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篇:【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

    候鳥遷徙是大自然最神奇的現象之一,每年秋、冬時節,許多鳥類分別從中國大陸北方、西伯利亞、韓國及日本等地向南遷移,台灣的地理位置因剛好橫跨了熱帶與亞熱帶氣候,正是在高緯度地區繁殖鳥類於秋、冬季移棲時最理想的渡冬地。位在台北縣市交界、華江橋西側的「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因為擁有廣大的沙洲溼地,每年數以萬計的雁鴨科和鷸科鳥類,選擇此地作為度冬休養的地方,而成為北台灣獨特的生態景觀。雁鴨自然公園分五大區域管理,分別為水域、泥灘沙洲區、草澤植物區、淡水生態區及公園綠地,原來的範圍包括淡水河流域、大漢溪和新店溪交界,北起中興橋,南至華中橋,東以台北市為界,西至台北縣、市界線之間的水域。後來因為冬季候鳥的分佈區域有逐漸向上游移動的趨勢,1996年保育範圍增大,再將華江橋以南之區域劃入保護區內,範圍包括區內所有的草澤、泥灘及水域,是台北市一處以雁鴨科為主的季節性水鳥保護區,兼提供民眾賞鳥及自然教育遊憩活動的場所。

    時序入冬,又到了觀察雁鴨的季節,隨著東北季風逐漸增強,各種水鳥已從遙遠的北方南來台灣覓食或繁殖,等到春暖花開再回到北國故鄉。現在淡水河主、支流沿岸的濕地,從關渡、竹圍、中興橋、華江橋、華中橋,一直到永福橋,都有雁鴨的蹤跡。台北市政府在「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內廣設停車場、草坪綠地、賞鴨步道、低水護岸,以及人工的新生高灘地,提供市民一處觀察自然生態活動的場所。園區主要的賞鳥步道全長約六百公尺,沿途設有雁鴨解說看板,方便民眾觀賞及辨識雁鴨的種類,鄰近低水護岸外側保護區的草澤和泥沼水域,是最佳的自然觀察區域,此地設有六座觀鳥解說站,並於假日由「台北市野鳥學會」提供望遠鏡並派駐義工為民眾導覽解說。依該學會最近的觀察紀錄,公園內的鳥況以小水鴨數量最多,約達七千隻,民眾不妨於假日帶著望遠鏡、鳥類圖鑑,到此來看看這些來訪的美麗過客。想體驗一下蟲鳴鳥叫卻又不想翻山越嶺,「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絕對是最佳的首選之地。


台北縣、市交界華江橋下的「華江雁鴨自然公園」,擁有廣大的沼澤溼地,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雁鴨科鳥類,以此作為渡冬的棲地。


橫跨淡水河的「華江橋」,東側即為台北市環河南路與水源路,到此十分方便,為都市人感受自然、放鬆心情的最佳去處。


「雁鴨自然公園」內設有賞鴨步道、活動廣場、自行車道、賞鳥解說站等設施,是一處提供民眾賞鳥及自然教育遊憩活動的場所。


台灣地理位置橫跨了熱帶與亞熱帶氣候,是候鳥渡冬的重要棲地,每年秋冬季節,成千上萬的水鳥以此為重要的渡冬及補給站。


園區設有活動廣場,市府建設局、台北市野鳥學會與華江社區發展協會,每年均會在此共同舉辦「歡樂雁鴨季」活動。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範圍包括大部份台北縣、市之間的淡水河流域,是以雁鴨科為主的季節性水鳥保護區兼市民遊憩的綠地場所。


園區設有六座觀鳥解說站,低水護岸外側的草澤和泥沼水域,是最佳的自然觀察區域。


每年有上萬隻雁鴨在此渡冬,「台北市野鳥學會」周末假日均於河畔舉行觀賞雁鴨活動,湧入的人潮為蕭瑟的河域帶來暖意。


沼澤濕地向來是魚蝦貝類生長及孵育的場所,也因此成為秋、冬候鳥南遷到台灣,一直到春季北返故鄉時,重要的體力補給站。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主要的賞鴨步道全長約有六百公尺,步道旁到處設有雁鴨解說看板,方便民眾觀賞及辨識雁鴨的種類。


華江橋下河域一帶,由於主、支流交會及潮汐等因素,使得流速變緩,造成河流中大量泥沙淤積於此,因而形成廣大的沙洲濕地。


台灣位於太平洋的西岸、亞洲大陸外緣,是東亞候鳥南遷北返時的主要路徑,且冬季氣候溫和,所以成為寒帶候鳥的渡冬區。


由於泥灘地不適於人類或其他大型動物活動,因此外來干擾極少,加上食物豐富、天敵少,故吸引大批候鳥於此落腳歇息渡冬。


雁鴨一般可分為浮水鴨和潛水鴨兩大類,前者生活在沼澤地帶,覓食時僅將頸部鑽入水中啄食,後者大都出現於深水湖泊或海邊。


自然公園內的冬候鳥的數量驚人,每年十月以後,從西伯利亞往南渡冬的雁鴨陸續抵達,到十二月時,最高記錄可達萬隻以上。


時序入冬,從關渡、竹圍、中興橋、華江橋、華中橋,一直到永福橋等淡水河沿岸的濕地,都是野雁保護區,都有雁鴨的蹤跡。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的候鳥以雁鴨科鳥類佔大多數,在遷移過程中,擁有豐富食物來源的地方,就成為牠們渡冬的最佳去處。


對長途飛行的候鳥來說,遷徙過程中體力的保持非常重要,因此在冬季需要花費大部份時間在覓食上,以維持北返時的能量需求。


華江橋一帶由於潮汐及中上游河流帶來豐富的有機物質,使得許多甲殼魚類得以在此大量繁衍,因此成為候鳥最佳的渡冬補給站。


「淡水河」為台灣第三大河,發源自雪山山脈,流經台北、桃園、新竹三縣,並貫穿台北市區,流域面積超過二千七百多平方公里。


近年來由於台北都會區人口不斷擴張,過度都市化的結果,產生許多人為干擾,已嚴重影響河川環境與動植物的生態棲息。


每年秋、冬季節,水鳥從遙遠的北方南來台灣覓食或繁殖,等到春暖花開再回到北國故鄉。


準備一付望遠鏡,到郊外踏青順便觀察生活在周遭的鳥兒,賞鳥活動是親近大自然最簡單而又不費力的方式之一。


無論是過境或渡冬,攝取足夠食物以補充能量,是候鳥能否繼續維繫生命並得以長途遷徙返回繁殖地的重要因素。


「台北市野鳥學會」為一群關心野生鳥類及其棲地環境的人士所組成,致力於推展各類賞鳥活動,為台灣的鳥類保育工作開拓者。


「小水鴨」是台灣十大候鳥之一,善泳亦善飛行,築巢於地面草叢中,行群體生活,棲息於河口、沙洲、湖泊及內陸溪流地帶。


雁鴨自然公園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保育每年來此地過冬的雁鴨科鳥類,有水域、泥灘沙洲區、草澤植物區、淡水生態區及公園綠地。


「台北市野鳥學會」長期進行淡水河鳥類資源調查研究分析,並提供了雁鴨公園棲地改善及觀賞設施的興建與維護之具體經驗。


生態公園的設立,希望能保護此區域特有的生態景觀,並在不影響動植物棲息的考量下,提供民眾戶外教育與休閒遊憩的場所。


從1973年起迄今,「台北市野鳥學會」固定於每週假日舉辦賞鳥活動,由義工帶領參加民眾到郊區賞鳥,並為大家解說服務。


依野鳥學會最近的觀察紀錄,公園內的鳥況以小水鴨數量最多,其次是琵嘴鴨、尖尾鴨,各種不同的候鳥尋覓食物時各有領域。


生態公園設立的目的,是結合政府資源及民間保育力量,讓生活周邊的環境,成為教育及休憩的場所。


「華江橋」下一帶由排水渠道、草澤、水塘、泥灘地等各種不同棲地構成的濕地生態系,提供多樣化的生物生存空間。


園區內的鳥況以小水鴨數量最多,約達七千隻,民眾不妨於假日帶著望遠鏡、鳥類圖鑑,到此來看看這些來訪的美麗過客。


沼澤濕地中蘊含大量的有機物,有利於節肢、甲殼及魚類等繁殖,能提供鳥類穩定的食物來源,因此吸引大量候鳥前往覓食棲息。


「台北市野鳥學會」於假日均會在此派駐義工,除了提供望遠鏡,並為民眾導覽解說。


任何一點人為的活動都會對野生鳥類產生某種程度的衝擊,賞鳥時只可遠觀不可近看,更不可過度追逐或用不當方法誘鳥現身。


自然公園內分佈的植物多為蘆葦、茳茳鹹草、水燭等,提供野鳥足夠的隱蔽場所,故能吸引鷺科、翠鳥、雁鴨科等鳥類棲息於此。


候鳥的遷徙,能根據氣象條件如氣溫、降水、光照等要素的變化,來決定在居留地生活的時間長短、以及遷徙的時間。


東亞地區的候鳥,秋、冬季節時自大陸東北或西伯利亞等地區往南遷移,春季時,再回返北方繁殖地,如此年復一年、週而復始。


Nikon D70 2008/01/1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