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篇:【 林安泰古厝 】

   「林安泰古厝」是台北市現存年代最古老、最完整、具閩南傳統建築典型之古厝。清乾隆十九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東渡來台,在艋舺開設「榮泰行」,經營船頭行和雜貨店,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台北市四維路蓋大厝,為紀念家鄉、表達飲水思源之義意,遂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係取自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林安泰古厝在一九七八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在當時以都市計劃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林安泰古厝遂遭到拆除的命運。幸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劃,古厝的一磚一石一木,經丈量記錄、分類、編號後分批拆卸,由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負責在新生公園後門靠近濱江街處進行重建,一九九七年正式完工對外開放。基於傳承禮俗文化及民俗教育,二千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將林安泰古厝規劃成民俗文物館,結合傳統閩式建築、館藏文物及情境佈置,使參訪者能藉由古厝實景穿越時空,更瞭解早期閩式建築及生活的樣貌。

   「林安泰古厝」是一棟作工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整座建築是仿明清閩南單層二進四合院住宅,具有水形山牆、燕尾式屋脊,採前低後高、步步高升的作法,對冬暖夏涼、日曬通風都有良好的效果。古厝的建築木材大都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台灣觀音石,原來的牆壁是用紅磚、土磚、桂竹筋、蘆葦莖編織成體,上面添加泥土,再以石灰粉刷而成,木作部份則全用榫頭接合,斗拱更是最主要的特色,利用層層上疊的原理來挑起屋頂的重量,當地震來時,這些斗拱因為擁有很多節點,可以抵消一部份的震動,在地震頻繁的台灣有極大的作用。當時設計的審慎,施工的巧妙,都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精髓,遷建後,還以鋼筋混泥土補強,並塗防蟻劑在木材間,以防止白蟻蛀蝕。「林安泰古厝」不是華麗的建築,但是整體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配置均齊,選料及作工非常精緻,尤其匠師別出心裁,石塊牆基、清水紅磚、石板窗格的疊砌都巧奪天工,門窗的雕刻圖案及技巧上的配合,都是上乘之作,足可以稱為北市作工最精緻的古宅。


「林安泰古厝」在拆除十年後,用了四百個工作天,花費四千五百三十六萬工程款,在台北市濱江街獲得了重生,寫下了歷史。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將「林安泰古厝」規劃成民俗文物館,使參訪者能藉由古厝實景穿越時空,瞭解早期閩式建築及生活的樣貌。


「林安泰古厝」座落〈 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 〉吉地,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極適合台灣海洋型潮溼的氣候。


古厝前有一口大魚池,又稱「月眉池」,為中國風水聚寶收納的最佳形制,具有養魚、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


「月眉池」即所謂的「風水池」或「案前池」,在風水學上是反映「氣界水則止」的觀念,使得龍脈的生氣凝聚於宅屋。


「林安泰古厝」的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做法,屋脊燕尾曲線呈現自然柔和風貌,前有池水倒影、景色幽靜,更顯得風雅。


「林安泰古厝」不是華麗的建築,但是整體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配置均齊,選料及作工非常精緻,可稱北市最精緻的古宅。


「馬背」就是在山牆頂端鼓起,它與前後屋坡的垂脊相連,傳統閩南建築馬背的造型多變化,具有風水書中對五行圖案的描述。


「外埕」舖的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台,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壓艙之用,故又稱「壓船石」,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


傳統閩南民居外牆及屋面喜用紅磚赤牆,既醒目又象徵吉祥,也是活潑朝氣的寫照,有些還在裝飾上利用磚塊作圖案的變化。


大門的門枕石、門墩與門臼,都由整塊石頭雕刻,牆為紅磚丁順砌,牆上通氣窗用觀音石砌製,整座建築外觀顯得簡潔大方。


古厝門檻、楹柱的雕花及每扇門窗的圖案,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是難得的古典藝品,內容皆表達忠孝傳家,祈求吉慶的寓意。


檐下是閩南式民居重點裝飾部位,主要著力於斗拱、雀替、斗座、吊筒等,再配合泥塑、彩繪、剪黏、交趾燒等裝飾性配件。


鏤空的雕花門窗沿襲了閩粵的裝飾風格,雕工精細靈巧,線條生動流暢,為中國傳統建築雕飾極致表現。


「林安泰古厝」為北市古宅作工最精緻的民宅,簷下「吊筒」又稱「垂花」,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木重量的作用。


石塊牆基、清水紅磚、石板窗格的疊砌都巧奪天工,門窗的雕刻圖案及技巧上的配合,都是上乘之作。


「林安泰古厝」雖不講究奢華風格,但各式花草及鳥獸等吉祥雕飾、雕工皆屬精細,細膩與雄渾兼具、極具工藝水準。


「林安泰古厝」的建築具有水形山牆、燕尾式屋脊,採前低後高、步步高升的作法,對冬暖夏涼、日曬通風都有良好的效果。


幼兒園小朋友來此做戶外教學,歪著腦袋聽得津津有味,從小體認古蹟保存的重要及意義。


「斗拱」是重要的建築結構,拱從柱子伸出,末端接連斗,斗上又接住拱,層層往上疊升,頂住屋頂,承受與傳遞屋頂的重量。


「林安泰古厝」雖因遷移改建而未能列入古蹟名冊,但仍不失為是台灣閩式古宅的代表作之一。


「雕樑畫棟」是對華麗建屋的讚美,因為以雕刻作木構件的裝飾是中國建築重要的特徵,木雕多表現於檐廊下的棟架與門窗部分。


古厝左右有外護龍,中間有天井,內外護龍間有過水遊廊,寬敝明亮、通風透氣,夏天涼爽無比。


閩南式民居建築在左右護龍的房間相對低矮開放,這是中國人重視倫理道德、長幼尊卑的觀念所顯現在傳統住宅的空間分配。


正廳前庭顯得明朗寬敞,樸實之屋架充分顯現建築之肅穆典雅,正廳是宅內最神聖莊嚴的場所,一般祭祀神祇與祖先牌位。


正廳的對聯巧妙運用「安」和「泰」開頭造句,這是林家後代子孫祭祀祖先的場所,現今每年五月都會在此舉辦傳統祭祖大典。


神龕的雕刻是古厝最精華的部分,格扇上共有三百朵不同形狀的花朵,呼應著「九牧傳芳」的靈巧。


古厝內部多築一圈迴廊,可使臥室隔音比較完善而獲得寧靜之效,在危急的時候,住宅內部多出一條通道,亦可增加防禦的功效。


古厝正廳左右各有內外護龍,中間圍出丹樨,內外護龍之間為過水,連接走廊兩側房間。


「林安泰古厝」的臥房完全依傳統的尊卑觀念配置,長幼有序,老式眠床雕刻有象徵福祿壽喜寓意的圖案,祈求事事吉祥平安。


竹編為古代最普遍應用的編織材料,最早應用於嬰兒床架,嬰兒睡在搖籃裡時,母親總會唱幾回搖籃仔歌。


古時大戶人家對生活中各項生活器物的選用非常講究,眠床選上好的木材,雕龍畫鳳、添紅塗金,本身就好似一件民間的藝術品。


精雕細琢、鑲嵌貝殼的眠床,質地堅硬、耐用性高,雕飾更是藝術的表現,除了休憩的功能外,亦可當成一項藝術品觀賞。


「灶腳」即廚房,傳統建築的空間配置常將灶腳置於正身的邊間,大灶掌管全家之食祿,所以一般人對於灶神特別尊敬。


「帳房」是掌櫃辦公的地方,掌櫃在林家是處理家中事務的代表人,負責進出帳的收支計算與登錄,也代表東家向佃農收取田租。


木製「糖果盒」,外觀花樣用貝殼鑲成,製作極為精美,為過年或喜慶宴會時盛裝糖果之用,是閩南民居家家必備的用具。


燒靜香的銅爐以及宣德火筷工具及木座,含推靜香之推子及夾子,是以前閩南民居在神廳拜神點香的用具。


「三寸金蓮」通常比一般的鞋更加華麗奪目,上面有牡丹、金魚等傳統吉祥圖案,年輕女子穿的金蓮,通常是鮮豔的紅色。


台灣傳統「轎子」,古早喜俗上都要用轎子接新娘,更有八人大轎之豪華場面,以示大富大貴。


這棟「書房」為從前林家子孫習文之處,書房是古代中國居宅配置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供人讀書作畫或會友的場所。


「林安泰古厝」不論屋脊、燕尾、馬背等都有非常細緻及精美的表現,完整的閩式傳統建築,是現代鄉土文化戶外教學的好教材。


「林安泰古厝」雖然歷時十年才拆遷完成,除了見證歷史洪流之外,也具有傳承文化的象徵作用。


都市現代化的腳步使傳統建築正急速消逝中,透過對傳統建築之美的尋訪,可觸動社會大眾珍愛歷史建築的情懷。


「林安泰古厝」是經由一波三折後才得重建,突顯出古厝保存與都市發展的衝突問題,但也因此而催生了〈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屋旁竹林下的「土地公廟」,由石頭砌成,小巧而精緻。


「古井及洗衣石槽」,據說古時候古井旁的清晨基本屬於男人,到了上午九點鐘以後,則屬於婦女們洗衣、洗碗聊天的場所。


「林安泰古厝」不但免費參觀,管理處還有貼心服務,每天提供用迷迭香、薄荷、甜菊沖泡而成的「提神醒腦茶」供遊客解渴。


以往古蹟往往遷就於政治與都市計劃而被無情的破壞摧毀,但隨著經濟發展及本土意識相繼覺醒,古蹟保存的觀念已逐漸落實。


「林安泰古厝」在移建後大都恢復原有風貌,在台灣古建築移地重建之例,具有指標意義,現在已成婚紗攝影最愛的場所之一。


所謂「古蹟」,就是在一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眾人所體認的共同記憶,古蹟的保存,也因為是眾人的共同記憶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Nikon D70 2007/12/20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