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篇:【 和平島濱海公園 】

   「和平島」位於基隆市的北端,早期稱為大雞籠嶼或社寮島,原為凱達格蘭族的聚落之地,本來是一座孤立的海島,後來因修建和平橋才和基隆市相連。和平島濱海地區因長期受東北季風迎面吹襲及海蝕影響,造就許多特殊的地形景觀,有海蝕平台、豆腐岩、海蝕溝、燭台石、萬人堆、千疊敷、海蝕洞、蕈狀岩等,其中最奇特的景觀就屬「千疊敷」和「萬人堆」。因受到長年海潮沖刷平台上的砂岩,成為一塊塊四方形的岩石,景觀好像地上鋪了上千張的榻榻米,從日據時期就被稱為「千疊敷」。而萬人堆就是像蕈狀的岩石,從高處望下,就好像一顆顆的人頭排列在海邊,「萬人堆」之名由此而來。除了奇特的地形外,公園內露出地層的生物本體化石和生痕化石也是本區地質上的瑰寶,豐富特殊的地質景觀和海蝕地景,堪稱是一處大自然的地質教室。另外,本區在冬季因受東北季風吹襲,藻生植物如紫菜、髮菜、鹿角菜、筊白菜等生長非常茂盛,因此引來高經濟魚類如黑毛、白毛、象魚、粗皮鯛等藻食魚科在此迴游啃食岸邊海藻,而使此區成為冬季藻餌磯釣的熱門地點。

   「和平島濱海公園」的地質是中新世大約二千萬年前的大寮層,屬沉降海岸,由厚層塊狀砂岩及頁岩與粉砂質頁岩交疊組成,因受到常年氣候影響及海水的侵蝕,才形成獨特的海蝕景觀。島上有一處稱為「蕃字洞」的海蝕洞,為基隆市少數僅存的西荷時期遺蹟,洞內壁面原來刻有荷蘭文字,雖然因自然風化影響,多已模糊不清,但在基隆的文化歷史發展上仍佔有重要的地位。濱海公園內廣大的海蝕平台是冬季海菜的產地,時常有成群的村婦在此採集,形成海邊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而潮間帶地區有著豐富的藻類,小魚穿梭在海藻中尋找食物,只要捲起褲管就可以在這裡和魚兒、螃蟹玩捉迷藏遊戲,是親子戲水的最佳地區。園區內的海水游泳池在每年的六至九月開放,分兒童池和成人池,並設有完善的更衣、沐浴設施。和平島濱海公園儘量以最少的人工設施來減少對自然的破壞,以維繫自然生態的心來建設這美麗的自然寶藏,是北台灣遊憩攬勝及自然教學的一處優良地點。


「和平島濱海公園」以海蝕景觀聞名,附設的海水游泳池,是夏季民眾的戲水聖地,旗魚造型是入口處的標示地景。


濱海公園內廣大的海蝕平台是冬季海菜的產地,時常有成群的當地村婦會來此採集天然海菜,形成島上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由舊九孔養殖池改建而成的海水游泳池,以水道引進天然海水,在此游泳池常見魚兒在身旁一同悠遊,別有一番情趣。


「兒童戲水池」是親子玩樂的好地方,每年夏季六至九月開放,這裡因不會受到海浪的影響,所以在此戲水顯得特別安全。


和平島的地形經年受到東北季風的吹襲和海浪侵蝕,島上到處是風化岩石和海蝕地形,成為一處景緻天成的奇岩怪石景觀。


「和平島濱海公園」內露出的地層主要是兩千萬年前的大寮層中段砂岩,島內的海蝕地形,就是一處天然的地質博物館。


和平島上的海蝕地形多不勝數,海蝕平台上遍布著大小不一的奇岩怪石,除了具有觀光功能外,還有相當高的教學意義及價值。


因常年氣候影響及海水的侵蝕,形成獨特的海蝕景觀,自然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特點,使和平島公園具備優越的生態旅遊條件。


台灣的地理位於兩大板塊連接之處,形成的地質景觀和海蝕地景,處處是大自然的地質教室。


和平島全島原分為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三大部分,經過百年的長期堆積與人工建設,目前三島嶼已全部連為一體。


拜風化及海蝕作用所賜,單斜脊、豆腐岩、蕈狀石等,都是這裡可見的珍貴地形,宛若一座雕刻公園,可說是天然的地質教室。


因常年受海蝕風化而形成許多奇石,一顆顆人頭似的黃褐色岩石,像萬人鑽動般立在海蝕平台上,因此被稱為「萬人堆」。


看到這樣蔚為奇觀地質現象,希望大家能體會大自然之美,進而重視自然生態的保護,為我們下一代繼續保存大自然的純真原貌。


由於長期的風化侵蝕蝕,穿鑿崩塌、海濤沖擊,而形成各種造型的海蝕景觀,百態千姿、奇景處處,令人目不暇接。


地質演化分為內營力及外營力作用,這是主宰地表地貌的兩種力量,外營力之風化、侵蝕及沈積作用,一般就可在地表上觀察到。


自然風化形成的圓形凹槽,造型獨特有趣,顯出大自然雕琢的鬼斧神工,積水的時候剛好成為野鳥的澡盆。


在這些地形中,每個海蝕地形都有自己的特色,每種地形都是獨特的,因為地質的不同,海水侵蝕也出現了不同的景觀。


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才造就出這樣的地質景觀,人的力量與大自然相較是如此渺小,又怎能不以敬畏的心來看待大自然的變遷呢。


如果駐足停坐海濱岩石,各種造型的奇岩怪石可以讓人好好發揮想像力,同時聆聽海浪拍岸濤聲,這種自然體驗令人回味無窮。


這裡的海濱植物種類及數量不多,臨海岩區因海風經年激烈吹襲,植物生長不易,但在惡劣環境中仍展現堅強的生命力。


此區分佈的植物以匍匐狀,藤本及耐旱性草本植物為主,耐鹽性高的物種才能生存。


台灣北部基隆與東北角的地形景觀非常多元,有火山地形、海水侵蝕與造山運動的板塊擠壓形成的特殊景觀,是地質科學的瑰寶。


海蝕作用對海岸的陸地邊緣進行侵蝕,由於海水在運動的時候,本身的質量和速度都很大,所以產生的侵蝕力量是相當可觀的。


本區的環山步道是欣賞風景及觀察植物的路徑,在背風的西南側,這裡小喬木密集生長,沿著步道而上,可抵達最高點的觀景亭。


蕈狀的岩石若數量很多,從高處望下就好像一顆顆的人頭排列在海邊,「萬人堆」之名由此而來,遠遠看去,有種詭譎的氣氛。


由於砂、頁岩若在上覆岩層當中含鈣礦物較多的話,會凝聚成瘤狀的團塊,在蒼茫浩蕩之中,顯得神奇莫測,宛若到了外星球。


想一覽和平島的地質全貌,一定要走一趟環山步道,居高臨下的位置,俯視島上的地形地貌,景觀令人十分震撼。


和平島濱海地區在波浪海流的侵蝕下,陡峭險峻,千峰突兀、萬巖挺拔,由於它的奇特壯觀,對遊人有著強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基隆嶼」與和平島遙遙相望,環繞在台灣東北角區域的島嶼,其島嶼形成的主因大多為火山島,構成地質主要成份為安山岩。


位在和平島北面的山崖,因為岩石排列有序,如群臣朝貢皇帝景象,故名「皇帝殿」,後來這些岩石有些被軍事單位炸掉了頂部。


昔日基隆邑紳許迺蘭曾詠讚和平島日出時的美景:「旭日東昇彩鳳鳴,雲霧散漫曉風生,天開曙色瞳朦映,水國清光入畫明。」


和平島屬於砂岩地質,長時間受到氣候和海水的影響,造就了鬼斧神工的地質景觀,成為北部觀賞地質地貌的最佳地點之一。


園區唯一的休憩涼亭,和平島公園儘量以最少的人工設施來減少對自然的破壞,以維繫自然生態的心來建設這美麗的自然寶藏。


涼亭前方觀景平台居高臨下、視野極佳,是眺望各式奇岩怪石的好地方,也是體驗基隆八景之一「社寮銀瀾」的最佳地點。


海蝕平台為海蝕地形重要景觀之一,成因是海浪不停掏刷臨海的崖壁,海崖逐漸後退,形成一片與海平面幾乎相等高度的平坦地形。


海岸受波浪侵蝕而成的陡崖,稱之為「海蝕崖」,大多發生在岩石海岸,尤其是在波蝕強烈的島嶼、半島或岬角等陸地突出部份。


和平島位居基隆港的出入門戶,掌控港區船舶的進出,因此成為基隆要塞的重要構成部分,一直到今天始終是重要的軍事區域。


海蝕平台是台灣北部最具代表性的岩岸地形,形成海蝕平台地形景觀的每一個演進過程,我們皆可在東北角海濱沿線上看到。


公園內的海蝕溝清晰可見,海岸岩石受海水侵蝕,從「節理」面逐漸切割擴大,而形成一壕狀的凹糟,最後成為「海蝕溝」。


在海岸景觀區的岩壁上,有一基隆市少數僅存的西、荷時期遺跡「番字洞」,此洞相傳為荷蘭人被明鄭驅逐,最後退守的據點。


「番字洞」全長約二十公尺,可容納十多人,地形上是一個海蝕洞穴,受風浪影響,洞內終年潮濕,如果躲在裡面應該相當艱辛。


洞壁原來刻有荷蘭文字,「番字洞」因之得名,但因自然風化影響,多已模糊不清。


由於強烈的風化作用,這裡海蝕地貌景觀豐富多樣,擬物石景形象逼真,奇峰怪石、海霧浪濤,有險、奇、幽、靜的獨特風格。


本區在冬季因受東北季風吹襲,藻生植物如紫菜、髮菜、鹿角菜、筊白菜等生長非常茂盛,退潮時還可在此觀察潮間帶生物。


高經濟魚類如黑毛、白毛、象魚、粗皮鯛等藻食魚科在冬季大批迴游此地啃食岸邊海藻,而使此區成為「藻餌磯釣」的熱門地點。


海蝕平台低潮時裸露出來的面積相當廣闊,其形成的「潮間帶」,是觀察各式各樣濱海生物的優良地點。


中央這處高聳獨立的小峰,東北面向海,易遭由海面吹向陸地的風所侵蝕,故山形陡峭,山腳堆積被風化侵蝕掉落的岩石。


這處潮間帶有豐富的藻類,小魚穿梭在海藻中尋找食物,只要捲起褲管就可以在這裡玩水撈魚,安全性高,是親子戲水的最佳地區。


海水及海風侵蝕所形成的獨特海蝕地形及風化石,加上黃棕色的岩石顏色,與湛藍的海水與天空配合出一幅相當美麗的景觀。


「蕈狀石」外觀似蘑菇,球狀的頭部原來是互相連接的一個傾斜砂岩層,不同部位抗風化能力不同,才造成頭大頸細的地質景觀。


和平島地層大部分是塊狀砂岩、頁岩及粉砂岩互層,為海相地層,造型優美的燭台石,是最神奇獨特的海蝕奇景。


海潮經年累月侵蝕平台上的砂岩,成為一塊塊方形的岩石,好像地上鋪了上千張的榻榻米,日據時期被取名為「千疊敷」。


平鋪狀的千疊敷石塊初期並沒有被切穿,如果海水沿著這些脆弱的節理繼續往下切割,岩石就會形成明顯塊狀的「豆腐岩」。


整個東北角海岸除了寬廣的海洋之外,就是奇妙的地質現象,都是大自然經過長時間所遺留下來的痕跡,這也是地球生命的紀錄。


和平島公園是賞鳥的好景點,鳥類以海岸型為主,由於鳥類各有其生活棲地及覓食環境,這裡常年可見在岸邊的岩鷺及小白鷺。


Nikon D70 2008/01/17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