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篇:【 校長夢工廠.菸樓聚落 】

    花蓮縣鳳林鎮舊名「馬力勿」,為泰雅族語上坡的意思,這裡最早是泰雅族和阿美族勢力的緩衝地帶。日據時期,配合日本移民村開墾,客家人大量自西部移入,不同族群間的包容與融合,塑造出迥異於西部的客家文化,惟注重教育,用心栽培後代子孫的想法則頗為一致,許多鳳林人士投身於台灣教育界、終身奉獻、人才輩出,擔任校長共計八十六位之多,可稱得上是全台灣校長密度最高的小鎮,素有「校長之鄉」的美名。鳳林「校長夢工廠」原為鳳林國中校長宿舍,為一日式木構造建築,是日據時期之日本官員宿舍,有其歷史價值。這個場館所生產的是「教育的夢想」,故取名為「校長夢工廠」,紀錄與紀念奉獻於斯土數十載之教育先進,將鳳林出產的校長們所築之教育夢想保存下來,以達承先啟後、樹立典範的理想能付諸實現。本館屬於社區型博物館,透過文物史料的徵集、保存與活用,結合現有的「文化志工隊」,培育管理該計劃實施之人才,擔任館內各項工作之推動,期能發揮社區的教育功能,追思先師教育之大業,並將優良學風一代一代傳承,讓現代文明摻染亙古不變的優質文風,使「人文小鎮、魅力鳳林」的願景得以在校長夢工廠內實現。

    「菸葉」種植是早期花東地區客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菸草為價格很高的經濟作物,又有菸酒公賣局的保證價格收購,雖然需要高度的勞力密集又十分費工,但農民還是趨之若騖,而價值不斐的菸葉就成為大家口中的「綠金」。矗立在鳳林客家庄的「菸仔間」又名「菸樓」,是貯存及燻烤菸葉的建築物,在鳳林鎮大榮里及北林里地區,共有數十棟菸樓,是全台菸樓最密集且保留較完整的地區。日據時期,政府鼓勵台灣農民種植菸葉,由於價格穩定,勤勞的客家人便大量種植藉以改善生活,菸葉成為鳳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當年一幢幢高約九公尺,方形複層的菸樓,不僅是種菸人家的家庭工廠,更成了客家庄最醒目的地標。目前仍保留在鳳林地區的菸樓建築,為過往菸草歲月以及日治時期移民產業留下見證,但隨著製菸產業的沒落,昔日菸樓多已閒置而逐漸傾圮,為保留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資產,近年來,鳳林鎮公所與居民致力於打造重現菸樓風華,透過整修再造計劃,已將菸樓文化聚落形塑成深具教育意義與遊憩功能的觀光景點。


「校長夢工廠」座落於花蓮縣鳳林鎮民生街,面積五百多坪,建於一九二九年,為一日式木構造建築,是日據時期之日本官員宿舍,有其歷史價值。


鳳林素有「校長之鄉」的美名,「校長夢工廠」的催生是在奉獻於其土地數十載之教育先進,為達承先啟後、樹立典範的理想能付諸實行。


「校長夢工廠」透過舊建築給予的新風貌,融入社區發展,結合本地純樸踏實的客家風情,展開對社區空間的重視,與社區共謀長遠發展之坦途。


本館展示分主題常態展示與社區活動展示兩種,主題常態展示以「鳳林校長口述史」為基本素材,呈現鳳林校長成長、學習與奉獻教育的各種經歷。


社區活動展示由鳳林鎮各學校或組織自行規劃展示主題,充分利用本館作為成果展示的空間,如老人書法展、國中小的繪畫展等,都可使用本館。


「張七郎」先生當過基隆醫院、 馬偕醫院醫師,1922年遷居鳳林,1946年創辦鳳林初中並擔任第一任校長,但因二二八事件被槍殺於於鳳林荒地。


「校長夢工廠」期望讓此地仍保有鳳林純樸、向上的學風,提供後進修心、學習與經驗傳承,重塑正確的價值觀,讓鳳林學風永遠流傳。


本館屬於社區型博物館,透過文物史料的徵集、保存與活用,期能發揮社區教育功能,使「人文小鎮、魅力鳳林」的願景得以在校長夢工廠實現。


從鳳林國中功成身退的中文打字機,在個人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這種鉛字版的中文打字機,可說是公務機關必有的配備,有很多打字員賴以為生。


鳳林鎮自古文風鼎盛,教育為國家之本,有良好的教育風氣,才能塑造出一個人文薈萃、人才輩出的鄉間小城,並將優良學風一代一代傳承。


鳳林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小鎮,在台灣的客家村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個現象是:「美濃出博士,鳳林校長多。」


許多鳳林人士投身於台灣教育界,終身奉獻,擔任校長共計八十六位之多,稱得上是全台灣校長密度最高的小鎮,素有「校長之鄉」的美名。


竹泥板牆常見於台灣早期建築之牆面,係以竹片編織成網狀當骨架,表面再糊上灰泥,深具就地取材的傳統建築特色。


「校長夢工廠」良好的空間規劃提供學子幽靜的閱讀空間,休閒式咖啡廣場可作為居民正當休閒活動場所,人文歷史風貌再現,讓文風永續傳承。


後院庭園設有花東首座「敬字亭」,以彰顯本鎮客家人「晴耕雨讀」、「勤儉篤實」的客家優良傳統美德。


「鳳林」在清代未葉開始有客家人來到此地拓荒,到了日本時代初期便墾拓成獨立聚落,直到今天,鳳林仍是花東縱谷中最「純」的客家庄。


鳳林鎮公所目前規劃有菸樓知性之旅,安排遊客參觀造型優美的菸樓,並結合客家文物館、校長夢工廠等景點,發展成一條觀光休閒自行車路線。


鳳林「菸樓文化聚落」目前仍保留有相當數量的菸樓,這些菸樓不但為過往的菸草歲月留下見證,也為日治時期的移民產業提供有力的註解。


矗立在客家庄的菸樓,是日據時期花東地區客家人的住要經濟來源,方形複層的菸樓,不僅是種菸人家的家庭工廠,更成了客家庄最醒目的地標。


目前鳳林的菸樓多數呈半倒狀態,這座已有六十多年歷史「徐家興菸樓」獲得補助修復,復古的地中海式建築,外觀非常鮮明。


「菸仔間」的建築地點都選在日照良好的地方,為了方便也通常建在住家附近,一棟約可提供二甲菸田產量的乾燥使用。


乾燥室為菸樓建築的主要結構,內設有菸架、導熱鐵管、溫度計等,「灶坑」位於菸樓牆外,燃燒薪材產生熱緣並連接導熱鐵管導入乾燥室。


在烤菸的時節,需要在寒冷的冬夜隨時添加薪火,不能好好睡覺,此刻唯一的樂趣,便是利用灶坑旁的小洞來烤蕃薯,與一同聊天守夜的同伴共享。


菸樓分為大阪與廣島兩種形式,目前鳳林地區的菸樓幾乎都是大阪式菸樓,象徵著鳳林鎮的發展軌跡,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深具教育和遊憩功能。


乾燥室是菸葉烘烤之處,「導熱鐵管」鋪設於地面連接灶坑將熱源導入室內,「通氣孔」設於乾燥室四個牆腳下方。


「菸架」橫懸於乾燥室上端的木製橫樑,欲使室溫冷卻或排出熱濕氣時,可將牆腳通氣孔開啟,冷空氣由下方通氣孔進入,熱空氣由上方通氣窗排出。


菸葉採收後一串串掛在乾燥室架上,烘培期間菸農必須日夜照顧,適時翻動菸葉以防菸葉變黑失去價值。


「通氣窗」設於屋脊閣樓兩側,以掀起式活門作為散熱排濕氣之用,因形狀如同日本皇太子所戴的官帽,因此菸仔間在日治時期也有「太子樓」之稱。


「菸草」價格很高又有菸酒公賣局的保證價格收購,雖然這是一項勞力密集又十分費工的產業,但勤勞的客家人還是大量種植菸葉,藉以改善生活。


以前價值不斐的菸葉被稱為「綠金」,一個家族有幾棟菸樓往往成為炫耀的指標,在五十年代的高峰期,鳳林地區的菸樓將近有五十棟之多。


「廖快菸樓」建築挑高並以夯實的土埆磚砌造而成,結構堅固耐用,屋頂上方為了排煙,挑高加一小尖頂,外觀上形成二層屋頂特有風格。


菸農採收烘烤菸葉時,必需注意火侯以控制菸葉的溼度,過去都以燃燒木材產生熱源,菸農需要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地輪班工作,過程相當辛苦。


造形特殊的菸樓內部是以木條支撐,看似閣樓的二樓是烘製菸葉時的排風口,能讓裊裊白煙由排風口飄散而出。


「鳳林」位於花東縱谷中間地帶,轄內河川縱橫、氣候溫和,極適農業生產,東部客家人不畏難辛,開墾荒郊,將他鄉變故鄉的韌性精神,令人敬佩。


目前鳳林鎮總計還有約三十五棟菸樓,大都已破舊不堪,鎮公所正透過逐年整修計劃,以重現菸樓風華,形塑成具教育意義與遊憩功能的觀光景點。


Nikon D70 2009/03/19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