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篇:【 台北賓館 】

   「台北賓館」位於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一號,為台灣的國定古蹟,它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官邸」,是日本派任台灣總督的寓所以及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至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共有十六位總督曾居住於此。台灣光復之後,曾經一度成為省主席官邸,之後才移撥給總統府及外交部使用。「台北賓館」起造於1899年,由日本建築師福田東吾、野村一郎設計,1911年經森山松之助改建,才抵定現今的樣貌。台北賓館的主體建築座北朝南,東西向長,基地成矩形狀,為磚及石材混用之兩層樓建築物。受到日本於明治維新後引進的西方歷史樣式建築,台北賓館有馬薩式斜頂、希臘山牆、羅馬柱面和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雕飾,建築周圍則有台灣最早、最具規模的日式池泉迴遊式庭園。走過百年歲月的台北賓館,一直是台灣政治的核心,是舉行重要國宴、接待外賓、黨政會議及文化活動的國家重要場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北賓館」一直處於長期未維修狀態,直至1977年才開始陸續整修內部,因為建築物損害嚴重,再次於2002年全面封館,由外交部提撥經費新台幣四億多元,進行台灣光復後最大幅度的整修,於2006年五月竣工並開放參觀。打開整修後的台北賓館的大門,由門廊、玄關走進氣勢宏偉的門廳,踏上拼組磁磚的地坪,古典比例的壁面、灰泥雕塑、搭配天花板細膩的線條,可一窺華麗的維多利亞式裝飾風格。連接門廳兩側的是迎賓的主要空間,西翼的宴會廳適合舉辦大型的宴會,東翼的會客室則適合與賓客晤談。室內鋪以拼花木地板,並設雕飾雅緻的壁爐、以及花朵為主題的垂吊水晶燈。二樓設置寬廣的陽台,與東南亞的歐美殖民城市的官方建築相似,三樓東南隅有涼台,節慶時可觀賞遊行隊伍、眺望街景。台北賓館設立之初即具備接待國賓的外交機能,歷經時代的轉移,見證過無數的歷史場景。中日和約、以及許多重要的國際條約在此簽署,國賓招待、國慶酒會也在此舉行。


「台北賓館」位於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一號,與總統府遙遙相對,為台灣國定古蹟。


「台北賓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官邸」,共有十六位總督居住於此,台灣光復之後,曾一度成為省主席官邸。


「台北賓館」建築樣式屬於歐洲的巴洛克形式,馬薩式屋頂及羅馬柱,是流行於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華麗宮廷建築式樣。


「台北賓館」是台灣最典雅的一棟歐洲巴洛克式建築,另外還有許多美學與歷史的意義。


當年日本興建「總督官邸」除了彰顯統治者的身份之外,也有接待貴賓的主要功能,最重要的一次招待便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來訪。


當年台灣總督興建「台北賓館」的工程所費不貲,還曾引起日本國會的指責,但它確是日據時期台灣建築中精細作品的代表。


「台北賓館」現在除了固定時間開放參觀外,平常仍是舉辦國宴、接待外賓的重要場所。


「台北賓館」是以磚石混合鋼筋為建材的兩層樓建築物,橫樑、屋頂等結構大部份以鐵材與混凝土施作,外觀雕飾華麗。


「台北賓館」最引人注目的馬薩式屋頂,由石板及銅板鋪設而成,整體感覺相當富麗,可想見當時日人崇尚歐洲貴族生活的風氣。


「台北賓館」古蹟風華的再現,意味著時間的轉變與人文思考的變動,也讓我們可透過這棟建築來體驗政權交替中的台灣歷史。


賓館廊道皆鋪設維多利亞鑲嵌磁磚,每個房間都有門通往陽台,為典型的殖民地建築樣式。


「台北賓館」內部造型優美的水晶吊燈與壁燈,以及飾有花葉的精巧拱門,將整個空間烘托得極為雅緻與氣派。
(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轉自總統府網站 )


毛絨地毯鋪設的階梯,晶瑩剔透的水晶吊燈,充滿貴族的華麗裝飾。
(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轉自總統府網站 )


「台北賓館」寬敞的迎賓空間接待過多國元首,陳設完全依歷史照片及學者專家的考究重新打造。
(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轉自總統府網站 )


賓館內共有十七座壁爐,隨空間性質有所變化,壁爐的磁磚為來自英國進口的維多利亞磁磚。
(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轉自總統府網站 )


賓館二樓大廳灰泥雕塑及橫樑上的雕花,搭配天花板細膩的線條,充分展現巴洛克奢華的裝飾風格。
(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轉自總統府網站 )


突出於建築本體的圓形露台,更為接近庭園,可以想見這是當時居住者崇尚歐洲貴族生活方式,所經常利用的一個戶外空閒。


賓館整個建築樣式是殖民地與新文藝復興樣式的結合,每層樓、每翼、每側配置著不同機能的空間。


這座屬於巴洛克式樣風格的建築,露台和迴廊正呼應了台灣的亞熱帶氣候,即使在百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堪稱雋永之作。


「台北賓館」佔地非常廣闊,主屋北側闢有日式庭園,有噴水魚池及亭榭樓閣,花木茂盛,在鬧市中頗有世外桃源之美。


「台北賓館」開放民眾進入參觀,顯示空間解嚴的思維,讓國人可以一窺這棟百年建築的神秘面貌。


「台北賓館」的典雅細膩其來有自,一樓的拱圈、二樓的哥林多式柱,使得兩層樓的廊道風味不致重複,使得外觀更顯典雅富麗。


庭園露台的石獅子和庭園中小橋的抱鼓石,來自以前位於二二八公園內被拆除的天后宮。


1952年時任外交部長的葉公超便是在台北賓館和日本外相河田烈簽訂了「中日和約」,但是日本人撕合約就像撕草紙一樣。


「台北賓館」歷經時代轉移,見證過無數的歷史場景,有許多重要的國際條約均在此簽署。


「台北賓館」平面格局的特色是以陽台及迴廊環繞建築物四周,哥林多柱皆用雙柱,在日據初期的建築中,是最精細的作品之一。


這棟以前門禁森嚴的「台北賓館」開放參觀,象徵全民民主時代的來臨,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台北賓館」有台灣最早的日式池泉迴遊式(又稱「築山式」)庭園,堪稱台灣當今最為典雅的歐洲巴洛克式住宅建築。


賓館主屋北側設有西洋式對稱花圃庭園,青翠蓊鬱,綠意盎然,有如鬧中取靜的世外桃源。


賓館一旁的「馬廄」,這是日治時期總督養馬的地方。

更多資訊:《台北賓館》

Nikon D70 2007/11/16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