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篇:【 基隆河右岸腳踏車道 】


   「基隆河右岸腳踏車道」起自台北市內湖與南港區交界的南湖大橋,終點在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的關渡地區,總長約二十五公里。「基隆河」是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河川之一,發源於台北縣菁桐山,經過汐止後進入台北市,在社子島與淡水河匯流再經關渡、淡水入海,全長八十六公里,流經台北市轄區的有三十公里。由於基隆河進入台北市後,河道曲折蜿蜒,容易造成水患,因此多年前施作截彎取直大型水利工程,在新河道完工後,防洪堤外產生面積廣大的河灘高地,台北市府藉由截彎取直後的基隆河道兩岸,規劃建設了遊憩及景觀設施等系統,有效地利用河川地,發揮河川特性,創造出獨特的親水性河濱景觀,提供人們另一種有別於市區觀光的別緻旅程。近年來在油價節節攀升及環保意識抬頭的因素下,騎乘腳踏車在台灣蔚為風潮,因此台北市政府自1997年開始動工興建河濱腳踏車道,歷經九年施工,完成環繞台北市河濱,包括淡水河、基隆河及新店溪等三大系統,總長一百多公里的休閒腳踏車專用道。

    在休閒觀念普及,生活品質與環保意識越來越被重視的當代,腳踏車專用道的建設更能彰顯一個現代城市的文明。腳踏車價錢低廉,體積輕巧,無須耗油,又可運動健身,若搭配大眾運輸系統,是很有效率的接駁工具,加上能源日漸枯竭,地球暖化問題嚴重,在人類強調地球永續發展的今天,先進國家紛紛提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體指標,自行車因此成了永續發展觀念下所強調的綠色交通工具。目前腳踏車已成為台灣民眾休閒運動及日常短程交通工具的另一項選擇,台北市政府為了滿足民眾安全騎乘自行車的環境,特別依據各河川沿線不同的景觀及特色,規劃了六條跨經不同河濱公園的騎乘路線,讓市民同時認識沿途具不同特色之河濱公園。基隆河兩岸腳踏車道是台北市休閒腳踏車道系統中最長的一段,河濱公園的分佈也最多、最完整,「基隆河右岸腳踏車道」沿著河畔穿越南湖、成美、彩虹、美堤、百齡等河濱公園,最後終點於關渡水岸公園,沿途青山綠水、美不勝收,騎乘腳踏車絕對是值得推動的一項既經濟又環保,也有益身體健康的運動。


基隆河右岸腳踏車道的起點,橫跨在前的是延伸至〈南港展覽館〉的捷運內湖線,後面是連接南港和東湖的〈南湖大橋〉。


綠色山丘是早年的「內湖垃圾掩埋場」,現在因為緊鄰內科園區,市府準備花大錢遷移,希望將來能改為公園,不要變相炒地皮。


早起的阿伯們在河岸綠地打「槌球」,草地槌球源自於美國,因為不需花費太多體力,現在已成為台灣銀髮族的專屬運動。


這座定位為交通、觀光、休閒的「彩虹橋」,連結松山饒河街夜市與內湖麥帥新城,只通行單車及行人,是基隆河亮眼的座標。


「麥帥一橋」為雙層式鋼拱橋,銜接環東大道,使台北市區至南港、基隆與二號國道的交通更為便捷。


「麥帥二橋」連接南京東路及及堤頂大道,使台北市東區至內湖科技園區的交通更為便捷,對內湖地區的發展有很大的助益。


橫跨基隆河的「麥帥一、二橋」,遠方是鶴立雞群的台北101大樓,這裡因位於松山機場飛航管制區,有樓高限制,因此發展受限。


基隆河岸因截彎取直工程而生出面積廣大的河灘高地,經過綠美化工程後,現在已成為台北市民運動及休憩的最佳場所。


「民權大橋」附近的〈彩虹河濱公園〉,有台北市規模最大的網球場,從清晨至深夜,來這裡打球的人潮不斷。


沿著基隆河岸而建的腳踏車專用道,擁有多樣的風情,平緩的路線搭配兩岸的美景,是北台灣最適合全家大小騎乘單車的地點。


曾經是五○年代主要交通工具的腳踏車,在綠色運輸的時代,已經又重回現代人的生活中,在內科園區的上班族,常利用這條路線。


基隆河上真有數不盡的橋樑,長達數十公里的專用車道和基隆河岸風景,是台北市區最熱門、大眾化的單車路線。


「大陸東方航空公司」飛機降落松山機場,高鐵通車後,松山機場冷清許多,兩岸一通航,在內科園區上班,耳根子又不太安靜。


「內湖科技園區」是台北市新興的辦公區域,很多高科技產業都把企業總部設在這裡,位於航道下的地段,真是令人跌破眼鏡。


車道行經大直地區的「美堤河濱公園」,這裡也是夜遊好去處,尤其晚上的大直橋及河岸街燈,雅緻迷人,漫步其間,頗富情趣。


台北市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4X登山車土坡曲道賽場地」,4X是非常安全的活動,不分年齡性別,只要會騎腳踏車的人都能嘗試。


在「美堤河濱公園」遠眺大直橋及圓山飯店美麗的身影,騎單車是探索城市最快的方式,用心看,可以發現更多都市的細微面貌。


為提供另類之休閒遊憩活動,近年來台北市府積極推動藍色公路,規劃不同之航行路線,讓民眾以遊河方式欣賞優美的河域風光。


由藍色公路美堤碼頭上岸,可串聯大直美麗華百樂園摩天輪及美堤河濱公園,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非常適合全家大小出遊。


幾何造型的「美堤碼頭」顯出與眾不同的特色,藍色公路基隆河航線由這裡往下游探訪,經過圓山、關渡、最後至淡水漁人碼頭。


「大直橋」橫跨基隆河,南接濱江街、復興北路地下道,北接大直地區,橋附近的兩邊河岸,是基隆河腳踏車道最漂亮的地段。


從基隆河右岸看左岸大佳河濱公園的「希望之泉」噴泉景觀,世界第一的台北101大樓,無論走到哪裡,都逃脫不了它俯視的範圍。


這座世界最先啟用的釣竿式斜張橋,白色橋身、紅色鋼纜,不但有效紓解交通,更因它獨特的造型,成為基隆河上的新地標。


腳踏車專用道因有防洪牆阻隔了市區車流的嘈雜,難得的安閒與寧靜,在這裡任你獨享。


龍舟賽及腳踏車大型彩繪瓷磚壁畫,除了讓藝術與自然環境相互調和,也同時提供人們體驗與想像情境空間美感教育的學習機會。


大直堤岸的大型彩色磁磚壁畫,是用數十萬塊僅幾平方厘米的馬賽克鑲拼而成,讓經過這裡的騎士,視覺感官另有不同的滿足感。


車道穿越圓山地區,行經這裡頭上到處是橋樑,有中山高速公路、中山橋、捷運淡水線,甚至還有輸油管橋,對岸則是兒童樂園。


只要不是不雅的文字或圖案,「塗鴉專區」歡迎民眾盡情揮灑,若施行成效良好,水利處將考慮開放更多防洪牆提供民眾塗鴉。


車道行經被稱為台北市最後的碼頭「三腳渡」,仍保有傳統的水岸姿態,這裡早年有數百艘舢舨往返淡水、汐止之間,風光一時。


「三腳渡」是台北市的龍舟訓練基地,有少見的手工龍舟製造坊,親水人文設施,讓老渡口有了新生命,人文景觀、豐采宜人。


這座「天德宮」是漁民在基隆河域撿拾到的漂流神像棲身地,為因應防洪可以自動升降的廟身結構,是「三腳渡」最特殊的地景。


三腳渡「天德宮」融合著落難神明歷險的故意與老漁人固守河岸的濃厚深情,與新興的河岸風景相輝映。


車道行經士林「百齡橋」一帶的〈百齡右岸運動公園〉,這是一處以運動為訴求的公園綠地,設有足球場、籃球場、橄欖球場等。


百齡橋右岸河濱公園的橄欖球場,柔軟如茵的綠草球場,是台北市最熱門的運動場域,常有球隊在此相互較勁。


「基隆河右岸腳踏車道」與「雙溪腳踏車道」交會點,往右前往雙溪〈故宮博物院〉,過橋則繼續沿基隆河往關渡方向。


洲美快速道路高架橋與堤防共構,係台灣首次大規模採用EPS填土施工案例,路經北投石牌地區的焚化爐,高聳煙囪是醒目地標。


基隆河流至關渡地區,前面即將匯入淡水河,遠方的「觀音山」是淡水河對岸的〈八里〉,觀音山是淡水河出海口最醒目的地標。


「洲美快速道路」全程採用高架鋼骨結構,是台北市中心與淡水地區間快速便捷之交通孔道。


這一段行經關渡自然保留區的車道,係利用防洪堤頂而建,兩旁有有豐富的紅樹林生態及田園風光,美景相伴,騎來心情開朗。


沿途有私人開設的小型咖啡座,提供簡易的餐點飲料,濃密的樹蔭下是自行車客悠閒休息的據點,但只有在假日才會開店經營。


關渡平原沼澤區內紅樹林生長茂盛、食物豐富,年年有大批候鳥在此落腳,現已公告設立為「關渡自然保留區」。


關渡地區的「水筆仔」是台灣四種紅樹林中的一種,奇特的胎生苗現象,是非常好的生態教室,值得處處留心觀察與體會。


「水筆仔」花有五瓣狹長的乳黃色萼片和白色花瓣,八、九月是水筆仔果實成熟的季節,十月胎生幼苗就會發芽,再落地繁衍。


台北盆地主要有三大水系,分別是新店溪、基隆河、大漢溪,三者最後匯流成淡水河,而這最後的匯聚點,便是前面的「關渡」。


這段沿著關渡自然保留區堤岸而建的腳踏車道,又稱為「關渡生態賞鳥腳踏車道」,由關渡至洲美快速道路單程約五公里。


關渡宮前的「中港河」停滿了舢舨船,關渡早期的先住民是凱達格蘭族,他們當時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


「關渡宮」創立於西元一六六一年,為台灣北部最古老之媽祖廟,與鹿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並稱為台灣三大媽祖聖地。


近年來捷運與自行車道拉近了台北人與關渡地區的關係,接續投入的建設,讓關渡呈現嶄新的風貌,轉變成一處新興的觀光景點。


此地是基隆河與淡水河的匯流點,關渡地區擁有台北市最後一塊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多樣化的棲地孕育著許多代表性的物種。


關渡水岸公園的中央廣場,單車客最常停留的景點之一,每到假日皆聚集大批人潮,在此充分享受與大自然的親切互動。


「關渡水岸公園」不僅提供自行車道供喜愛單車運動的遊客使用,也是親子同樂以及情侶們散步、觀賞沿岸景色的休閒好去處。


 藍色公路「關渡碼頭」,這艘〈大河之戀皇后號〉觀光船行駛淡水河往淡水、八里及淡水漁人碼頭的路線,提供五星級遊河體驗。


「關渡」因背倚觀音山和大屯山,面向淡水河,因而成為一處地勢險要的港口,與漁人碼頭、八里左岸、大稻埕碼頭撐起了藍色公路的主幹。


由「關渡水岸公園」遠眺關渡大橋及淡水河出海口,天然美景讓人心曠神怡,落日晚霞及晚上炫麗的夜景,是這裡觀賞的重點。


「關渡」也是台北縣、市的分界點,過了這裡,行政區屬於台北縣,由此銜接「金色水岸腳踏車道」,一路可通至淡水漁人碼頭。


台北及新北市分界的單車專用道意象造景,鮮黃色腳踏車輪胎裝置藝術,是台北市「基隆河右岸自行車道」終點最醒目的地標。


Nikon D70 2008/07/13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