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篇:【 登瀛書院 】

   「登瀛書院」位於南投縣草屯鎮,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為草屯地區第一座學堂,由於當時草屯地區民生欣欣向榮、文風鼎盛,為建立讀書風氣而由當時地方有志之士紳發起,募得資金所興建。「登瀛書院」目前內部改為文昌祠,正殿主祀「文昌梓潼帝君」,是許多學子祈求考運的重要地點,書院四周稻田環繞,富田野之美,氣氛古樸幽靜。書院建築至今完整保存清代建築格局,正門上懸有「登瀛書院」,神龕上方懸掛有「文運重興」、「學教敦倫」,另有國史館史料編纂委員會所贈的「輔翼聖教」匾。除了古匾外,諸如閩南花紋磚、樑上構築、壁上萬字形花紋磚、東西廂壁上書卷狀雕飾,都是古意盎然、別具特色,其所保存的文物相當豐富,是臺灣有關書院教育的珍貴史蹟,文化資產極為珍貴。儘管世事多變,但「登瀛書院」從古至今的歷任管理委員皆能堅守書院之崇高清譽,也嚴禁政治力介入,保持了文廟之嚴肅寧靜型態,塑立了不隨俗的典範。也因它遠離市儈,且保持原貌,靜靜地佇立於綠油油的大地上,使訪客置身其中,彷彿走過時光隧道,回到那研讀四書經典、唐詩宋詞的年代。

   「登瀛書院」的格局是簡樸的單進三合院式建築,空間配置中間為三開間的正殿,兩側為七間式廂房,過水相連正殿與廂房,正前方有燕托翹脊的照牆一座,書院正門之聯曰:「登雲有路志為梯聯步高攀鳳閣,瀛海無涯勤是岸翻身跳進龍門」,期勉莘莘學子努力讀書,才能榮登金榜、光耀門楣。「登瀛書院」為目前台灣現存書院中格局最小的一間,據推測其格局的簡約應與創建時經費的短絀有關,當時雖由當地仕紳捐募興築以及信徒捐置學田,但仍接受彰化「白沙書院」的資助,故其與白沙書院關係密切,當年學規、修業等皆大部份依循白沙書院。台灣歷史記載的六十二所書院中,創建年度有早晚,規模大小有別,財務情形各異而各具有特色,但建築物大部分已失去了原貌,惟「登瀛書院」歷經一百六十多年來,雖曾四次大修,然均能依照原貌加予修繕,不僅正殿之結構體毫未予更動,連兩排齋舍也不增減一間,建材之土埆也未更換為磚塊,完整的保持初建原貌是其一大特色,堪稱珍貴的文化資產,經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登瀛書院」屹立在田園中,環境幽靜,格局小而美,四周有磚牆圍繞,顯現出書院的莊嚴肅穆。


臺灣書院的建立始於清康熙年間,光緒時期地方仕紳捐建書院的情形日增,至道光時期全台已有六十多所書院,廣及全台各地。


「登瀛書院」係閩南建築中常見的型態,建物的前埕寬闊,迎面所見仿若公園景象,在四周綠色稻田之間,自有寧靜平和之感。


「登瀛書院」屬於清末典型的合院建築,優雅親切之書院空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溫文儒雅的學子。


「登瀛書院」範圍雖小,但格局完整,中央為三開門的講堂,屋頂燕尾翹脊、雙龍護塔,整體造型雖簡樸,但極為秀麗勻稱。


地方書院的建立代表著本地文化薪傳的繼承,也是教育工作的發揚,正門所懸的「登瀛書院」匾額,是書院的靈魂之窗。


正門聯曰:「登雲有路志為梯聯步高攀鳳閣,瀛海無涯勤是岸翻身跳進龍門」,點出了書院的主題 。


「登瀛書院」以〈講堂〉作為視覺焦點之所在,內部木構雕飾極為細緻,通樑上面雕有一對獅座,彩飾高雅、栩栩如生。


「講堂」棟架彩繪不像台灣大寺廟的奢華,雖簡樸卻充分表現了傳統建築藝術,匾額為書院重要的歷史資產。


「講堂」現在改為供奉〈文昌梓潼帝君〉供人禮敬,氣氛莊嚴,猶可體會出當時學子勤於修學的情形。


神龕供奉「文昌梓潼帝君」乃古聖先賢,姓張名亞子,據說是西晉主宰考試的最高首長,神像相貌堂皇、氣宇非凡。


天下父母心,總是希望兒女成龍成鳳,虔敬的來向文昌帝君祈求保佑兒女能一舉高中、金榜題名。


講堂兩旁牆架上擺滿了考生准考證,每逢考季,許多學子影印准考證來向文昌帝君許願,祈求金榜題名,等高中後再來還願。


民間認為文昌帝君司掌考試,每逢考季各地文昌祠的香火就特別鼎盛,但讀書靠平常努力,臨時抱佛腳,上榜機率可能不大。


民俗傳統祭拜過文昌帝君的供品要帶回家煮給考生吃,但有一項禁忌,不可加丸子或蛋,免得考個零蛋。


以前科舉時代讀書人都要準備供品至文昌廟祭拜,現代學子則祈求金榜題名,公教人員來參香祈福,是希望能職位晉升。


屋頂是閩南建築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由不同形式的樑架結構組成,以斗拱挑出簷口,在屋簷轉角處形成翼角起翹。


「齋舍」為以前授課老師的居住空間,也因教席住在此地,使得學生能隨時請益,增強學習功能,是為相當理想的設計。


「登瀛書院」係單進兩翼齋舍的閩南三合院建築,齋舍簡單的磚造建築以過水通廊與正殿相接,具有烘托主體建築的效果。


「登瀛書院」一百多年來曾四次大修,均依照原貌加予修繕,不僅正殿之結構體毫未予更動,連兩排齋舍也不增減一間。


「登瀛書院」的整體外型簡樸,其格局的簡約應與創建時經費的短絀有關,屋脊下的剪黏粗獷簡單。


「登瀛書院」雖小但格局完整、氣氛寧靜,充分顯現優美的學習空間, 遊人流連其間,既可享園林之勝,亦可發思古幽情。


臺灣各地書院的存留,蘊含有傳統建築之美與文風承襲精神的深意,也能讓我們感懷往昔讀書進修的樂趣,以及傳承文化的苦心。


全院一磚一瓦、一柱一石,都保持古樣,回顧書院制度對於臺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實具有奠立基礎,承先啟後的偉大功勳。


藍天綠地老樹構成的景觀,讓人覺得此地真是讀書的好地方,這僅存少數之書院建築,更是記錄這段偉大史實的具體歷史物件。


Nikon D70 2008/06/13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