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篇:【 三峽老街 】

   「三峽鎮」是台北縣面積第二大的鄉鎮,因地處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三河匯流口沖積而成的平原上,故舊名「三角湧」。「三峽老街」指的是現今的民權街南段,早期的三峽是北台灣轉運茶葉、煤礦、樟腦、藍靛及染布的重鎮,因而形成當時二百多公尺長,盛極一時的繁華商業街區。但在清光緒二十一年簽訂馬關條約後,日軍登台遭到三角湧義軍抵抗,被殲滅日軍數百人,因而遭日軍焚街報復,三角湧街庄及祖師廟皆在此時付之一炬。到了日治中期,日本改採懷柔政策,加上煤礦與木材成為三峽新興產業,老街再度於廢墟中重建。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三峽產業的更迭,老街的繁榮不再,房屋一間間倒塌、破敗,住民逐漸搬離,老街也逐漸凋零,當地居民對老街的存廢態度兩極,經過多年努力協商整合,最後在行政院文建會推動規劃下,以原建築、原材質方式修復,並補強建築主體,把過去老街著名的拱型騎樓、原木建築完整保留,耗資三億、費時三年的三峽百年老街終於修復完成,整個復建工程保有最原汁原味的古街風貌,讓三峽地區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重現。現在走在三峽老街,就好像進入時光隧道,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令人油然而生思古情懷。

    整修後的「三峽老街」,仍保留著舊有紅磚拱廊騎樓及具有巴洛克風格的三拱牌樓立面,走在老街如同穿過時光隧道來到百年前的三峽,街道的一磚一瓦、門牌、甚至水溝蓋都訴說著過往的繁榮歷史,值得仔細欣賞。老街房屋幾乎清一色使用紅磚建造,並用紅磚砌出了圓形柱和方形柱以頂起拱形樑,造就出饒富韻味的閩式亭仔腳,相連不斷的拱廊、樑、柱、匾額、牌樓上的圖像都深具特色。由於老街上的商家在當年都是富有的人家,所以建築的形式和建材在當時都是一時之選,許多建材都是從外地進口,有些建築師甚至遠從英國請來。老街在不同造型的屋頂突出部份,通常中間部份較高,兩側較矮,傳統稱為「山牆」或「牌樓」,上面的裝飾紋路雕刻精巧、皆有寓意,題材包括有徽章綬帶、麒麟、虎豹獅象、魚鳥花卉及西洋幾何圖形等,美不勝收。現在的老街除了完整的保留建築外觀之外,透過地方人士的熱心投入,也讓老街開始有了染布、傳統手工藝等產業聚集,假日前來體驗三峽老街的歷史文化與風情,是一趟極有意義的知性之旅。


「三峽老街」為台灣少數完整且具歷史價值之傳統街區,在行政院文建會推動規劃下,以原建築、原材質方式修復,得以風華再現。


「三峽老街」復建工程完整保留了原來的古街風貌,現在走在三峽老街,恍如進入時光隧道。


老街建築具有十九世紀巴洛克風格,給人濃濃的古早味,街屋正面大都以紅磚為主要建材,房子內的牆壁則是以土埆堆砌而成。


巴洛克建築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產生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通常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


走在華麗與古樸的老街上,到處散發著懷舊的情懷,引領人們走向心靈與藝術的殿堂。


「三峽老街」的整修工作,力圖兼顧每一個細小環節,以古法打造出老街獨特的歷史風貌,連門牌也都經過設計,呈現出盎然古意。


老街在不同造型的屋頂突出部份,通常中間部份較高,兩側較矮,傳統稱為「山牆」或「牌樓」,山牆上的圖形裝飾皆有寓意。


一百多座各有風格的老街屋幾乎清一色使用紅磚建造,並用紅磚砌出圓形或方形柱以頂起拱形樑,造就出饒富韻味的閩式亭仔腳。


當年老街是一個結合產業與人文藝術建築的繁華地區,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令人油然而生思古情懷。


整建後的老街,讓三峽地區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重現,新生的老街,無論是拱廊、樑、柱、匾額或牌樓上的圖像,都深具特色。


今天的三峽因還保存著悠久的建物及歷史文化,而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老街歷經歲月滄桑,最適合具有懷舊風味的商店進駐。


「三峽老街」修復完成後,已褪去殘破的舊衣,宛如新生的蝴蝶,呈現出更多元的樣貌。


以紅磚、洗石子及華麗立面組合而成的巴洛克風格,雕琢華麗的紋飾,整體巍巍壯觀,每一部份都極為精美纖細、氣派典雅。


老街房屋正面皆飾有各種吉祥圖案,正中鑲有商店名稱,磚柱拱門式的走廊,二樓開方格窗戶,屋頂均為巴洛克式的華麗風格。


「藍染」是古老的傳統工藝,在三峽染布工業鼎盛時期,連當時的文武秀才,家中都是以染坊為業。


現在的三峽老街除了完整的保留建築外觀之外,也聚集了不少的民藝品店,展示許多古老的農具、傳統童玩、古董、家具等等。


這家陶藝品店內陳列許多精緻的手工藝品,為了支持當地的藝術家,老闆還特別在店內展示當地藝術家的一些陶藝創作品。


老街除房屋外觀整建外,原來水電管路都改採地下化,並在街區設置休憩座椅及垃圾桶等設施,使老街在改建後景觀煥然一新。


老街處處可見古蹟保留與現代生活共存的用心,街道的一磚一瓦、門牌、甚至水溝蓋都訴說著過往的繁榮歷史,值得仔細欣賞。


溯自清乾隆年間起,老街即與三峽的發展同步興替、帶動地方的繁榮,老街的興衰史不論是悲情或光耀,皆留下濃濃的古今情。


「三峽老街」的歷史,就是一部三峽的開拓史,想要探討三峽的興衰,就要從民權老街談起。


無論是建築形式還是工商業的崛起,當年的三峽都被的歲月的滄桑雕刻在這條老街上,留住這些建築,就是留住一段三峽的歷史。


三峽山區多產可製染料的植物「大菁」,又有清澈溪水可漂洗、溪畔可晾曬染布,緊鄰三峽河的民權老街也因此成為藍染工藝區。


除了建築本身具有悠久歷史,漫步在三峽老街,百年老店比比皆是,早期的柑仔店,販售的商品給人濃濃的古早味。


「三峽老街」在東西文明的洗禮中誕生,具有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特色,保護老街對研究發掘三峽歷史文化的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巴洛克建築山牆上的紋路雕刻精巧,題材包括有徽章綬帶、麒麟、虎豹獅象、魚鳥花卉及西洋幾何圖形等,造型繁複,富於變化。


「三峽」也曾是茶葉的重要集散地,傳統經營型態的茶莊,為三峽老街巡禮充滿了懷舊氣息。


「三峽老街」房子正面上的刻字都代表姓氏或行號,而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店號,和現在的商店招牌雜亂不堪的景象大不相同。


一般人對三峽的印象大都止於清水祖師廟,但就三峽的歷史與人文地位,老街才是首選之地。


「三峽」這個充滿人文藝術的古鎮,是古蹟愛好者眼中的寶地,連在飲食店品嚐傳統小吃,都可感受到濃郁的小鎮風情。


「三峽」是個充滿人文藝術的古鎮,老街建築獨有的特色,是小學生戶外寫生的最佳素材。


來這裡寫生,畫得如何不必太在意,能夠同時體驗到三峽的風光歲月,學到鑑賞古蹟的萬般風情,就是上了一堂成功的美術課。


隨著產業的轉移,老街的榮景由絢爛歸於平靜,但留下的舊建築及歷史人文資產,反映出三峽地區的文化脈動與歷史興替。


「三峽老街」居民對整建工程從原本的意願低落到接近全數參與支持,是歷經了多年的爭論、整合,才讓老街得以風華再現。


老街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訴說著昔日的繁華,前來體驗這裡的歷史文化與風情,是一趟極有意義的知性之旅。


Nikon D70 2008/01/06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