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篇:【 保安宮.歌仔戲匯演 】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哈密街,創建於1742年,為內政部核定的國家二級古蹟,主祀的『保生大帝』是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保生大帝為北宋時期閩南人,本名「吳夲」,醫名頗盛,逝世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福建泉州白礁建廟奉祀,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1742年,移居台北大龍峒地區的漢人因普生瘴癘,因此由白礁鄉慈濟宮分靈保生大帝香火來台灣,其目的是希望該醫神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龍峒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廟中除了主祀保生大帝,還副祀釋迦牟尼、神農大帝、關聖帝君、孔夫子等,與台灣許多廟宇相同,都是揉合儒、釋、佛的道教廟宇。「保安宮」歷經幾度改建後,發展成目前三殿三進式的大廟,1995年,保安宮耗費將近兩億元再度整修廟宇,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典範,而這些努力,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肯定。
大龍峒「保安宮」自1994年開辦的『保生文化祭』,堪稱北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廟會活動,為了讓廟口文化與歌仔戲藝術結合,重現廟口的戲曲活力,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保安宮〉共同舉辦的『全民尬歌仔戲─2008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大匯演』,自三月到六月一連演出四個月,七、八月暑休過後,再連演四個月,總計將演出七十九場外台歌仔戲,真是好戲連連。台灣傳統戲曲與廟口文化密不可分,除了「閩人好戲」的性格使然,酬神、娛人是廟口戲最原始的結構性根柢,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匯演希望藉由長期的、持續性的演出,燃起民眾對歌仔戲的熱情,展現歌仔戲充滿草根、靈活、親和力的魅力特質,除了擴大觀眾群,鼓舞演出團隊士氣,也期望提昇歌仔戲的觀光熱潮,讓歌仔戲藝術成為台灣在地文化的絕佳代言意象。台灣各地每年皆有許多民俗廟會及文化祭典,各富特色與規模,並能吸引大量的社會參與及關注,傳統戲曲的發展如能結合廟宇資源,讓演出回歸民間,對於戲曲長期發展是有很正面意義的。
大龍峒「保安宮」自1994年開辦的『保生文化祭』,堪稱北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廟會活動,為了讓廟口文化與歌仔戲藝術結合,重現廟口的戲曲活力,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保安宮〉共同舉辦的『全民尬歌仔戲─2008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大匯演』,自三月到六月一連演出四個月,七、八月暑休過後,再連演四個月,總計將演出七十九場外台歌仔戲,真是好戲連連。台灣傳統戲曲與廟口文化密不可分,除了「閩人好戲」的性格使然,酬神、娛人是廟口戲最原始的結構性根柢,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匯演希望藉由長期的、持續性的演出,燃起民眾對歌仔戲的熱情,展現歌仔戲充滿草根、靈活、親和力的魅力特質,除了擴大觀眾群,鼓舞演出團隊士氣,也期望提昇歌仔戲的觀光熱潮,讓歌仔戲藝術成為台灣在地文化的絕佳代言意象。台灣各地每年皆有許多民俗廟會及文化祭典,各富特色與規模,並能吸引大量的社會參與及關注,傳統戲曲的發展如能結合廟宇資源,讓演出回歸民間,對於戲曲長期發展是有很正面意義的。
大龍峒「保安宮」座北朝南,前殿有五開間,左右兩旁龍虎門各佔三開間,使正面寬達十一開間,形成神格中帝后級的寺廟。
前殿又稱「三川殿」,牆面為石雕,係十九世紀初作品,中門有1804年所建蟠龍八角檐柱一對,是保安宮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
「三川殿」樑身壯碩、雕飾精美、瓜筒飽滿,壽樑上的看架斗棋多用螭虎拱,並飾以八仙人物雕作,兼有支承屋頂與裝飾的作用。
重檐歇山屋頂的「正殿」,四周環以方柱與八角柱相間的檐廊,正面安蟠龍柱兩對,格局恢宏,是清末三殿式大廟的標準典型。
「正殿」重簷間有日治時期留下的精彩剪黏作品,採左右對場,作品以彩色瓷片拼貼製作,至今依然完整如新,為全台僅見。
「保安宮」是內政部指定的二級古蹟,不論是在建築格局、裝飾藝術上,都稱得上是台灣代表性的寺廟及古蹟建築。
「保安宮」歷次整建過程中,匠師施展鬼斧神工,手藝各有千秋,不但將建築藝術發揮到極致,也奠定了保安宮後來的面貌。
「正殿」兩旁壁畫為台南名匠〈潘麗水〉之作品,構圖嚴謹,用色華麗又不失典雅,具有老練流暢的筆觸,可視為潘氏重要代表作。
「後殿」面寬十一開間,中央供奉神農大帝,左側祀孔子,右側祀關聖帝君,殿前的花鳥柱為日治大正八年由陳姓族人所捐建。
大龍峒「保安宮」歷經大時代的浪潮,古蹟不但沒有被淹沒,反而愈發亮麗、更加出色。
「保安宮」1917重修時的木匠師由〈陳應彬〉與大稻埕〈郭塔〉對場興修,左右雕刻因此互異,保安宮遂成為台灣著名的對場寺廟。
由於都市現代化,「保安宮」前的哈密街道路拓寬,廟前另立有山門,而原來的寺前埕現已另闢庭園〈鄰聖苑〉及酬神戲台。
「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戲劇,發源於宜蘭,約產生於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在台灣廟口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娛樂性角色。
「保安宮‧歌仔戲匯演」活動,希望重現廟口歌仔戲演出的繁盛風華,舞台上是由「蘭陽戲劇團」正在演出的〈貍貓換太子〉。
「蘭陽戲劇團」是由宜蘭縣政府所成立,是國內唯一具公立屬性的歌仔戲劇團,展現出精緻、本土及親切的表演藝術風貌。
在農業社會,廟埕一向是村里居民的活動中心,廟會臨時搭台的「外台歌仔戲」,具有草根、靈活、親和力,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
今年的「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匯演」第一季匯演,以「古冊戲」為主題,經過公開甄選的過程,總計入選全台十八個優秀劇團。
「歌仔戲」曾經全面深入台灣民眾的生活,反映出台灣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具有無比的生命力。
「歌仔戲」起源於台灣宜蘭地區,曲調採自歌謠小調,極受台灣百姓歡迎,1925年傳入福建廈門,自此流行於閩南及東南亞華人地區。
「外台歌仔戲」大多在廟埕搭台演出,屬於開放式劇場,觀眾和舞台上的演出者互動關係十分直接,觀眾隨時可自由進出其間。
歌仔戲劇中的「苦旦」都是受了很多苦難及折磨的傳統女性,賢淑、舉止端莊、有大家風範是苦旦的特徵。
這次「歌仔戲匯演」活動的劇目,大多是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或傳說,演出的有精銳的職業劇團,也有校園型、社區型的團隊。
「歌仔戲匯演」不僅延續式微的傳統,更賦予傳統新風貌,提昇歌仔戲的觀光熱潮,讓歌仔戲藝術成為台灣在地文化的絕佳代言意象。
「歌仔戲」曾經歷了一段輝煌的時期,鼎盛時全台登記有案的就有四百餘團,但後來被新興的電影工業及歌舞圖打敗而失去了舞台。
近年來有許多的文化人及劇場工作者熱心投入,加以改進及發揚,使「歌仔戲」又獲得新的活力,登上現代劇場和國際舞台。
「歌仔戲」走過了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分擔著台灣人的歡笑與悲傷,在重視傳統藝術的呼聲之下,土生土長的歌仔戲已逐漸受到矚目。
「歌仔戲匯演」活動,將民間酬神演出,轉化成結合宗教與藝術的文化活動,重現廟口戲曲活力,使歌仔戲有更活躍的生命和遠景。
「全民尬歌仔戲」一整年的演出幾乎網羅了全台灣各地的歌仔戲劇團,期望藉此提昇職業劇團成長進步,也鼓勵業餘團隊成長。
對於「歌仔戲」生態而言,增加了演出機會,也就增加了與觀眾接觸的機會,也就更能加強劇團的演技、演出的型式與內容。
「保安宮歌仔戲匯演」活動,希望能透過公部門和民間的合作、歌仔戲團的努力及觀眾的支持與鼓勵,促進歌仔戲生態的蓬勃發展。
更多資訊:《 大龍峒保安宮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Nikon D70 2008/04/10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