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篇:【 林本源園邸 】

    位於台北縣板橋市的「林本源園邸」原名「板橋別墅」,一般習慣稱為「林家花園」,是目前台灣僅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典園林建築。「林本源」並非姓名,而是林平侯三子林國華(本記)和五子林國芳(源記)的家號,兩人為「林家花園」創建者,故得名。1778年林家始祖林應寅自福建漳州移居來台,早先定居於新莊一帶,後其子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因逢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林平侯在米業上獲得了極豐厚的利潤。到了1847年,為了收佃租方便,林家在板橋興建「弼益館」,1853年再興建「三落大厝」,此大厝構築方式特殊,面向北方,不設大門而設左右兩門,前後共有三進,兩廊及左右護龍總計五十二個房間,並有防禦性的銃眼,建材來自中國及台灣本地的高級木材,裝修十分富麗堂皇,可說是當時台灣的最佳建築。到了1878年,已經成為台灣鉅富的林家為了顯現名望與地位,又開始興建「五落大厝」,並在大厝旁興建佔地廣闊的中式庭園,是當時台灣最大型的園林建築。林家花園與大厝,前後花費四十年時間建造,興建費用至少有三十萬兩,有學者更大膽推估為五十萬兩,這是相當驚人的一筆金錢,較之光緒初年所建台北城之工程費僅為二十萬兩,可見其興建工程之浩大與盛重。

  「林本源園邸」歷經朝代更迭,園邸遭受嚴重破壞,後來林家將五落大厝改建大樓,三落大厝改為林氏祠堂,花園部分則捐給台北縣政府。1982年底,園邸的修復工程開始,經歷四年終告完成,共動支新台幣一億五千多萬元,由文建會、內政部、觀光局及台北縣政府共同負擔。「林本源園邸」分成「園」和「邸」兩個部分,「邸」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處,即庭園西側的「三落大厝」,其建築格局嚴謹、比例優美,建材包括來自大陸以及取材自台灣珍貴的樟木,內部裝修極為富麗堂皇,工藝也十分精美,屋頂則是以燕尾式為造形,為台灣清代住宅建築中之傑作。「園」即是一般稱為「林家花園」的地方,庭園仿林家故里「漳州龍溪」的山水建構,融入思鄉情懷,內部的亭、台、樓、閣,皆精巧雅致,迴廊環繞,益顯清幽曲折,搭配假山、水池,園景變化多端,勝景處處,有「園林之勝冠台北」之美譽,1985年經內政部核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今日台灣的古蹟保存觀念已有很大的進步,除了建築本體價值之外,林家花園的保存與修復經驗,在台灣古蹟保存運動的意義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林家花園」售票亭及入口處,由於古蹟修護費用龐大,因此林家花園為收費式景區,並有同時段參觀人數六百人為限之總量管制。


「三落大厝」原為林氏家族居住處,現已改為〈林氏祠堂〉,其建築規模宏大,前後共有三進五十二個房間,但是內部嚴禁攝影。


正門「光祿第」匾額是從五落大厝移過來的,林家曾協助建造台北城,又捐了不少軍糧,官至太僕寺卿及侍郎。


用雕樑畫棟來形容三落大厝非常貼切,因為以雕刻作木構件的裝飾是中國建築重要的特徵,木雕多表現於檐廊下棟架與門窗部分。


「三落大厝」建築承襲閩南風格,以磚木為主要建材,牆堵有經典的磚雕作品,鏤空木格窗透雕四季花鳥及幾何圖案,極富立體感。


「三落大厝」共有三進兩護龍,這是最後一進的背面樣貌,在以前只有大官或是特別有錢人的住宅,才會蓋起燕尾形式的屋頂。


光緒皇帝所頒之「聖旨碑」,由原本建於新莊的〈林本源旌義坊〉拆遷移至三落大厝前方庭院。


「林本源園邸」歷經朝代更迭,屢遭破壞而傾頹,在耗費巨資整飭修建後,總算恢復昔日舊貌,現在已成為台北縣最著名的景點。


「來青閣」為全園區最華美的建築,係招待貴賓下榻之處,昔日登上二樓,可觀看到四周稻田綠油油的景色,因而得名「來青閣」。


「來青閣」兩側設有寬廣的庭院,並以花牆做區隔,牆上鑿設漏窗,造型優美、富涵寓意。


「來青閣」取〈青山綠野入眸來〉之意,是全園區最高的建築物,屋頂採歇山式,飛簷高昂,門窗精雕細琢,為林園中建築之冠。


「來青閣」富麗堂皇,施工精美,無論木雕、磚雕、泥塑、彩繪及剪黏等工藝水準皆屬上乘之作,是台灣清代建築中的傑作。


「來青閣」正前方有一座名為〈開軒一笑〉的戲亭,戲台上的屏風稱為〈太師壁〉,當年林園專屬戲班子在此粉墨登場演出娛賓。


當年在〈開軒一笑〉演出戲曲時,觀眾不是自家人就是貴賓,人數不會太多,因此戲亭並不大,四周有花圃圍繞,自成格局。


台灣的園林最早始於荷蘭統治時期,到了清末年間,南北各地的豪族名流競相興建花園,其中以板橋「林本源園邸」規模最為宏偉。


園林中的圍牆亦稱〈景牆〉,牆面上常鑿設漏窗、門洞,依功能可分為圍牆、院牆、廊牆等,主要為分別林園內外及各景點之區隔。


中式園林造景重視遊園路徑的設計,在路徑中設置具有不同景觀的景點,曲折的迴廊是一大特色。


當年林家在大厝後興建廣大庭園,並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任西席(即家庭教師),為北台灣帶來不少文化氣息。


汲古書屋」是一座三開間並帶軒亭的建築,仿明代毛子晉之〈汲古閣〉而命名,以前藏有宋元善本數千卷,為林家子弟讀書之所。


「汲古書屋」前的軒亭造型奇巧、華麗繁複,在其它庭園中尚未發現相同的例子,可能是林家與南洋貿易中受到南洋風味影響的產物。


園內迴廊的牆上以前刻有周凱的書法及謝琯樵的竹畫,可惜早已剝落不全,經修復完全的只有道光十六年周凱題的「朱子讀書樂」。


「林家花園」內迴廊迤邐曲折,有時依牆而行,有時又轉折向外,增加了園林風景的深度與層次。


「橫虹臥月」為一座弧形的陸橋,居全園樞紐位置,將庭園分割成前後兩大區域,弧形橋面如虹,而拱形門洞有如半月,故得名。


老榕樹伴著花園走過歲月風華,讓人彷如走入時光隧道,在歲月與自然交融的景致中,讀出韶光暗動的氛圍。


漏窗又稱花窗,是中國建築中獨特的藝術項目,漏窗視線的通透,使牆兩側的空間似隔非隔,景物若隱若現,增添園邸景致層次。


「方鑑齋」為昔日主人和騷人墨客吟詠唱和之處,齋前鑿方形水池,齋右側依壁,假山層疊,是全園區最幽靜及富詩意的地方。


「方鑑齋」前的池塘對岸設有戲台,凸出於水域之中,戲亭備有太師壁,封閉水院的音響效果極佳,夜間清歌抑揚,饒富生機。


「林家花園」整個庭園由曲廊路徑變化而成,在廊與牆之間夾出形狀與性質各異之院區,園景變化多端,精巧雅致,處處皆勝景。


林家第三代的林維源、林維讓,承繼了前兩代的開展成為台灣鉅富,林家園邸就是在這一代完成。


「定靜堂」為園中佔地最大之建築物,是林家招待賓客舉行盛大宴會之處,中庭做穿廊,對照有秩地引導賓客到達儀典性的正廳。


「定靜堂」主廳高聳寬敞、裝飾精美,堂內陳列古董、古畫,主要功能為會客、祭祀活動,因此位於園林建築中的重要位置。


傳統建築中石材不僅是重要的結構材,也是雕刻藝術表現的重點所在,園區到處有經典的石雕作品。


「香玉簃」乃遊憩觀賞花卉之所,〈簃〉為閣邊小屋之意,每至花季,簃前設花圃盆景,花團錦簇,與周圍台閣相映,頗富詩情畫意。


古時候的豪門富商,往往不惜鉅資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用來招待官家或生意往來的巨賈。


「月波水榭」為賞月之所,水池上有一座雙菱形的水榭,並有小橋與岸邊連接,有如一艘小船泊於碼頭邊,予人豐富的想像。


「觀稼樓」顧名思義,當年可遠眺田園耕作之景,二樓四周有露天平台,登樓遠望,觀音山下一片田園,阡陌相連,盡收借景之趣。


「觀稼樓」兩側有書卷式雲牆闢八卦門洞,牆上開瓜果形漏窗,取柚子、南瓜、仙桃、石榴為圖案,象徵福祿壽喜寓意。


昔日登「觀稼樓」眺望,面對觀音山下一片田園,阡陌相連,田園風景盡收眼底,恍若置身圓明園之〈多嫁如雲〉,故名。


園林藝術是一門優雅深奧的學問,園林建築類型相當多樣化,意境則是園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國傳統園林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嚮往,將大自然縮小於自家庭園,佈局採取靈活多變的手法,山石泉水俱備,成為一種人生寄託。


「榕蔭大池」是園中面積最大的池溏,係仿林家漳州故里山水風光所建,池畔繞以梅花鄔、釣魚磯、雲錦淙等各種不同形狀的亭子。


「敬字亭」,敬惜字紙,乃國人之美德,旨在尊重文字、珍惜民族文化,敬字亭即為敬惜字紙之唯一設施,古今奉行至謹。


「榕蔭大池」旁的亭子,係作為林園環繞池水之導遊路徑線上休憩憑眺之地點,亦是對景觀賞之重點。


「榕蔭大池」有榕樹提供巨大的遮蔭、大面積的池水能提供此處宜人的微小氣候,使林園增加舒適度,也富有地方情調。


「美人靠」是中國古典建築中一種特有的構造形式,在精緻的園林中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


園林中的建築、山、水、花木和它們所組成的空間,不僅是一處可供遊賞的環境,更是一個精神環境,一種能讓人思想感悟的環境。


「七絃竹」黃色枝幹上有青線七條,若琴之絃,相傳係由鄭經母董太夫人由福建移植至台灣。


養孔雀的「梅花亭」,裡面豢養著一對孔雀,昔日孔雀亭對面的假山洞內還有飼養猴子,除增添生趣亦有封侯之寓意。


「林本源園邸」是認識台灣歷史與傳統建築的寶庫,對古蹟持敬重的態度,在實地參觀園邸時,就更能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古蹟之美。


「林本源園邸」可說是先人所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遺產,它的保存與修復經驗,在台灣古蹟保存運動的意義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Nikon D70 2008/05/25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