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篇:【 獅頭山公園.燭臺雙嶼 】
位於台北縣北海岸公路沿線的「金山鄉」,緊臨太平洋與台灣海峽,係由大屯山北麓緩坡階地及磺溪沖積而成的平原所構成,在地形上屬於北台灣之沈降海岸,擁有獨特的火山海岸地形。在金山磺溪河口的東方,堅硬的沉積岩突出於平原地表,這種由厚層的砂岩組成的沉積岩層,形狀孤立,在目前水尾漁港與磺港漁港之間伸入大海,形成金山岬,又稱為磺港半島,與萬里鄉的野柳岬遙遙相望。在金山岬前方不遠處海面有一典型的海蝕柱孤立海中,外形像兩座燭臺,所以被稱為「燭臺雙嶼」,清朝淡水廳志曾將其列為淡水八景之一,是金山鄉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景致地標。燭臺嶼高約六十公尺,原本是磺港半島的末端,由於早年該地地盤上升,加上海水不斷激烈侵蝕,使其與半島分隔,隆起的礁石經過長時間的海浪侵蝕,下方的海蝕洞逐漸貫穿成海岬,形成類似石門的海拱,後來海拱頂部崩塌,變成海石柱地形,而石柱岩基相連,水面上則分歧為雙嶼,嶼下常見浪湧濺雪、甚為壯觀。據說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某日盟機轟炸臺灣,時霧罩大海,獨見雙嶼高聳,誤認為是日本軍艦之艦橋,遂大肆轟炸,因此嶼頂目前仍留有被炸崩燬的缺口痕跡。
從位於金山鄉磺港的「獅頭山公園」進入,沿著登山步道向海岬北端前行至海岸邊,就可以清楚望見孤懸於海中的燭台嶼,這裡建有一處觀景平台,並勒有「燭臺雙峙」石碑。獅頭山公園突出於海岸的金山岬上,是由原來的軍事海防要地轉型為賞景觀光勝地,戒嚴時期這裡為軍事管制區,一般民眾不得進入,不過也因而得以保存著自然原始的環境以及未遭到污染的海岸景觀。獅頭山公園因緊臨海蝕崖岬角,是觀賞燭台嶼與欣賞海景的最佳地點,無論遠眺或俯瞰,遼闊的視野下,金山海岸豐富的地形景觀、盡入眼簾。崖上巨岩峭壁、崢嶸奇突,公園內寧靜幽雅、綠樹成蔭,是一處聽濤賞景的休閒去處。由燭台雙峙沿步道最後可下到海岸的「金山海濱公園」,這是一處較少人至的海角樂園,可見獅頭山北面海崖有如一道屏風般矗立海岸,地形非常雄偉。不過這段步道要在奇岩怪石及海蝕平台間攀越穿行,因此必須特別小心,這裡的地景變化與岩礁生態非常豐富可觀,是一處非常優良的地質生態教室。
從位於金山鄉磺港的「獅頭山公園」進入,沿著登山步道向海岬北端前行至海岸邊,就可以清楚望見孤懸於海中的燭台嶼,這裡建有一處觀景平台,並勒有「燭臺雙峙」石碑。獅頭山公園突出於海岸的金山岬上,是由原來的軍事海防要地轉型為賞景觀光勝地,戒嚴時期這裡為軍事管制區,一般民眾不得進入,不過也因而得以保存著自然原始的環境以及未遭到污染的海岸景觀。獅頭山公園因緊臨海蝕崖岬角,是觀賞燭台嶼與欣賞海景的最佳地點,無論遠眺或俯瞰,遼闊的視野下,金山海岸豐富的地形景觀、盡入眼簾。崖上巨岩峭壁、崢嶸奇突,公園內寧靜幽雅、綠樹成蔭,是一處聽濤賞景的休閒去處。由燭台雙峙沿步道最後可下到海岸的「金山海濱公園」,這是一處較少人至的海角樂園,可見獅頭山北面海崖有如一道屏風般矗立海岸,地形非常雄偉。不過這段步道要在奇岩怪石及海蝕平台間攀越穿行,因此必須特別小心,這裡的地景變化與岩礁生態非常豐富可觀,是一處非常優良的地質生態教室。
「獅頭山公園」位於金山磺港漁港右側,建有休憩涼亭及戶外舞台,完善的公共設施,是舉辦團體活動及賞景休憩的好場所。
「獅頭山公園」本是管制森嚴的軍事禁區,自解嚴開放後,金山鄉公所規劃設立景觀公園,現在已是北海岸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
景觀公園四處設有觀景涼亭,靠近海岸邊的視野極佳,山頂受東北季風強勁吹襲,植物普遍呈現低矮稀疏的現象,儘背風位置生長較為茂盛。
北部東北季風一到,「獅頭山公園」有些闊葉樹葉不耐冬季溼冷的環境,紛紛乾枯葉落,只有等待來春再重新甦醒,發芽生長。
「獅頭山」海拔雖僅七十二公尺,但因濱臨金山海岸,同時擁有山海景致,但山頂基石掩沒在雜草堆中,沒有刻意尋找,不易發現。
「獅頭山」頂有一尊約三公尺高的彌勒像,從佛像的背後遠望出去,是一望無際的山海景象,令人身心舒暢,忍不住佇足觀賞。
據佛經記載,彌勒佛在天庭的壽命是四千歲(據稱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仟萬年),彌勒佛像面對大海,開懷的笑容、適意自然。
佇足山頂遠眺,海天茫茫、視野遼闊,鳥瞰金山漁港及遠處的野柳海灣,北海岸美麗的風光盡入眼底。
「獅頭山公園」視野十分遼闊,崖頂上設有觀景涼亭,在此不僅可一覽金山海蝕地貌,同時可展望海天美景。
「獅頭山」三面臨海,是欣賞北海岸海濱景致的最佳地點,公園內步道交錯、林木蒼鬱,環境顯得寧靜幽雅。
「獅頭山」就像是金山岬突出於北海岸的瞭望臺,有步道可下至位於磺溪出口的磺港漁港,清朝時代,漁港因為運輸硫磺而得名。
「燭臺雙嶼」屹立於金山岬前約五百公尺的海面上,是金山鄉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景致地標。
沿著登山步道向海岬北端前行至海岸邊,就可以清楚望見孤懸於海中的燭台嶼,這裡建有一處觀景平台,並勒碑銘「燭臺雙峙」。
「燭臺雙嶼」上有很多海蝕洞,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由於未受到人為干擾,故棲息著很多海鳥,是北臺灣不可多得的美麗勝景。
「獅頭山公園」位處海蝕岬角,崖上巨岩峭壁、崢嶸奇突,加以四周濱海植物茂密成長、景色宜人,是一處旅遊賞景的好去處。
「燭臺雙嶼」高約六十公尺,岩基相連,水面上分歧為雙嶼,像一對蠟燭台相對,清朝淡水廳志還將此列為「淡北八景」之一。
「林投」為台灣海岸邊最常見的植物,果實形似〈菠蘿〉(即鳳梨),故有「野菠蘿」之稱。
以前這裡是重要的海防軍事基地,因此岸邊碉堡到處可見,隨著戰爭型態的改變,現在這些軍事設施都已經功成身退、成為歷史。
碉堡砲孔正面對「燭臺雙嶼」,以前駐守在這裡的阿兵哥,每天面對著如此美景,不知是會看膩,還是另有所思?
「獅頭山」海崖有如一道屏風般矗立海岸,地形非常雄偉,山與海是地球表面最醒目的紋理,金山鄉同時擁有這兩項大自然的恩賜。
由燭台雙峙沿步道最後可下到海岸的「金山海濱公園」,這是一處較少人至的海角樂園。
「燭臺雙嶼」之形成乃因地盤上升,由隆起的礁岩經過長時間的海浪侵蝕,獨留下堅硬的部份孤立海中,形成典型的海蝕柱。
在旺盛的地殼運動、海蝕與風化等力量下,經過千百萬年所形成的海岸地質景觀,使這裡成為深具教育與遊憩功能的旅遊勝地。
北海岸的的另一觀賞重點在過境候鳥,因東北季風期關係,過境候鳥多將此視為南遷北回的中途站,因此冬天是金山賞鳥最佳時機。
豐富的海岸地形及多樣化的生態景觀,兼具遊憩和生態教育的價值,得天獨厚的環境,是無價的旅遊資產。
火山爆發形成的金山地區,經百萬年侵蝕風化、大自然彫琢而蛻變為現在的特殊地貌,在台灣海岸區分上稱為「金山火山海岸」。
據說二戰末期,盟機轟炸台灣,由於當時海面有霧,盟軍將雙嶼誤為軍艦煙囪和指揮塔而投下炸彈,岩頂至今留有被炸的痕跡。
「燭臺雙嶼」棲息著許多鳥類,每當夕陽西下、倦鳥歸巢,襯著天光水色、景色絕美。
浪花衝擊岸礁激起了千堆雪,觀照著千萬年來水與石、海與陸交織出的張力與變化,天然磅礡的景象,是攝影者最難忘懷的景觀。
「燭臺雙嶼」在地理上是因礁岩受到海水侵蝕而形成,在人文上則流傳著美麗的愛情故事、引人暇思,是北海岸的一處傳奇勝景。
金山岬是由厚層的砂岩組成,造就了美麗的海岸景觀,海蝕地形是此區特色,除了奇形怪狀的風化岩,還有縱橫交錯的海蝕平台。
「風化紋」是風化作用造成岩石中含鐵質礦物的氧化作用,形成氧化鐵的帶狀花紋。
標準的沈降海岸地形,岩石經過千萬年海濤和東北季風不斷的侵蝕、風化和搬運等作用之下,形成了各種渾然天成的奇岩怪石。
地質景觀是北海岸最重要的天然資源,獨特的海陸造山板塊擠壓運動所形成的地貌,值得專程前來細細品味這些山與海的戀痕。
黃褐色砂岩風化紋會突起於岩層表面,在景觀上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的彩繪大地,這是大自然的傑作。
幾百萬年前這裡的岩層便在海中堆積,經過造山運動後被擠出海面,再歷經長時間的風化及侵蝕,呈現今日遍佈奇岩怪石的風貌。
海浪日夜不停的淘刷海崖,久而久之,海崖逐漸崩退,形成和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岩台,這種地形就稱之為「海蝕平台」。
岩層不太堅硬的地方容易發育成寬廣的「海蝕平台」,因此,它的寬窄受海浪作用力的強度、原地形、岩性和地層構造的影響。
海蝕平台上常散布著一些由海蝕崖上崩落的岩塊,成了海浪用來侵蝕海岸的工具,這種地形在台灣北部海岸都屬常見。
「風化紋」是存在於岩石中的鐵質礦物,長期受水的侵入及溫度催化所進行的氧化作用,其所構成的線條之美,令人嘖嘖稱奇。
北台灣冬天東北季風一到,礁石上的藻類便大量長出,這時各種藻食魚類會近岸攝食,「藻餌磯釣」是台灣獨步全球的釣魚方法。
這裡的砂岩層是由層層的砂岩所構成,被地質學家稱為「大寮層」,由於岩石軟硬不同、結構不同,塑造後的外型更顯得奇異。
近年來由於漂流木藝術的推展,漸漸讓漂流木有著越來越多樣的面貌與深度,這些海岸邊的漂流木,也許很快會蛻變成藝術品。
「海蝕洞」是因為百萬年來海水沿著岩層節理侵蝕,漸漸的裂縫越來越大,最後形成了奇異的山洞。
「金山海濱公園」的風化紋地形、海蝕崖、海蝕凹壁、海蝕平台、陡峭的砂岩壁等,無一不是欣賞地質之美的最佳去處。
更多資訊:《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
Nikon D70 2008/01/0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