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篇:【 台北府城.北門 】
台北府城「北門」位於台北市火車站附近,原名「承恩門」,建於1884年,為台北市唯一保持原貌留存至今的古城門。「北門」是早期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孔道,門高二層,城樓自簷口以下以厚實磚牆將四面封住,外粉石灰並塗朱漆,前後各闢三個小開口,居中為圓洞,兩旁為矩形,外觀予人厚實嚴肅之感,也是一座利於防衛的堅固堡壘。城門臺座的石材採用的是大直及內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經交錯堆砌而成,城門中央開圓拱形孔洞,外拱比內拱小,兩拱中間為方形,供城門扇開啟用,門用鉚釘鐵皮保護,厚重而堅實。圓拱門洞上方有「承恩門」橫額,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北門在初建時也設有外廓,俗稱「甕城」,約呈矩形,廓外門上有橫題『巖疆鎖鑰』的石匾,日治時期被拆除做為總督官邸涼亭下的基石,現已移回北門前方空地供人參觀。
台北府城「北門」是今天台北碩果僅存的清末城池遺蹟,在台北市發展史上有特殊之意義,但過去北門不但未受到應有的維護,還經常被用來作為國家慶典或政治宣傳時搭建牌樓或油漆標語的場所,後來更被興建的高架道路所包圍,嚴重影響古蹟景觀,所幸整體原貌未受太大破壞。隨著國內古蹟保護意識之提昇,1983年北門被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一級古蹟,才由相關權責單位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予以妥善維護及保存。台北府城「北門」在台灣史上,是台北設府的見證,具有政治上、墾拓上、國防上的內涵與意義,對於台北市而言,它所代表的是建城的一個最早記憶所在,對於一座以飛快速度發展的城市而言,正因為有了太多的改變,這個歷盡滄桑而仍能維持原有面貌的古城門,成了一個源頭與記憶的起始,更是值得珍惜與向後世子孫述說的建築物古蹟。
台北府城「北門」是今天台北碩果僅存的清末城池遺蹟,在台北市發展史上有特殊之意義,但過去北門不但未受到應有的維護,還經常被用來作為國家慶典或政治宣傳時搭建牌樓或油漆標語的場所,後來更被興建的高架道路所包圍,嚴重影響古蹟景觀,所幸整體原貌未受太大破壞。隨著國內古蹟保護意識之提昇,1983年北門被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一級古蹟,才由相關權責單位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予以妥善維護及保存。台北府城「北門」在台灣史上,是台北設府的見證,具有政治上、墾拓上、國防上的內涵與意義,對於台北市而言,它所代表的是建城的一個最早記憶所在,對於一座以飛快速度發展的城市而言,正因為有了太多的改變,這個歷盡滄桑而仍能維持原有面貌的古城門,成了一個源頭與記憶的起始,更是值得珍惜與向後世子孫述說的建築物古蹟。
「台北府城」於1884年正式落成於艋舺與大稻埕兩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城門之一,也可以說是台北府城的正門。
日治時期因實施都市計劃,台北府城城牆被拆除,而城門樓被保留在圓環之中。
「北門」城樓四面以厚實磚牆封住,外粉石灰並塗朱漆,中間為圓洞通道,外觀予人厚實嚴肅之感,也是一座利於防衛的堅固堡壘。
「北門」在台灣史上,是台北設府的見證,具有政治上、墾拓上、國防上的內涵與意義。
「北門」台座為防禦火器的考量,係採用大直及內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交錯堆砌而成,但屋架仍為傳統式木架構,雕飾簡潔大方。
「北門」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題〈承恩門〉三字,有朝向北極星或承受皇恩的寓意。
「承恩門」城額以石雕成,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邊框雕蓮花卷草及花瓶,有平安祥和之象徵。
原北門城牆外廓題有「巖疆鎖鑰」的石匾,在日治時期被拆除做為總督官邸涼亭下的基石,現已移回北門前方空地供人參觀。
闢建北門城牆基座的安山岩主要來自大直及內湖山區,當時從基隆河船運到艋舺上岸,寫下台北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共工程。
以前「北門」未受到應有的維護,後來更被興建的高架道路所包圍,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嚴重影響古蹟景觀。
「北門」建築設計為封火構造,亦即內部雖有木頭樑柱,但外觀街以厚實磚石牆封閉,具有防火功能,可說是古代的一種防火建築。
「北門」城樓外壁以紅磚砌成,並和石砌台座連為一體,以加強結構,城門中央開圓拱形通道,兩拱中為方形,以供城門開啟之用。
城門中央圓拱形孔洞,外拱比內拱小,兩拱中間為方形,供城門扇開啟用,門用鉚釘鐵皮保護,厚重而堅實。
「北門」門洞以石材用丁順分層錯砌而成,拱券正面石寬三十六公分,正面半圓拱弧直徑三公尺七○,拱頂至現有地面高四公尺。
「北門」至今保存的兩片厚重木城門,外表鑲以鐵皮,以防火攻,看起來有如穿了戰袍與盔甲。
「北門」外觀雄偉,乃一封閉式碉堡,清未為了防禦火器,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異常堅固。
「北門」屋頂採用歇山單簷,主脊採用「燕尾」,角脊採用「草尾」,屋脊及屋簷均有和緩曲線,外觀流露出一絲飄逸昂揚的韻味。
「北門」城樓與眾不同,作成封閉的碉堡式,顯係因應近代火砲武器之產物,城樓上僅留二方一圓三個小窗,作為窺敵之用。
「台北城」為台灣唯一全部用優良的石條所建,可稱之為石城,日治時期城牆被拆除,石條大多移為道路水溝及公共建設基礎之用。
北門城牆邊的「水準點」,水準測量主要顯示各測點之海拔高度,並依此原點設置一系列的測量點,此各測點即為水準點。
「北門」代表的是台北建城的一個最早記憶所在,這個歷盡滄桑而仍能維持原有面貌的古城門,成了一個源頭與記憶的起始。
台北捷運輸工時,出土了大量台北城牆的石條,共有九層,多達九百多條,現在火車站前捷運地下街櫥窗的位置即是出土之處。
按照文獻記載台北府城的規模,可以推測當時所使用的石材數量,以每根石條三平方公尺計算,總共大約要採集三十萬根石條。
台北捷運輸工時也挖出為數上百根的木樁,深入地面以下約七公尺,已觸及硬土層,這些木樁是建城時作為地底基礎加強構造之用。
捷運工程出土的遺物也有一些清代以來流行的青花磁器碎片,多屬常見的碗、杯及花瓶等容器。
在城牆遺址地表下十六公尺處也挖到大量的牡蠣殼,這些是台北盆地還是台北湖的時代所遺留下來的,為台北盆地地質變動的證據。
最早台北城的規模周徑有一千五百零六丈,城壁中央由土砂填實,外側用石材堆砌,城樓採封閉形式,宛如一座堅固的堡壘。
以縮尺三十分之一的紫檀木質模型呈現北門城樓之內部構造,復原外廓及部分城牆,使人對百年前台北府城的城樓設計一目瞭然。
「北門」屋架為中國傳統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為嚴肅的城門增添柔和的色彩。
「北門」是今天台北碩果僅存的清末城池遺蹟,在台北市發展史上有特殊之意義,更是值得珍惜與向後世子孫述說的建築物古蹟。
Nikon D70 2008/04/2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