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篇:【 關渡自然保留區 】
「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台北市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流處,行政區屬於台北市北投區的「關渡」里,為一典型的河口濕地。關渡早期在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口中稱為「Kantou」,這裡的景觀在過去的三百多年來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光緒年間經開墾成為農耕地,到了1968年時,政府為了防範水患而修建關渡堤坊,至此堤坊外的農地逐漸廢耕,加上淡水河出海口附近的河道整治、台北盆地地層下陷逐漸嚴重、淡水河抽砂、颱風來襲時的海水倒灌等諸多因素,導致本區成為一片沼澤地。現在的關渡地區由基隆河畔的堤防分隔為南北兩區,由於鄰近淡水河口,處於明顯的感潮河段,每天隨著潮來潮去,水位及鹽度的變化極大,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每年候鳥遷移季節時,常會吸引大批的候鳥於此停棲或渡冬,為台灣北部地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為了維護本區豐富的鳥類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986年公告設立「關渡自然保留區」,委由台北市政府建設局經營管理,接著2001年台北市政府在此設立「關渡自然公園」,期盼能使更多人瞭解濕地生態之美。
關渡地區的棲地環境十分複雜,大片濕地因而孕育多樣化生物,由於環境的異質性較高,鳥類資源之歧異度、豐富度均高於淡水河口其他濕地,本區域之鳥類記錄一度多達二百三十餘種,為國際知名的候鳥遷移重站。「關渡自然保留區」和「關渡自然公園」在台灣的保育風潮中扮演著催生的角色,關渡是許多人賞鳥的聖地,而賞鳥人可說是台灣保育界的先知,台北鳥會每年在此地所舉辦的國際賞鳥博覽會,每一次都能喚醒國人注意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近年來因為捷運的通車,交通便利,再加上經過政府良好規劃,利用關渡堤岸設立了行人步道及腳踏車道,更因此成為頗具名氣的旅遊休閒景點,可謂為都市人尋求綠意的一扇窗口。除有豐富的生態景觀外,關渡地區亦有豐厚的人文歷史紀錄,西元1863年,英國學者「史溫侯」便在此記下第一筆賞鳥資料,而位於知行路上的「關渡宮」,為台灣北部年代最悠久的廟宇之一,幾百年歷史的累積,亦值得細細品味和追尋。
關渡地區的棲地環境十分複雜,大片濕地因而孕育多樣化生物,由於環境的異質性較高,鳥類資源之歧異度、豐富度均高於淡水河口其他濕地,本區域之鳥類記錄一度多達二百三十餘種,為國際知名的候鳥遷移重站。「關渡自然保留區」和「關渡自然公園」在台灣的保育風潮中扮演著催生的角色,關渡是許多人賞鳥的聖地,而賞鳥人可說是台灣保育界的先知,台北鳥會每年在此地所舉辦的國際賞鳥博覽會,每一次都能喚醒國人注意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近年來因為捷運的通車,交通便利,再加上經過政府良好規劃,利用關渡堤岸設立了行人步道及腳踏車道,更因此成為頗具名氣的旅遊休閒景點,可謂為都市人尋求綠意的一扇窗口。除有豐富的生態景觀外,關渡地區亦有豐厚的人文歷史紀錄,西元1863年,英國學者「史溫侯」便在此記下第一筆賞鳥資料,而位於知行路上的「關渡宮」,為台灣北部年代最悠久的廟宇之一,幾百年歷史的累積,亦值得細細品味和追尋。
關渡平原為漢人最早種植稻米的區域之一,加上早年河運發達,祀奉媽祖的「關渡宮」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為台灣三大媽祖廟之一。
「關渡宮」以石牆為面,兩側護欄都是用類似的石面浮雕,雕工細膩,殿前的石柱也都刻了蟠龍,加上石獅與壁雕,更為壯觀。
關渡宮有一個約八十公尺長的「古佛洞」,入口處有鎮洞寶臼,一年四季慕名而至上香祀褔的香客、遊客絡驛不絕。
古佛洞兩側牆面有各種佛教璧畫及「二十八天王」雕像,二十八天王即所謂的天龍八部,為觀世音菩薩的護法。
「關渡宮」為北台灣年代最悠久的廟宇之一,堅定的信仰、悠遠的歷史,幾百年歷史的累積,值得細細品味和追尋。
古佛洞盡頭供奉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現在已經是佛教各教系所共尊,她的千手千眼代表的是普渡眾生的意思。
古佛洞的出口處可以居高臨下欣賞河口風光,停車場旁的河濱公園更是賞鳥散步的好去處,偶有水鳥飛過,顯得愜意悠閒。
關渡自然保護區結合週邊的關渡宮、腳踏車道與捷運系統,而成為一兼具生態、史蹟、休閒、教育的多元地區。
關渡宮前的中港河口小碼頭,低潮時停滿了小舢舨,當地漁夫在滿潮時,駕船到淡水河和基隆河交會的地方捕捉魚蝦等小型漁獲。
「關渡生態賞鳥腳踏車道」由貴子坑至關渡宮約十公里,可再接關渡大橋與北縣腳踏車路網連結,繼續踏騎至淡水、八里腳踏車道。
無法自行攜帶單車的遊人,以關渡宮為起點較方便,一則靠近捷運站,再者可於該處租到腳踏車或雙人協力車。
自然保護區讓人得以在很短的距離內隔絕塵囂嘈雜,單車踩踏其間,尤其能夠體會早年農村氛圍的素僕簡單、踏實自在。
走在堤防上,可以居高臨下觀察紅樹林生態及泥灘地上的招潮蟹、彈塗魚,這裡也是當地居民所喜愛的散步場所。
堤防南面環境極適合水筆仔生長,造成水筆仔數量急速擴張,已完全取代蘆葦和茳茳鹹草,形成今日約達三十多公頃之紅樹林景觀。
「水筆仔」是台灣四種紅樹林植物中的一種,生長在河口或泥質潮間帶中,有著奇特的胎生苗現象。
這是一處認識自然的絕佳場所,漫步在自然保留區內的堤防上,無論是觀察鳥類、螃蟹或是水筆仔,一定會有許多的收穫。
本區由於鄰近淡水河口,處於明顯的感潮河段,每天隨著潮來潮去,水位及鹽度的變化極大,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
泥灘地上的彈塗魚與招潮蟹是本區最易見到的動物之一,而沼澤中的魚類與泥地裡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則是水鳥的重要食物來源。
關渡自然保留區由基隆河畔的堤防分隔為南北兩區,並利用堤岸設立行人步道及腳踏車道,成為台北市頗具名氣的旅遊休閒景點。
「關渡馬場」位於保護區內,經常有騎士沿著堤岸蹓馬,為這裡的景致增添一道不同的風情。
這個面積相當廣闊的沼澤區,除了候鳥季節有雁鴨科鳥類棲息外,平常也有巢鼠、黃鼠狼之類喜歡在沼澤溼地活動的哺乳類動物。
堤防北面的沼澤區現在主要植物為茳茳鹹草和蘆葦所組成,加上大面積的泥質灘地,這些景觀的組合,成為良好的候鳥棲息場所。
本區鳥類資源豐富,多達二百三十餘種,冬季以候鳥居多,其中又以水鳥為主,在春、秋兩季,則成為遷移性鳥類的過境棲地。
「關渡自然公園」的開館是台灣自然保育的另一個里程碑,每年在此所舉辦的國際賞鳥博覽會,每次都能喚醒國人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穿越關渡平原的腳踏車道,是全線非封閉性的路徑,河風微微、鳥鳴吱吱,關渡自然保護區生機盎然中,獨有浪漫閒適的野趣滿點。
「星天牛」是台灣最普遍常見的昆蟲,分佈於平地到中海拔山區,由於會蛀食樹莖幹而導致樹種枯死,因此被視為害蟲。
從十幾年前開始,本區的紅樹林遭受到許多蟲害,其中尤以「星天牛」的禍害最為嚴重。
每年四、五月是「星天牛」繁殖的季節,產下的幼蟲進入水筆仔的莖部,以莖內的組織為食物,逐漸造成水筆仔中空的現象而枯倒。
自然保護區所設的「西南側賞鳥廣場」,設有枕木步道及賞鳥牆,其動線之規劃與設計,完全以自然動植物之生態保育為主要。
為了避免驚擾到鳥類,設置具隱蔽性之賞鳥牆,盡量減少人類對鳥類生活環境之直接衝擊,尊重其移動的路徑與棲地。
生態區內搭設的賞鳥牆,提供遊客一個觀賞鳥類的遮蔽場所,以避免驁擾棲息的鳥類,教育民眾對待自然生態之正確態度。
「賞鳥」指的是欣賞自然界中的野生鳥類,觀鳥窗上方附有此區常見鳥類圖鑑,有助於立即辨識,提昇賞鳥知識及興趣。
生態園區的設置,要盡量減低人為干擾,才能有一自然而穩定之生態環境,以提供鳥類及動物築巢、睡眠、繁殖的隱蔽環境。
西南側賞鳥廣場區域內栽種的本土植物,主要是山黃麻、構樹、苦楝、烏臼和血桐等樹種,是極為適合自然生態教學的場地。
尊敬自然、愛護生態,是現代人對地球生態環境應有之態度,共同營造一個在自然與人類能合諧相處,不導致衝突之生態環境。
更多資訊:《 農委會自然保育網 》
Nikon D70 2008/05/06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