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篇:【 迪化街.年貨大街 】

    農曆新年,對於以農業起家的臺灣而言,有著不同於國曆元旦的意義;賀歲新春,帶來 的是無限的喜悅,爆竹響起,帶來的是新生的眾願;因此,無論是年前的除舊佈新、採買年貨、祭祀送神等各項傳統習俗,都有著我們對於新到來的一年,殷切的期盼。走進台北市「迪化街」,彷若走進臺北歷史的長廊,許多商家的建築樣貌都保有日治「大正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築,自清末一路演變至今,少有人不知道這裡是臺灣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的批發貨集散地,迪化街的確勾勒出了臺灣商業發達史的初貌,呈現出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風範。除了欣賞迪化街傳統建築之美外,還有搶辦年貨更是每年的重頭戲,應景的香腸臘肉、年菜零食,每到新年前夕,幾乎攤攤爆滿,如此意醞著濃濃的傳統氛圍,每個人緊緊依偎著,分享著過年喜悅的氣氛與團圓的溫暖。

    一向以辦年貨聞名全台、一般所熟知的台北市「迪化街」,其實指的台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就空間位置來看,迪化街是大稻埕(即今大同區)的一部份。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清咸豐六年(1851年)。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據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1970年代,配合「市區改正」,道路拓寬、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形成了今天的主要面貌。光復後迪化街持續作南北貨、中藥和布匹批發商集中地,至今仍是這三大行業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迪化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而且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一直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


農曆年春節已到,台北市「迪化街」應景的年貨已展開熱賣,年貨大街裡面南北百貨、各色食品應有盡有,包準大家滿載而歸。


「迪化街」是現今最能代表昔日大稻埕風貌的街道,這裡集中了南北貨、中藥及布帛的批發商,台灣許多富商巨賈都是由這裡發跡。


「迪化街」變成年貨大街後,過年時總是湧入大量的人潮購買年貨,寓意財源廣進的金元寶造型食品,是這時候最討喜的商品。


春節採辦年貨,傳統的南北乾貨又煥發出新的魅力,百年老店、風味自然,最貼近我們的春節。


「魚翅」為中國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是山珍海味中的一種,以鯊魚的鰭製成,通常煮成魚翅羹,但近年來有生態保護上的爭議。


「迪化街」店屋都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則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灣商街的典型。


「迪化街」除了是臺北最古老街道外,也於每年農曆春節前夕,擴展成規模盛大的臺北年貨大街。


在台北市政府大力推動年貨大街後,「迪化街」昔日的盛況又再度出現,歲末時,這裡的人潮更是擠得水洩不通,非常熱鬧。


每逢年節,很多人必定走訪「迪化街」,是年貨大街的忠實支持者,買最多的應景食品大都是花生、魷魚絲、糖果等各類零嘴。


「迪化街」是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老街,從清朝時期便以活躍的商業活動馳名,消費者可以在這裡一次買足各種年節所需。


人離不開糧食,精米細麵吃刁了胃口的現代人,現在都把目光改投向了五榖雜糧,它們比精製的米麵更有營養。


在歲末時「迪化街」總是吸引許多民眾前來採購,來自全省各地的南北貨,如瓜子、蜜餞、香菇、烏魚子、鮑魚等,這裡應有盡有。


農曆新年為華人最重要的節日,這些零碎的糖果餅乾雖然身價平常,卻是這個節日家家必備的食品。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過年的應景食物,象徵財富的金元寶、銅錢造型糖果,讓人有種擁有財富的幸福感。


「迪化街」是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才改用的路名,以新疆省會「迪化」來作為這條昔日大稻埕著名街道的名稱,完全失去原味。


「迪化街」的南北貨珍品如香菇、魚翅、干貝、烏魚子等,上等品質加上精緻高貴的禮盒包裝,讓您送禮體面、誠意珍貴。


「迪化街」的商業特色自古即是布匹、南北貨及中藥材的批發地,珍貴的中藥材、鮑魚罐頭、各式各樣的禮盒等等,貨色齊全。


自清末一路演變至今,少有人不知道這裡是臺灣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的批發集散地,迪化街的確勾勒出臺灣商業發展的初貌。


海鮮、乾貨、腌臘製品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到這裡來採購年貨,體驗一下傳統節日的氣息。


農曆春節進入倒數計時,迪化商圈是購買南北貨首選,滿滿的人氣好不熱鬧,不僅可以試吃,還可體驗人潮洶湧的年節氣氛。


「迪化街」最熱門的攤位是位於民生西路、歸綏街與城隍廟一帶,年貨大街期間攤位大家搶著卡位,租金也達平日行情的十倍。


「烏魚子」是台灣很著名的特產,金黃色的烏魚子風味獨特、吃後齒頰留香,每年冬季是烏魚子盛產期,也是過年熱門黃金商品。


春節的飲食習俗除追求色香味俱全以便犒賞自己及家人,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並討個好兆頭。


據統計,台北市「迪化街」商圈共有一百多家的紡織公司、三百多家布行、二百多家中藥材鋪,年產值則超過三十億美金。


「迪化街」有商業特色結合古樸的歷史原貌,因此這條「老街」得以重展當年風華。


選購「烏魚子」時,可拿烏魚子對著燈泡照射,如呈暗紅色、通體透明無雜質者越新鮮,如顏色呈暗黑色,則表示不夠新鮮。


「迪化街」到了日據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


「迪化街」是全臺灣最大的南北貨批發市場,至今仍保有傳統的經營型態,各式的食品乾貨及中藥行大多集中在這裡。


到這裡有看又有商家大方提供試吃,心靈和肚子都能同時飽足,台北市還有什麼地方像「迪化街」一樣,意醞著濃濃的傳統氛圍?


除了應節的食品外,採購年貨的人潮把「迪化街」擠的水洩不通,充分顯露出中國式的年味,讓人感受到這個節日的隆重味道。


「迪化街」有傳統商業特色,琳瑯滿目的年貨,及堆得像小山丘一樣高的花生、瓜子、牛肉乾,光是在此試吃就快要吃到飽了。


「迪化街」內貨色相當齊全,春節前一星期買氣最旺,銷售大宗為糖果、香菇、干貝、瓜子等,尤其魚翅、鮑魚都是大盤價促銷。


不同的蝦製成不同的乾蝦米,這裡的隻隻肥大鮮美,是上等蝦烘乾而成,但仍必須仔細挑選,才能確保食品的健康與美味。


各式各樣的春節禮盒鋪貨搶市,包括傳統南北貨、養生食品等一應俱全,大舉搶攻春節送禮旺季。


走一趟「迪化街」,就像穿過時光隧道般,可以生動而深的體會老台北發展的痕跡,是非常奇特而難得的經驗。


「迪化街」的商家都是老字號的,品質絕對有一定程度的保證,所以來這裡辦年貨選擇多多,買得也安心。


「香菇」以埔里出產的最好,菇體厚度可達三公分,菇內壁顏色越鮮黃越新鮮、菇冠呈暗黑色、菇體外觀稍有捲曲形如鈕扣者為佳。


走進「迪化街」彷若走進歷史的長廊,許多商家樣貌都保有日治「大正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築。


連郵局也趕上這一波熱潮,在現場提供免費紙箱,並現場辦理郵寄服務,方便採購民眾可以及時寄送遠方的親友。


琳瑯滿目的春聯吊飾洋溢著濃濃的年節氣氛,迪化街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一直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


迪化街最有名的「霞海城隍廟」,霞海城隍原係福建泉州同安下店鄉五鄉莊居民鎮守之神,清道光年間奉靈來臺。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廟宇格局雖小,但香火鼎盛,在日據時期和雲林縣「北港朝天宮」的祭典是臺灣南北兩地最大的迎神賽會。


廟內偏殿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即當年自艋舺護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襲死難者,「霞海城隍」也是迪化商家最敬重的守護神。


除了南北貨之外,「迪化街」不同時代的建築亦是一大特色,可分為清代、民初及日治三種不同年代風格。


這是著名的台灣民謠「望春風」作詞人「李臨秋」位於迪化街附近的故居,獨留的老舊紅磚房,只留下一代才子餘音繚繞的滄桑。


這一排舊屋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舖,「千秋街」是臺北市最早的洋樓街,因它而誕生了大稻埕。


這間豪宅為辜振甫的父親辜顯榮於1910年所興建,由於辜家經營鹽業,這棟大宅因此被稱為「鹽館」,現在則是「榮星幼稚園」。


在「迪化街」一帶的巷弄內,仍還可以見到早期遺留下來的古老建物,磚石土塊,充滿了古樸的氣息。


台北艋舺早其期發生漳泉移民之間的械鬥事件,泉州同安和漳州人被泉州三邑人所驅趕,才至「大稻埕」建起毗鄰店屋,形成街市。


淡水河五號水門的「大稻埕碼頭」舊址,早期大稻埕興盛的命脈「船舶」,可由此直接出海駛至唐山,甚至可遠達歐美。

Nikon D70 2008/02/04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