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篇:【 單車漫遊美濃 】

    「美濃」是南台灣極富客家文化特色的鄉鎮,舊稱「瀰濃」,據說是因當地常有水氣瀰漫,朦朧的景致讓旅人眼底一片空靈之美而得名,日據時代日人取其故鄉之名,改稱「美濃」而沿用至今。近年來觀光局大力推廣美濃的人文地理、生活習俗及豐富的旅遊內容,有傳統手藝油紙傘製造、陶藝手拉坯窯業及傳統客家美食等,美濃已成為南台灣深度認識客家文化的旅遊重鎮。

    這次和好友 Rock、Steve 三人偕同嬌妻南下單車旅遊,剛好碰上美濃一年一度舉辦的花海節,「戀戀美濃‧花海饗宴」活動在元月中旬登場,花期橫跨農曆春節及元宵,吸引數以萬計的賞花人潮,高雄縣政府並在美濃規劃出七條美麗的自行車道,全長約四十公里,以彩虹的七彩顏色作為區分,每條路線長度從四公里到九公里不等,路旁設置有沿線景點的導覽解說,讓單車客在欣賞美濃風光之餘,也對美濃的歷史人文有深刻的認識。


騎著單車悠遊在這往昔的菸葉小鎮,最能體會純樸客家山城的動人魅力,五彩花海搭配湖光山色,加上濃厚的客家風情與人文史蹟,讓旅者在欣賞美麗的鄉土風光之餘,還能瞭解到客家文化的多元價值,是極具知性的單車之旅。


美濃〈花海節〉多年來始終維持「數大便是美」的風格,保留田園原始的樣貌,顯現客家風情的樸實,不只滿足遊客視覺上的享受,更結合了藝術、人文、產業和觀光等要素,帶動了美濃的經濟發展,也成為南台灣的旅遊重鎮。


出發前依例拍一張大合照做紀錄,免得將來忘了曾來過這裡,沒有帶腳架,旁邊又找不到人幫忙,所以畫面還是沒有我。

時光如行雲流水,「回想少年騎竹馬,轉眼便成白頭翁。」歲月讓我們改變,早年的三對帥哥和美女,如今已成歐吉桑和歐巴桑,雖然外表會隨著時間逐漸蒼老,但體力和心理衰老的快慢卻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這種衰老來得慢一點,騎著單車悠遊各處風景名勝,應該是最樂活的一貼妙方。


上一張沒有我,但是 Steve 堅持要我露臉才公平,因此幫我們夫妻倆拍一張,沒什麼賣點,大家將就著看看。


出發了!照例由 Rock 帶頭領隊,三位老婆夾在中間,Steve 在後押陣,老婆是寶,可要好好保護著。

騎單車是最能完整、豐富、深刻體驗美濃之美的方法,客家俗語說:「行上行下不如美濃山下」,七條不同主題的自行車道,由於每條路線長短不一,在出發前最好先研究好路線,並衡量個人體力,以免太過疲累,在選定路線後,只需沿著路旁的各色標線前進,就可以輕鬆遊覽美濃的風景名勝,在各個值得一遊的景點,也都設有導覽指示牌,可以讓遊客進一步體會知性與感性美兼俱的美濃客家文化。


「美濃」擁有豐富的客家人文色彩與田園景觀, 這個季節再搭配上百花爭艷的美麗花海,波斯菊奼紫嫣紅、隨風飄曳,錯落有致地營造出花團錦簇的意象,景觀令人驚艷,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遠離城市的喧囂,騎過燦爛的花海,感受春天的氣息,讓人恍若置身浪漫的國度。


在美濃單車不能騎太快,才能沿途感受鄉間小路的樸拙原始,及細細品味美濃的客家風情,由於少有車輛干擾,充滿了踩踏單車的樂趣,迎著撲面而來的柔風,綿延的花海如如汪洋大海向你湧來,清新的空氣、舒緩的步調,充滿恬靜幽雅的農村氣息,一切都讓人身心愜意舒暢。


出發後第一站先來向美濃的「開基伯公」上香致敬,客家人的「伯公」就是一般俗稱的土地公,美濃開莊是在清朝乾隆元年,開基伯公壇即是當年所設,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美濃人對「伯公」有特殊的情感,伯公信仰是鄉人的心靈寄託,人神之間關係非常親密,現在美濃鎮總共有四百多座伯公壇,其中以這座開基伯公壇最具代表性也最富盛名。


傳統客家伯公壇有異於閩南式的土地公廟,沒有金身,也沒有建廟,反而像閩南人的墳塚,碑前有方形的「社神位」,此即客家人所講究的「天元地方」造型,通天地之氣就是美濃客家伯公的特色。

隨著經濟發展,為求祭拜方便,同時顧念露天的伯公不再遭受風吹雨打,客家人這種土塚式的伯公壇已日漸減少,有的改建成小廟,廟裡也供奉起土地公的金身,但最受美濃人敬重的開基伯公卻沒有改建,原因是地方百姓雖有意為開基伯公蓋大廟,但多次擲筊,伯公都堅持不要,因此至今仍維持上見天空、下坐泥土的傳統形式和古風精神。


位於開基伯公僅一牆之隔的「美濃窯」,是由陶壁藝術家「朱邦雄」先生所創立,朱先生結合藝術、人文、工業設計等多項專業,經過二十多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在全台灣創作了許多大型陶壁公共藝術,為台灣的藝術形象立下新的典範,因此在台灣只要提到「美濃窯」,就是陶壁公共藝術的代名詞。


除了陶壁之類的大作品外,美濃窯也有許多小型陶藝作品,各種造型新穎、釉式精美的陶藝作品,強調的是造型與釉色的美,是許多愛陶者競相蒐集的收藏品。Steve 是學美術的,來到這裡簡直如魚得水,對每件作品充滿興趣,和 Rock 互相探討研究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涵。


「美濃窯」主要作品是陶壁公共藝術,陶瓷經燒結後,其物理性及化學性非常穩定,置於室外風吹雨打永不褪色或龜裂,質感非常柔美而具感性,用陶瓷來做公共藝術,將鄉土文化意念融入創作中,顯露出濃濃的人文氣息,讓人們在觀賞藝術作品的同時,體會鄉土的芬芳。


在美濃這個素無陶瓷工業的環境裡,美濃窯創辦人「朱邦雄」為故鄉打造出另一種藝術形象,「美濃窯」的環境青山綠水,有很美的庭園景觀,還有許多漂亮的陶壁公共藝術妝點在庭園建築上,來這裡不但可以淘冶心性,在鑑賞陶藝之餘,更要品嚐一杯口味香醇的美濃窯燒咖啡,藝術加咖啡,真是專門為有氣質的人設想的好地方。


一行人路過一家傳統客家三合院建築,充滿古樸自然的韻味,Rock 二話不說,帶隊騎了進去。

美濃的傳統客家三合院多與原鄉廣東嘉應州的相同,正中間是祖堂,內奉祖宗牌位,門前有堂號及對聯,祖堂兩邊是兩間主廂房,增建時,由兩側向前延伸,同家族人漸成聚落,而形成所謂的「夥房」。


一行人既好奇又肆無忌憚的硬闖民宅,實在很沒禮貌,所幸農村客家人有著純樸好客的個性,發現我們好奇的探頭探腦,屋主老太太馬上很熱情的出來招呼,讓人感到濃濃的人情味。

三合院建築門框上方的堂號「京兆堂」,標誌著這戶「宋」氏家族與宗族遷徙的淵源。這位老太太從十八歲嫁到美濃,一生相夫教子辛勤持家,如今已高齡八十三,即便兒子是留英博士,現在位居農委會高官,仍然堅持守護著這個家園,聽著老太太的敘述,就像打開了一卷書滿滄桑的歷史,最令人感到訝異的是,在這位高齡老太太的頭上,找不到一絲白髮。


文字多,是客家建築的特色之一,除了正廳門上的「堂號」及「盈對」外,棟樑兩邊還有「棟對」,客家的棟對通常是交代祖先遷徙的過程,內容包含紀念先祖來台事蹟與子孫在台開展的現況,字數往往長達五、六十字,另外在廳下或規模稍大的家族公廳中,處處可見教忠教孝的壁畫、對聯、橫匾,這所有的東西都是寫給子孫看的。


在古樸的三合院前幫 Rock 和 Vicky 這對夫妻來一張紀念照,Vicky 原是一位城市白領麗人,任職於台北一家知名企業的總部,每天上班都打扮得光鮮亮麗,沒想到今天洗盡鉛華,一身農婦妝扮,完全融入這樸實的環境當中。

其實 Vicky 出生在屏東滿州鄉下,身上還流有一部份原住民血統,Vicky 在職場上精明幹練,但在喧鬧的職場中並沒有忘記曾經有過的簡單日子,女人的美麗源於自信,是一種內在的涵養,Vicky 即便村婦打扮,那掛在嘴角的淺淺微笑,亦讓人感到幸福就在身邊。


騎經這處看起來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頂多只是個弧形的彎路而已,沒想到看到路邊的解說牌,才知還有典故。

這處稱為「牛角灣」的地方,位於美濃下庄水圳,其名稱來自於此段水圳地形,繞過四周農田、轉成大灣,因狀似牛角而得名,這裡是欣賞美濃山系最佳之處,可在傍晚時分騎著鐵馬來此水圳旁,看夕陽沉落美濃山後,享受短暫的臨暗時分。


想要返璞歸真,體驗真正的自然田園氣氛,單車漫遊美濃是最佳的選擇,花海節廣袤的花田令人看了眼花繚亂,傳統客家建築展示出樸拙的自然風貌和原始生態的氣息,讓人覺得既親切又感動,面對這樣的景致,我們如何能不珍愛這塊樂土?


天氣晴朗、春暖花開,滿園的波斯菊比起油菜花田色彩更為鮮豔多變,彷彿是一條美麗的花卉地毯,置身於這樣的自然色彩中,美麗的景色成了一幅繽紛的圖畫,讓人迷戀。

拼命趕路只會錯失沿途看風景的樂趣,騎車漫遊徜徉其間,感受陽光與春風吹拂的快感,這樣的景色會讓人不知不覺騎得很遠卻不知道疲累。


美濃自古人文薈萃、文風鼎盛,至今「出產」了兩百多名博士,也是全台最多校長的故鄉。

「敬字重字,崇尚文風」是先民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傳統觀念,加上客家人生性刻苦勤儉,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對書寫後的字紙敬重有加,在村莊裡廣設類似寺廟焚燒金紙的爐亭,專供鄉民焚化字紙,以示尊崇古聖造紙、創字的美意,目前仍有五座敬字亭保存完整,以位於中山路與永安路口的這座「瀰濃庄敬字亭」最具歷史教化意義,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騎過了敬字亭後就到了美濃老街的起點,最早墾荒美濃的先民為求永久安居,在美濃河北邊建了二十四座夥房,將形成的第一條街名為「永安街 」。進入老街後最先遇到的是這條水圳,此水圳為美濃獅子頭圳的分支,日據時期由荖濃河畔開水圳引水流入,並在側壁每隔不遠距離設有台階,居民可拾階而下漂洗衣物,也是庄內兒童夏日戲水的最佳去處。


現今所稱的「美濃老街」,主要是指永安街十九巷的區域,曾經是當年最繁榮的商業道路,見證了美濃二百多年來的繁榮與發展,代表著美濃歷史進程的永恆記憶,也是客家文化與情感的重要象徵。

永安街是欣賞美濃建築的最佳路線,有許多傳統紅牆磚瓦的民宅庭院,古色古香的風貌,最能代表客家建築的風格,儼然是美濃的歷史縮影,承載客家人的奮鬥歷史,可說是美濃客家文化的「活博物館」。


閩南三合院的正廳中央供奉的是神明,客家人的正廳卻是祭祀祖先的祖堂,閩南人將「天公爐」設於正廳的燈樑上,而客家人的「天公爐」則必須見天,因此一定設在戶外。

永安老街除有百年以上的古蹟和房厝外,最特別也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老街在清朝年間有許多金榜題名的文魁、進士,永安路也因此被譽為「進士街」,帶動美濃文風鼎盛,有大學搖藍之稱,唸到碩士、博士學位的子弟也相當多。


這家客家藍衫店「錦興行」,是如今美濃碩果僅存製作傳統藍衫的店家,第一代店主謝景來先生,生於民國前一年,其手藝和待人處事極受鄉親們愛戴和讚許,父業子承,授藝獨媳鳳嬌,繼續傳承著客家傳統服飾的文化。


客家藍衫這種傳統服飾,從顏色到款式乃至布料的選用,都再再彰顯客家人的樸實無華,藍衫的剪裁寬鬆舒適,袖口可摺起,便於工作,實用耐穿,沒有季節之分,天熱時就挽起袖子,袖口有彩色袖花邊的是未婚少女,已婚的通常為素色袖花,目前這項藍衫製作的技藝,也面臨了可能失傳的窘境。


「夥房」是風格獨特的客家建築,特色之一是夥房合院搭配飛脊的門樓,美濃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門樓,是這座菸草產業全盛時期首富的「林春雨門樓」,也是尋覓美濃永安第一街和探索菸業大王林氏家族的重要標誌,傳統紅磚門樓與四合院古宅,赭紅磚牆上透露著美濃鎮的興衰痕跡,也放射著古街迷人的豐采。


一行人騎到美濃老街的終點「東門樓」,這是美濃最古老的地標,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係當年為防範外人入侵所設的眾多隘門之一,二百多年來,歷經砲擊和重建,依然巍峨挺立,靜默的見證著美濃的發展歷史,為目前全台無城牆聚落中最大的城門樓,也是美濃鎮最具歷史價值的古蹟之一。


探訪完美濃老街,時間已過中午,一伙人得找個地方午休吃飯,選中了這家號稱美濃擂茶首創舖的「美濃驛棧」,餐廳整體感覺是濃濃的古早味,讓人浸淫在懷舊的氣氛中。

這家餐廳最主要的賣點,是讓客人親自研磨沖泡傳統的客家「擂茶」,擂茶在客家人的飲食文化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客家人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我們這些人來說,自己動手研磨客家擂茶是新鮮的體驗,「擂」在客家語中是研磨的意思,擂茶就是經過研磨的茶,最早是以生茶、生薑、生米研磨,目前多以白芝麻、黑芝麻、花生、山藥等多種原料,喝起來更為香濃。

擂茶所需的用具很簡單,只要一個擂砵和一隻擂棍,但砵和棍都相當講究,缽是以陶土燒成,缽的內面有向中心輻射狀的溝紋,擂茶要擂的配料是細小的芝麻,需要用細牙的擂缽,擂棍由於在研磨同時,擂棍的成份也同時加入其中,因此以對健胃整腸最佳材料的芭樂樹枝最好。


擂茶的茶葉必須用綠茶,綠茶具有保健、減肥、延年益壽之功能,擂茶時是將茶葉一起吃,因此味道特別甘醇美味,擂好的茶漿,約沖泡一碗的白開水,如要甜食可加入適量糖,如要鹹食則可加入適量鹽,但正統擂茶以鹹食為主。

吃道地擂茶不可缺少米鐺,也可搭配炒蘿蔔乾、炒青菜、白斬雞、紅槽肉等,現代改良的客家擂茶,大都被當成平日休閒的點心,也有只要沖泡即可享用美味的的擂茶,但親自研磨來喝較有樂趣。 


喝完擂茶當然還要吃飯,否則下午哪來體力繼續騎車?美濃最膾炙人口的美食,以粄條和豬腳知名度最高,來到美濃,沒有嚐嚐聞名遐邇的客家粄條,有如入寶山而空手回,其他傳統的客家小菜,也有相當獨特的風味,如炒豬腸、福菜、野蓮、蒸粉腸、高麗菜封等,都是只有客家庄才能嚐到的美味。


喝完擂茶、吃過中飯後,繼續跨馬上路,途經這座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座落在一片向日葵花海中,屋背倚著翠綠的山丘,展現了傳統客家人恬靜的田園生活樣貌,天地間,好像在這一刻煥然一新。

常年住在繁華的都市,眼看著城市建築無謂的爭高攀比,抹殺了原有的傳統特色,只剩一座座雷同的水泥森林,真是讓人感到悲哀,看到美濃這充滿古樸淡雅的農家,令人不禁深深的愛上這片土地,吸引著我要放下在塵世中汲汲營營的打滾,去做一個卸甲歸田的隱士。


雖然有一股退隱山林的衝動,老婆勸我還是要從長計議,她對是否能和我一起種菜養雞,還有疑慮,因此念頭暫時打住,隨著眾人繼續前進,下午兩點四十分,騎到美濃這處具有豐富教學資源的濕地「中正湖」。

「中正湖」位於美濃民權路旁,原名〈中圳埤〉,由於中圳的客家發音與中正相近,威權時代被改名為中正湖,為美濃及旗山地區面積最大的湖泊濕地,蘊含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成為鳥類的棲息地,除了常年可見的紅冠水雞、夜鷺等留鳥外,每年都有大批候鳥來此渡冬,成為孕育與保存自然生態景觀的最佳場所。


位於中正湖停車場左邊有一間古色古香的林家宗祠「雙桂第」,建築外觀蘊藏了歲月悠遠醇厚的氣息。

客家宗祠的建築型式格局,是對自然現象的理解與詮釋,須選在大利年份,並考慮風水座向,利用周邊環境作有利的設置,其型式格局採左右對稱佈局,井然有序,在台度方面,自外埕向內,前低後高,節節抬升,視野舒暢,在空間配置,中尊側卑,主從有別,符合昭穆輩份倫常秩序。


明清兩代科舉制度,鄉試舉人第十一名以後都稱「文魁」,宗祠是宗法社會的產物,營建的始意在祭祀祖先,最終目的在明倫教孝、愓勵子孫,發揚祖先德範,光大宗族門楣,所以對祖先的懿德風範、科場得意、宦職事蹟,特為立匾,藉以垂範子孫,是以宗祠的匾額有如一個人的榮譽勳章,增輝宗祠的氣氛。


來到美濃,絕不能錯過最負盛名的手工業「油紙傘」,這一家「廣進勝紙傘舖」深藏在林氏宗祠後方的小巷弄中。三十五年前廣進勝紙傘創辦人「林享麟」先生登上英文漢聲雜誌的封面,廣進勝的油紙傘透過全球傳播而聲名大噪,美濃手工紙傘才從逐漸失傳的危機中再生。


廣進勝紙傘第二代「林榮君」先生傳承父親絕活,繼續執著於傳統油紙傘的製造,超高的技藝,曾經多次應邀至各大民俗藝術展覽會現場展現才藝,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也是他的顧客,還專程到美濃向他訂製舞劇要用的紙傘道具。

學美術的 Steve 碰到藝術人,話題當然不斷,林榮君先生在製作紙傘時,除了傘面的畫作,還大膽結合剪紙及版印,不斷研究各類紙質的合適性與差異性,希望進一步將美濃紙傘由觀光商品提升為藝術珍品。


古樸的美濃油紙傘除了美學價值之外,還隱藏著深層的文化內涵,美濃紙傘業堅持以傳統手法,延續這門藝術,並將實用性轉變為觀賞、裝飾及藝術收藏,使美濃紙傘再現生機,繼續發揚光大,成為全台油紙傘技藝翹楚,也是代表美濃和客家文化的重要表徵之一。

油紙傘製作過程繁複,特選竹山的孟宗竹、埔里的棉紙,再加上內外層各塗上三層桐油,不但防陽擋雨,還很耐用。紙與子諧音,客家男孩十六歲成年禮以及女子要出閣時,父母親都會送給孩子一把油紙傘,象徵圓滿、團圓及多子多孫之意。


紙油傘的串骨架過程是將泡過水的孟宗竹刨青後削成長、短骨,再串成骨架,將傘柄插入骨架中固定,即完成傘的雛形。接著將傘骨尾端以棉線固定,棉線平均間隔繞行傘骨,取五福臨門或六六大順之吉祥意,繞行五至六圈,讓傘更堅固。


紙油傘的裱傘面過程是於傘骨上刷一層白膠,再將棉紙浮貼在傘架上,貼得平順與否會影響上桐油後的美觀,也考驗著技術。接著在傘面畫上圖案賦予傘生命力,下筆不容絲毫差錯與遲疑,需相當功力,最難下筆的是面部表情細膩的仕女圖。


隨著時代的變遷,製作精美的油紙傘已兼具實用與裝飾雙重特質,講究畫工精細唯美,研發出質地更細緻的絲傘及專為壁飾用的壁傘,繪畫題材從講究神韻的仕女圖、山水畫,到以在地人文特色為材的地方名勝及宗教意象等,範圍十分廣泛。


美濃氣候得天獨厚,受惠於常年溫暖的陽光,一旦春回大地,萬物迅速更新,美濃鎮農民利用休耕農田轉作波斯菊、向日葵等花卉植物,在春節前後綻放,五彩繽紛的花田,有如彩繪大地,整體效果壯觀美麗、賞心悅目,這是一種雋永、酣暢、沈穩的美,這樣的美令人心曠神怡、戀戀不忘。


春天是美麗的,更是屬於天下有情人的季節,但在廣袤的花田和清風環繞下,若沒有生命中的那個人在身邊,是何等的憾事?這綿長的時光又會變得多麼的寂寥?

尋找美麗要有一顆滿足並懂得欣賞的心,Steve 為嬌妻 Serena 留下美麗的倩影。美,是來自生活與自然的和諧,夫妻倆共同在這裡為記憶深處烙上美麗的印痕,有一句話說:「獲得幸福的不二法門是珍惜你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


接著騎到位於美濃鎮北方邊界的《 美濃客家文物館 》,由於時間有限,並沒有進去,只欣賞了一下外觀建築便離開。

「美濃客家文物館」是建築師「謝英俊」採用美濃當地傳統「夥房」和「菸樓」兩項具代表性的建築作為設計基因,將其孕育成一處富有傳統客家精神的現代化文物館,並試圖讓整棟建築物回歸平淡、簡單,反映客家族群純真、樸實的性情,雖然採用的是現代的建築材料,但以素雅的清水混凝土牆面、外露的鋼構桁架來重現客家建築的樸實無華。


離開客家文物館後,繼續騎往今天預定的最終景點「鍾理和紀念館」,路程已越來越遠離美濃市區,途經一座美濃特有的「菸樓」傳統建築。

「菸草」一直是美濃過去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煙燻菸葉的菸樓也是美濃地區極具地方歷史的建築物,直至一九六O年代臺灣經濟產業結構轉變,加上大量農村人口外移的衝擊下,菸草種植才宣告結束,菸樓從此沒落,逐漸凋零,多數菸樓失去作用而任其荒廢,甚至遭到拆除命運,美濃的菸樓風情也逐漸消失。


農耕是美濃人民最主要的產業,目前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甘藷、烏豆、花生等作物,美濃平原得天獨厚,山麓肥沃的土壤,吸收幽谷清新的空氣,加上灌溉水源都是來自夾帶著豐富礦物質與有機質的荖濃溪水,使得美濃平原所種植生產的稻米,一直深獲好評。


有句話說:「在相互依靠中才能使困難簡單容易,在共同前行中才能感受到風景的美麗。」也因為這樣,才可以讓人不知疲倦地向著目的地前進,不知今天三位女士們,是否深有同感?


下午四點十分,來到今天最後一處景點《 鍾理和紀念館 》,這是一處充滿文學氣息與人文歷史的地方,園區綠意盎然、環境清幽,高聳的椰子樹充滿南國的浪漫氣息,蟲鳴鳥叫不絕於耳,能讓人充分享受綠意自然及鳥語花香。

一般遊客來美濃可能只是吃粄條、買紙傘,其實美濃還出了著名的文學家「鍾理和」,鍾理和出生於屏東,十八歲時隨父親遷居美濃,從小愛好文學,求學生涯僅只一年半的私塾教育,但他從廣泛的閱讀中,奠定了寫作的基礎。


「鍾理和紀念館」是文學界林海音、鍾肇政、葉石濤、鄭清文、李喬、張良澤等六人,有感於從日據時代以來台灣許多本土作家已經凋零,遺憾的是他們的作品、手稿,後人不知珍惜保存,隨著時間次第湮沒,實在是台灣文學史上莫大損失。

1979年6月,六人具名發出籌建鍾理和紀念館啟事,獲得社會熱烈響應,由鍾理和家屬無條件提供這處鍾理和晚年生活、寫作的故居,動員社會力量,由民間合力建成,是由台灣民間合力興建的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紀念館,益加值得珍惜紀念。


文學和愛情,是「鍾理和」一生中最大的磨難,人生的黃金時期甚至都在病榻上渡過,雖然僅享年四十六歲,卻用短暫的一生,執著於文學這條漫長的不歸路,連人生的最後一段路都是在修訂小說〈雨〉時,咯血稿紙、溘然辭世,作家張良澤更稱他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鍾理和紀念館」以台灣坊間民宅為設計主調,一樓展示鍾理和的文學資料,包括手稿、日記、雜記、生活用品及研究鍾理和文學的相關文件資料。二樓則展示台灣許多作家的著作、照片、手稿等,並設有小型會議室、休息室,由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管理,期望朝著「台灣現代文學史料館」的目標永續經營,世代流傳。


「鍾理和」一生追求文學,企圖以文學來表達人類靈魂深處的美善,以文學來對抗封建社會的保守不理性,雖然貧病交迫,至死都沒有改變初衷,完成許多感人至深的作品,成為台灣文學上的經典之作。

1980年鍾理和的傳記電影〈原鄉人〉拍攝完成,導演李行受到鍾理和作品的感動,堅持以電影重現他一生為文學、理想和愛情奮鬥的傳奇故事,由秦漢、林鳳嬌主演,曾經創下很高的賣座佳績。


「鍾理和」的一生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奉獻於文壇,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坎坷,終生執著於文學的漫長路程中,作品充分反映他一生豐富的經歷,同時表露出農民心聲,展現鄉野情趣的濃厚感情,因此被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我相信自己的愛,我將依靠它為光明的指標。」在歷史長河中,鍾理和已成為美濃這塊土地的共同記憶。

美濃充滿了客家小鎮的淳樸和優雅,擁有青翠山巒的秀毓、及親切與多情的鄉村意象,鍾理和的靈魂在這裡融入瀰濃景色當中,綻放著文學的光彩,這裡,讓人感受到台灣文學家靈魂深處的悸動,還有文學心靈唱出的哀怨、讚嘆與希望。


今天的美濃單車漫遊在這裡畫下句點,在感到酣暢淋漓的同時,又享受到無比的自在與愉悅,雖然時光無法伸出一雙手,為我們抓住過去的歲月,但無論生活走得再快,偶爾也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否留下了腳印。

有時很多事我們本來可以輕易地擁有,然而卻讓它悄然地溜走了,這次三對夫妻好友能把握春假共同出遊,再次為我們的人生留下一道永恒的印記,我想只有這樣,我們彼此間的情感才會更豐富,我們的生命才會更精彩。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Nikon D70 2009/02/2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