古蹟之外,它和一般的公務機關一樣,不再戒備森嚴、深不可測。


「總統府」原為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總督府」,正面向東,中央塔高約六十公尺,達十一層樓高,關係比例呈現接近金字塔形。


「總統府」位在台北市的核心地段,面對寬大的凱達格蘭大道,隨著政治解嚴、空間開放,這裡已不再是威權的象徵。


中央塔樓高約六十公尺,造型對稱、結構嚴謹,塑造出典雅莊嚴的氣勢,乃是「總統府」整體意象的核心。


「總統府」外牆紅磚及用灰泥搭配的精緻簡潔雕飾,充分塑造出典雅莊嚴的氣勢,是日治時期受英格蘭磚造建築影響最深的建築。


「總統府」後方出口西大門,立面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特色,階前羅列的圓柱與壁面,皆為硬度幾近台灣玉的大理石所砌成。


為因應國家的各項事務處理需要,「總統府」內大小廳室有三百多間,且多半為辦公、事務室,約可容二千多人在此工作。


這座龐大而壯麗的建築,不但是台北市的重要地標,更見證了近百年來的台灣歷史。


入口門廊有拱門及台階與其相連,代表高貴尊榮的紅色地毯沿級而鋪,今天迎接的不是上班的總統,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參觀人潮。


民主時代的「總統府」,除軍容筆挺的憲兵仍讓人感受到政治氣息外,當年的威權感已蕩然無存。


「敞廳」是總統府內最華麗寬闊的空間,經過入口的玄關,走進挑高的敞廳內,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豔與豁然開朗的感覺。


「敞廳」挑高16.5公尺,Y 字型階梯搭配聳立超過兩公尺的高柱,氣派明亮,是外賓進入總統府的通道。


古典希臘式柱頂上方聳立如肋骨式的雕飾方柱,一直延伸至採光屋頂,陽光從正方形的天窗瀉下,空間氣派明敞,令人眼睛一亮。


「敞廳」古典希臘式附壁雙柱間以拱門組成,顯示比例和對稱在建築上的優點,雍容華貴、高貴典雅。


文藝復興時期是建築藝術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當時建築師在創作中對完美比例的追求,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敞廳」正中的樓梯通往三樓的台灣綠廳、晴廳、虹廳及大禮堂等中樞廳室。


雪白挑高的柱頂雕飾,具有歐洲古希臘羅馬的藝術風味,柱頂雕飾繁複是融合了精良建築技術和藝術創作的結晶。


踏入總統府,正表示藉由縮短空間距離感,讓民眾更加親近總統府,並分享總統府的內在美,進而消除過去對總統府的權威感。


走廊是連貫各室的要角,依舊沿襲紅地毯的尊貴象徵,府內的走廊與樓梯都鋪有紅色地毯。


「台灣綠廳」是總統接見賓客的地方,以古蹟保存、文化內涵、藝術品味及現代感為主軸規劃設計,是台灣形象具體而微的縮影。


「台灣綠廳」地毯採用台灣獨特的自然生態圖騰為構想,象徵台灣無窮的自然生命力量,在百福地中匯聚成飽滿的希望與和諧之美。


「台灣晴廳」是總統接待外賓的地方,採用深遂的藍色系,牆上是顏水龍先生的畫作「玉山日出」。


「台灣晴廳」是代表台灣「海洋國家」形象的會客室,讓賓客置身其中,就能感受海洋廣闊深邃、氣勢磅礡的神秘力量。


「台灣虹廳」是總統府的宴會廳,意含著上天給這塊土地最永恆美好的承諾,更是匯集人文思維與宏觀藝術的意動空間。


府內走廊同時闢為藝廊,並定期更換展覽品,使原略顯肅穆的廊道空間,更具人性及文化氣息。


「大禮堂」可同時容納四百多人,各項中樞重要慶典集會均在此舉行,也是音樂會、茶會、國宴、記者會等重要活動舉辦的地點。


「大禮堂」是巴洛克式建築,拱形屋頂挑高約八公尺,兩旁有弧形的天窗,結構精巧、富麗典雅。


「總統府」的中庭目前分成南、北兩苑,除提供良好的視覺享受與員工休閒之處,對於局部氣候之改善,亦有相當之助益。


庭苑中心各有一棵台灣稀有的保育植物「台灣油杉」,藉以彰顯松柏長青之意涵。


「南苑」構想源自於國徽的十二道光芒,以花崗石板做放射狀同心圓圖案花紋之處理,兩苑的配置形狀相互對稱,而且面積相等。


整個庭園綠地配合花台與魚池水景設計,和總統府高聳的尖塔對映,景觀達到趣味與變化。


「北苑」以國花「梅花」的五花瓣為造型,中庭廣場本身則用花崗石板做漸層同心圓之排列,以凸顯萬民同心 、心繫國家的意念。


府內常設的「軍文職勳章展」,我國現行的文職勳章分別有五種,軍職勳章則有六類,每個勳章的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中間位置是最著名的「青天白日勳章」,此章於民國十八年五月十五日頒行,頒授給對捍禦外侮、保衛國家、戰功卓著之軍人。


「歷任總統文物展」藉由歷任總統的史料檔案及文物等,依時間先後為序,呈現歷任總統的居家生活、施政特色及國家社會脈動。


「台灣總督府文獻展」是日本戰敗後移交台灣政府,舉世唯一近乎完全保存日本統治殖民地的史料,向為國內外學術界所重視。


這是一張1930年代的「台灣總督府」風景明信片,外觀造型和今天的「總統府」並沒有多大差異。( 翻拍自現場展示圖片 )


在「總督府」時代,日本共派任了十九位總督,光復後的「總統府」,至今則有五位總統入主。


「總統府藝廊」邀集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行跨界、創發、溝通與學習的觀念交流展,呈現食衣住行育樂等多層面的台灣文化。


「蘇正立」的陶瓷作品〈喫茶趣〉,繪有梅、葡的茶盤及寫意的蓮花、金針花、牡丹小杯碗,組合出充滿抒情雅緻的喫茶氛圍。


總統府也有「紀念品販賣部」,人潮擠得水洩不通,每個人都想帶一份有總統府標章的紀念品回家。


Nikon D70 2007/11/12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