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篇:【 逸仙公園 】

   「逸仙公園」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與市民大道口,是一座迷你型的都會公園,裡面有一棟歷史建物「梅屋敷」,因孫中山先生曾在第二次來台時住過,因此被改設為「國父史蹟紀念館」。孫中山先生首倡國民革命,創建中華民國,開亞洲民主政治之先河,因此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在領導革命四十年間,曾三次來到台灣。民國二年八月,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偕胡漢民先生離開上海前往廣東,商謀再舉討袁之師,行抵馬尾,獲知粵局有變,乃轉來台灣,是其二次來台,當時下榻之處即為御成町(今台北市中山北路與北平西路口)之「梅屋敷」旅館,並親筆為旅館主人大和宗吉題書「博愛」二字,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此行過台,當時的日本台灣總督曾派人接待,然警衛森嚴,外人知者甚少,僅與少數台籍國民黨員晤面商談,在居留數日後,孫中山先生即赴基隆搭輪前往日本,籌組中華革命黨,繼續從事討袁革命運動。

    建造於1900年的「梅屋敷」是一棟約五十坪的長方形建築物,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文化瓦,屋簷與雨淋板緊密結合,四周植有矮梅樹,幽靜清雅,是一座傳統典雅的日式木造建築,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遂以「梅屋敷」原址改設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以作永久紀念。1983年,因臺北市鐵路地下化興工,史蹟館遭搬遷,現史蹟館位置乃為原址北方約五十公尺處。採用整舊如舊方式遷建後的紀念館,面積約在一千坪左右,除原來的「梅屋敷」歷史建物外,並擴建池塘庭園及迴廊,以假山曲橋點綴其間,更增添中式庭園之美,使原本只有一館一亭的配置,擴充為一座小型紀念公園,取名為「逸仙公園」。目前紀念館內陳列孫中山先生當年用過的茶几、手稿、史料與照片等文物,紀念館外則遍值松、竹、梅及杜鵑等花草,加上碑亭、池塘、迴廊、曲橋等庭園造景,整個園區除了清幽雅靜,更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實為繁忙喧囂都市中的一處綠洲。( 載自園區解說文稿 )


「逸仙公園」裡面有一棟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物「梅屋敷」,因孫中山先生來台時曾住過,因此被改設為「國父史蹟紀念館」。


遷建後的史蹟紀念館,除原來的「梅屋敷」歷史建物外,再擴建池塘庭園及迴廊,並以假山曲橋點綴其間,更增添中式庭園之美。


「逸仙公園」係仿照蘇州庭園建造,空間雖小,但利用各項造景手法,在庭園迴廊轉折中,移步換景,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逸仙公園」是日本傳統建築與中國庭園藝術相結合的精心之作,迴廊曲徑、假山水榭,建築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


「逸仙公園」佈局主題以水塘為中心,池水面積約佔總面積的五分之一,結合植物點綴,呈現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朗、幽靜之感。


「逸仙公園」的迴廊營造了潔淨、明亮的氛圍,佈局疏落相宜、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


「逸仙公園」全園格局清新自然,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創造性的藝術美融為一體,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


「逸仙公園」以水池為中心,在小空間中佈置出山水風光,景深豐富、錯落有致,充分體現了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碑亭、池塘、曲橋等庭園造景,整個園區除了清幽雅靜,更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逸仙公園」實為繁忙喧囂都市中的一處綠洲。


「梅屋敷」是一棟約五十坪的長方形建築物,屋簷與雨淋板緊密結合,四周植有梅樹,幽靜清雅,是一座傳統典雅的日式木造建築。


因台北市鐵路地下化興工,現史蹟館位置乃是1983年由為原址北方約五十公尺處搬遷而來,採用整舊如舊的方式復建。


日人的生活習慣及居住方式有其特殊的風俗民情,因此日人在台興建房舍時,便直覺得將自己家鄉所熟悉的建築樣式移植到台灣來。


「梅屋敷」外牆均為門窗及日式雨淋板,地基挑高挑空,對於防潮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效果。


這棟日治時期以檜木搭建的和式建物,本身在使用耐久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優勢,見證了日本人在台灣統治時代的文化遺跡。


由於日本本島氣候與台灣大不相同,在台灣的日式屋宇也產生了和日本傳統建築不同的變化,以因應台灣特殊的氣候環境。


日式房舍之建築,其平面佈局大都以長方形為主,裡面採高架地板以防潮,並設通風孔以防木頭腐爛,窗戶則使用明亮的玻璃窗。


日本和式建築室內都舖設榻榻米,而稱為「廊」的走道則不舖,主要隔間係以紙拉門區隔,必要時可藉由拉門的開關來串連空間。


為了有利通風對流,日本和式建築室內隔間少用固定牆面,都以推拉門替代,以連接室內外的空間,打開時就成為一個大的房間。


「梅屋敷」反映出日人治台時之居住風格,改為紀念館後,房中的擺設是仿造當年「孫中山」先生第二次來台下榻時的樣式。


館內客廳的「孫中山」先生半身塑像,孫中山投宿「梅屋敷」旅館時,曾親筆為旅館主人大和宗吉題書「博愛」二字,作為紀念。


日本和式建築的臥室,都是用紙拉門做為彈性隔間之用,拉門為不透明,以保持各房間之隱私。


主廳陳列「孫中山」先生的手稿、史料與照片等文物,孫中山是中國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政府的革命家之一。


「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孫中山」先生相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是其最著名的遺言。


日本和式建築「座敷」即客廳,是招待客人的場所,次間是鄰座敷的備用空間,及現今起居室,續間座敷即是指兩者所形成的大空間。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孫文」在南京宣佈民國成立,並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中華民國於1912年成立以後,孫氏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在西方,則以其號「逸仙」或「孫中山」聞名於世。


民國三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要絕對忠誠,並按手模宣誓。


「建國大綱」是孫中山依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於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手訂的一份治國方針,在學術思想上留下了珍貴資產。


這是位於日治時期台北市御成町〈今台北市中山北路與北平西路口〉的「梅屋敷」旅館景觀,至今已有一百零八年歷史。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梅屋敷」即被改設為「國父史蹟紀念館」,這是改設初期時的館內樣貌。


為地上一層木造日式房舍,建築內部仍保存原有精緻作工,留存日式建築及景觀特色,可作為日本殖民歷史之見證。


台北市的「中山區」及中山北路,都是為紀念孫中山曾於本區梅屋敷休憩而得名,這裡也是台北最早開發的區域,曾經盛極一時。


「林田桶店」位於逸仙公園附近,創業至今八十年,在寸土寸金的中山北路能屹立至今,真是奇蹟。


到逸仙公園可順道參觀位在長安西路上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它是台灣第一個古蹟化身的美術館,以現代藝術為定位的藝文天地。


「台北當代藝術館」原為台北市政府舊址,建構於日本殖民時期,前衛當代藝術和日本建築風格,顯示出獨特的融合度與迷人樣貌。

Nikon D70 2008/05/1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